殊途同归—父子劫 by 徐尔新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父子劫

© 徐尔新|文

 

195111月,年仅33岁的朱迈先以“匪特”罪被湖南新宁县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33年后,新宁法院经复查后承认错判。
 
朱迈先是朱自清的长子。1918年,朱自清就读于北京大学,年龄还不到20,夫人武仲谦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孩子自幼喜欢读书,爱看《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小朋友》等。
 
1925年,朱自清经好友俞平伯推荐,在北京清华学校新增设的大学部任教。1933年,15岁的朱迈先被父亲接到北平念书。父子见面,朱自清惊奇地发现,儿子长得非常结实,居然比他高出了一个头。
 
朱迈先在北平读的是崇德中学,同班同学有日后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孙道临。几十年后,孙道临在回忆文章《没有失去的记忆》中,这样描述说: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朱迈先,是文学家朱自清的儿子,他文学修养的根底很厚。一天,汝梅老师讲宋词,请朱迈先到讲台上为大家念一首苏东坡的作品。朱迈先选了苏东坡的《念奴娇》。他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一边缓缓地吟诵,讲述他的理解,那宽厚的声音,深沉的眼神,使我心驰神往,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在崇德中学,朱迈先主办过大型刊物《崇德学生》,并邀请孙道临撰写稿件。当时,正是救亡图存、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朱迈先胸怀满腔热忱,投身其中,17岁时即秘密加入了中共组织。他曾走上街头,与千万热血青年一同游行示威,面对过挥舞大刀水龙前来弹压的军警马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地下党决定派一批同志南下,朱迈先回到了扬州老家。尚未高中毕业的他,就读于父亲的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在这里,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这一年,他才19岁,即被任命为中共扬州特支书记。
 
来年,经中共长江局批准,朱迈先所在的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集体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抗战。在广西所在的集团军中,他先后担任过一三一师三九一团上尉,和新十九师政治科中校科长兼政工队长
 
抗战胜利后,部队开赴海南岛三亚港,朱迈先因生病住院,认识了护士傅丽卿。与此同时,朱迈先接连收到了来自清华园的两封家书。朱自清在信中询问儿子有无女友,是否成婚。朱迈先将家书交与傅丽卿看了后,傅丽卿这才知道了朱迈先的家庭背景。当朱迈先向她求婚时,早有好感的傅丽卿便一口应承了下来。
 
1948年,朱自清病逝,朱迈先远赴北平奔丧。丧事完结后,经姑父周翕廷介绍,到南京国民党后勤总署组训司出任秘书。1949年机关迁往广州,后又拟迁重庆。因傅丽卿不愿去重庆,遂由老上司蒋雄师长出面,安排朱迈先到广西桂北第八专署担任秘书。194912月,朱迈先代表桂北国民政府军政人员与解放军联系起义,随桂北军区司令周祖晃等7000余名官兵在桂北接受和平改编,朱迈先被安排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结业后,分配至桂林松坡中学任教。
 
195012月,老上司蒋雄在“镇反”运动中被捕,长期在蒋雄手下工作并受其提携的朱迈先随之被捕。蒋雄是湖南新宁县人,被押回老家审讯;朱迈先因长期在蒋雄手下工作,也被押往新宁受审。1951年底,蒋雄因国民党高级将领身份被枪决,朱迈先也以“匪特”罪被新宁县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时年33岁。
 
直到33年后,新宁法院经过复查,终于在1984年作出结论:1951年的判决纯属错判,朱迈先属于起义人员,且起义后表现良好,决定撤销原判,恢复朱迈先名誉。
 
这个平反判决感觉存在疑点,朱迈先明明是1935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后经中共长江局批准,加入国民政府广西部队做政治工作。1949年他成功说服国军一个师的官兵接受和平改编。在这场策反活动中,他是以地下党的身份进行工作的,事情成功之后,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把自己也变成了“起义人员”。
 
从他被捕到枪决,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可以想象,朱迈先一定无数次地喊过冤枉,写过不知多少页的申诉材料。他清楚地记得,中共长江局的领导人董必武,在江文团的成员要求去延安抗大学习时,董必武对他们说:“你们已有实际工作能力,不必再去延安学习了。目前广西部队需要政工人员,十一集团军三个师政治部都需要你们去工作。到这些师政治部去工作,可以发挥大作用,对抗战有益,希望你们服从分配,踊跃担负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后来,是八路军办事处具体将他们分配到国民党桂系部队三十一军三个师的政治部工作的。
 
逮捕朱迈先的时候,这些人大部分仍在,只要发函查问一下,就能证实朱迈先的政治身份。可惜,没有人出面替他调查核实,朱迈先最终仍被定性为“匪特”判处死刑。当他被推出去执行枪决的时候,他一定死不瞑目。
 
这一年,另有一桩冤案,发生在浙江海宁查家。被冤杀者是金庸的父亲查树勋。
 
说起浙江海宁查家,那可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这户人家的祠堂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此乃康熙御书。御书旁边,是查家的功名榜,上面记载着历朝历代几十位有功名的查氏族人,康熙年间同为翰林院编修的查氏兄弟查慎行、查嗣庭就名列其中。
 
海宁查家的最后一位进士叫查文清,担任过江苏丹阳知县。查文清膝下有三个儿子,老大是前清秀才,老二是北大国文系高材生。老三查树勋就读于震旦大学,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人很开明。
 
查文清死时,留下的宅院、田产,传到查树勋名下的,有3600多亩土地,100多户佃农。拥有这笔资产的查树勋,在乡里做了不少善事。他拿出1000亩水田作为本族的义田,请地方官另立户名,登记注册。这些义田都是上等良田,旱涝保收,扣除税收和损耗后,可收租谷3500石,变换为银元,按月周济族人。每年秋收,查树勋会视年成好坏,给佃农减免租谷。
 
为鼓励乡里子弟读书,查树勋还从自己的义庄拿出一笔钱来,兴办了龙头阁小学,实行免费入学。对穷家子弟出外就读无力负担的,也多有周济。当时镇上金竺庄有个穷秀才,叫杨良丰,儿子杨德举考上了震旦大学,杨良丰乐极生悲,激动之下导致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由于家里太穷,只能用破箱子改了一口棺材。查树勋听说后,带着管家前往,重新给杨秀才置办了棺木,从查氏田产中划出一块墓地,由义庄出钱安葬了杨秀才。之后又资助了杨德举一笔钱作为学费。
 
1950年代建政初期,镇反运动在全国铺开,查树勋因儿子在香港,有“海外关系”,有人揭发他私藏枪支,连同不法地主罪名一并审查,被判死刑。罪名是抗粮不交,窝藏士匪,图谋杀害干部,在1951426日,被押送刑场执行枪决。刑场的地点,就选在他兴办的龙头阁小学的操场上。
 
1981年夏天,北京邀请查树勋在香港的儿子金庸访问大陆。访问期间,邓小平会见了金庸,主动提及当年金父查树勋在镇反中遭错杀一事,向金庸道歉。
 
央视播放了这条消息之后,浙江省海宁方面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金庸父亲查树勋的案件进行了复查,确认属于错案冤案,于是由海宁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给予平反昭雪。
 
新的《刑事判决书》写道:“原判认定查树勋在解放后抗粮不交,窝藏士匪,图谋杀害干部以及造谣破坏等罪行,均失实。至于藏匿枪支一节,情节上与原判的认定有很大出入。本庭认为,原判认定查树勋不法地主罪的事实不能成立,判处查树勋死刑属错杀。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判决如下:撤销海宁县人民法庭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134号刑事判决,宣告查树勋无罪。”

  

参考资料:

许凤仪《朱自清长子朱迈先被杀冤案昭雪始末》

《乡绅金庸之父查树勋》

《金庸当年为何要见邓小平》

赖晨《错杀了金庸的父亲查树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