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前往加州中部的Santa Barbara(圣巴巴拉) 等地,并且夜宿当地的酒店。这也是疫情开始以来我们的首次过夜旅行。
第一天(周六)
早上十一点我们从家出发,先去油站加满油,然后上高速公路。儿子上次去这么远的地方旅行时,才八个月大,在儿童坐椅Car Seat 上反着坐(按照法律规定),只能看到车后的风景;这次终于可以在Car Seat上正着坐,看到前方的风景, 显得比较兴奋。
路上堵塞了十几分钟。我们十二点多来到了千橡镇(Thousand Oaks) 上的世界花园(Gardens of the World)。
这里云集了日、意、英、法等花园,还有一个西班牙传教站时期(Mission)的加州花园。
花园面积不大。我们半小时就逛完了。儿子最喜欢它们的喷泉。
离开世界花园后,我们来到夫人最爱的Trader Joe's超市 ,买了面包、配料、果汁,在车上吃完了午餐。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位于Oxnard的酒店准备入住。这间酒店位于高尔夫俱乐部旁边,离太平洋只有几公里;酒店属于万豪集团,里面像是度假村的模式;每幢建筑物内只有四个房间,房间内的面积很大,除了床、沙发、浴室外,还有厨房、饭厅等。
我们在酒店的前台准备登记入住。员工说因为太多人入住,忙不过来,房间还在清理收拾中,让我们三点后再来。
百无聊赖中,我们只好四处逛逛。在酒店的会议中心看到有企业机构在举办商务会议;前台有几位拿着行李的女士用自己的手提电脑上网、吃披萨;大堂里的电视在播放星球大战。
三点多,我们终于拿到房门卡。打开窗户通风,留下部分行李,再喷了一些空气清新剂后,我们就离开房间,开车前往Channel Islands Visitor Center (海峡群岛访客中心)。
海峡群岛是位于外海的五个大小不一的岛屿,离加州大陆约一两个小时的航程。访客中心里有模型介绍当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当时大雾,没有阳光,气温降到五十多度,我们在室内待了十五分钟就离开了。
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以酒庄闻名的Ojai (奥哈伊)。途经33号公路时,看到窗外满山的油菜花。还有数十座钻油平台。(地图上显示钻油平台旁有一条Shell road, 我估计是属于壳牌公司的油田)。
又开了十分钟,夫人和儿子都在车里睡着了,我开车行驶在奥哈伊山谷里的乡村小路上。这座山谷长16公里,宽5公里,遍布农庄、牧场、酒庄。但与其他我所去过的加州酒庄不同,我在这里没有看到大规模的葡萄藤蔓种植园。
接近奥哈伊镇中心时,夫人醒了。她看到路边的一处书店很特别,就进去看看。我坐在车里等儿子睡醒。
十几分钟后,夫人回来了。她兴奋地说:书店里有很多历史书籍,还有几十幅十九世纪的地图,你肯定会喜欢。
我遂进入这间名为“巴慈书园”的露天书店。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夫人所说的几十幅1856年的地图。
这些地图由J.H. Colton(科尔顿)的制图公司出版,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最大最专业的地图。里面包括印度、日本、俄罗斯(亚洲部分)、俄罗斯(欧洲部分)、非洲、土耳其、普鲁士、委内瑞拉、美国各州等地图。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幅亚洲地图。
这是一幅“地缘政治”地图。在东亚部分,蒙古、西藏(Tibet)、满洲、朝鲜半岛、汉地(China)、台湾岛、海南岛等被划入中华帝国(Chinese Empire)的版图,即当时的大清帝国。但让我疑惑的有两点:
其一,同为大清属国,朝鲜属于中华帝国,越南却没有划入中华帝国,而是与老挝、高棉等属于另一个版块。
其二,库页岛的南面划归日本,北面划归中华帝国。据史记载,当时库页岛法理上仍属大清,但实际上已经被日俄南北私分了。大清对库页岛空有主权,却没有实际控制。
以上的两个疑惑,让我不确定该1856年亚洲版图划分的依据。很多可能是以讹传讹。
稍后,儿子醒了,夫人带他进入书店。儿子对一本介绍紫禁城的图书(由外文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很感兴趣,我们就买了一本。
夫人去前台交钱,这里只收现金。与此同时,儿子在里面开始不耐烦了,想搞破坏;我怕他吓坏了在店里看书的顾客,赶紧把他抱出去。
夫人对这家书店的评价是:“特别可爱的露天书店,他家的书柜就这么坦然的置在街角上、露天的小院落里”。
我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这家书店“拥有大量经济实惠的二手书。顾客们可以和它交易旧书(Trade in)”。
离开书店后,我们来到奥哈伊镇中心。
几百年前,居住在此的Chumash 族印第安人把这里称为“月亮谷”。
十八世纪末,来到此地的西班牙人把“月亮谷”译为西班牙文Ojai, 即奥哈伊。
十九世纪,该地曾几次改名。直到1898年,铁路开通后,前来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各种设施,如邮局、银行、酒店等先后建成。
1916年,商人Edward Libbey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开发项目。他刻意建起了西班牙风格的建筑。这也奠定了奥哈伊的建筑风格。
1921年,奥哈伊正式建市。今天,该市拥有7600名居民,经济上以旅游业为主。当局禁止大型连锁企业在市中心经营,以保护当地小商业。奥哈伊市的昵称是“香格里拉”。
我们来到镇中心。马路对面即是以前文提到的开发商Edward Libbey来命名的中心公园。
前面的这座五层钟楼是隶属于奥哈伊邮局。夫人发现有条很狭窄的梯可以登上钟楼顶楼,结果发现门被锁上了。
去年是奥哈伊建市一百周年。应该有很多庆祝活动。我在街上看见庆祝条幅。
马路旁的商铺玲琅满目。有精品店、小吃店、品酒店(wine tasting)等。我们去了雪糕店里买了雪糕,在商店后面的公共空间里坐着吃。儿子最喜欢在那里看喷泉、听音乐。
奥哈伊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镇。
傍晚六点多,我们离开镇中心,来到一英里外的奥哈伊Vons超市。夫人想在里面买当地的葡萄酒,但没有发现有标明当地酒品的标签,只看到写着“加州”的酒品标签。我们最后买了一瓶法国葡萄酒回去。
回去酒店的路上,天已经黑了,儿子开始不耐烦。我们只好开音乐来安抚他的情绪,好说歹说才平静下来。开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酒店。
晚餐就在酒店房间里的餐桌上吃。都是从超市买回来的熟食、面包、沙拉、红酒、番茄等。吃得有滋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这晚的酒店房间是我们用万豪信用卡的年度免费券(Free Pass)换来的。订的时候,由于房源有限,只订了有一个双人床和一张沙发的房间。晚上我问酒店可否给多一张床垫,结果对方说没有,只给多了几张毛毯。
另外,由于有两年多没有出去过夜旅行了,我这次居然忘了带牙刷,酒店方面也没有牙刷可买/用,非常尴尬。
晚饭后,我们打开电视观看卡通节目。里面正在播放Finding Nemo; 儿子对此不感兴趣。
到了睡觉时间,儿子可能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比较兴奋,一直睡不着,在床上跳来跳去;有时去看看冷气机发动时的叶片转动,有时去看看酒店里的收音机兼时钟。我因为第二天还要开车赶路,只好先去沙发上睡觉了。儿子可能到十二点才睡着。
第二天(周日)
我睡到早上七点多起床,夫人和儿子还在睡觉。我就前往酒店大堂吃它们的免费早餐。
早餐很丰盛。有鸡蛋、牛奶、酸奶、华夫饼、肉类、水果、米糊、果汁等。我看到大堂里人很多,于是就拿到室外去吃早餐,还可以欣赏高尔夫球场的风景。
吃完早餐后,我返回房间。夫人已经醒了,儿子还在睡觉。
夫人去大堂吃早餐。这是她拍的照片。
我们把一些牛奶、华夫饼拿回房间,儿子醒来后就吃了一些。
这是我们退房前拍的照片。
十点多,我们离开酒店,经101号公路前往Santa Barbara(圣巴巴拉)。
六年前,这段101号公路已经开始修路,到现在还未修好。
路上小堵了一段,我们在十一点多来到圣巴巴拉县法院大楼(Santa Barbara County Courthouse)。
该法院大楼是圣巴巴拉地标。我来过几次。当天大楼内部不开放,没法登上顶楼去登高望远;但仅仅是看它的外观就能让我心满意足了。
法院大楼的庭院排满了座位,可能是要举办婚礼。
根据资料显示,原法院大楼在1925年的地震中损毁严重。现址上的法院大楼建于1926年,三年后建成启用。该大楼属于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
我们下一站来到Presidio of Santa Barbara (圣巴巴拉要塞)。
该地由西班牙殖民者建于1782年,是一座能容纳61名士兵的军营要塞。该要塞位于当时的圣巴巴拉码头后方,用于防备英俄等列强从海上入侵;以及震慑印第安原住民。
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该要塞属墨西哥管辖。1846年美墨战争中,该处被美军占领,随即荒废。到了二十世纪初,因为年久失修、地震破坏,该要塞的几乎所有建筑都已经倒塌。现在我们看到的要塞建筑是二十世纪后期时重建的。
该要塞原有面积很大,包括兵营、广场、仓库、马糟、教堂、家属区等,占地十几个街区。现在除了有半个街区的建筑重建外,其余部分都被现代建筑物所占据。
重建的要塞建筑成为了州立公园,门口还悬挂着西班牙和墨西哥国旗。仔细一看,这面西班牙旗不是现在的国旗,而是1785年至1873年间的西班牙军旗,很有历史气息。
里面有一间博物馆,介绍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时要塞内的生活和武备状况。不过里面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两张十九世纪时的族谱记录(Family Tree), 应该是当时的历史/社会学家对圣巴巴拉本地人作的笔录,里面包括其父母姓名、生卒年份、出生地、结婚年份等,最远的可以上推到曾祖父那一代,基本上覆盖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前期的社会状况,对研究最早的几批来到圣巴巴拉的白人移民(或者是最早皈依天主教的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内还有一间房间专门介绍二战前圣巴巴拉日本社区的情况。
上世纪初,有些日本人移民来到圣巴巴拉。到了二战前夕,这里有几百名日本人定居,并以现在的要塞州立公园为中心,发展出日本埠。
他们建立了日本学校、寺庙、餐厅、超市等;他们在此生儿育女,已经出现了在美国本土出生的第二、第三代孩子。
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无论是在日本出生还是在美国出生,都被关进集中营。他们仅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入营,其余物品只能留在家里、寺庙里、或委托他人保管。
二战结束后,仅有少数日本人返回圣巴巴拉,这里的日本埠名存实亡。
儿子对室内的文字、实物展览不感兴趣。来到室外的要塞广场,他在地上玩泥沙玩得不亦乐乎。
稍后,我们在圣巴巴拉市中心随便逛逛。
这里有中加州最有特色的商业街。
与2019年我上一次来到圣巴巴拉相比,现在最大的不同是State Street 禁止机动车通行了,只有在十字路口才允许横向机动车通行。这条大街成为了步行街。
市中心的建筑大多是1925年地震后重建的。图为经过的一处博物馆,属于西班牙殖民地复兴风格建筑。
二战后出现的中餐馆。这里有专门的介绍。
我们在餐厅的户外用餐区吃午饭。有寿司、拉面、生蚝。
午饭后,我们还探访了一下白先勇先生在《树犹如此》里提及的房子(地址都写出来了),花木扶疏的雅居,门前巨大的宝塔松还在,遍植茶花与杜鹃,还能依稀看到后院那著名的柏树,门口信箱大大方方写着“Pai” ,非常幽静。
我们下一站前往圣巴巴拉传教站(Mission Santa Barbara)。该传教站由西班牙殖民者建于1786年,用于向印第安土著传播天主教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上,是半诱骗半强迫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
传教站是西班牙人殖民加州的三大法宝之一(另外两样是军事要塞和武装移民)。
圣巴巴拉传教站也是命途坎坷,多次遭到地震破坏。现址上的教堂于1820年落成。1925年大地震破坏了主体建筑,经过1927年和1955年的两次重修,成为了今天的这个模样。
传教站前的许愿池。
圣巴巴拉传教站背山面海,从上面可眺望太平洋,风景极佳。
大洋上排列着若干座海上钻油台。上世纪初,圣巴巴拉附近发现油田。石油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942年,日军潜艇向圣巴巴拉油田设施发射了十几枚炮弹。虽然没有造成什么破坏,但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恐慌。这次事件成为二战中美国本土为数不多的遇袭事件之一。
四点多,我们离开传教站;沿着山上Alameda Padre Serra的观光公路向东行驶。
这是一条官方认证的“观光公路”。我们沿路看到大海、石墙、花园;沿途的房子、植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古色古香,有种在南法的韵味。
我们一路开到豪宅区Montecito,我们想去的花园Casa del Herrero 已经过了开放时间;我们也就此开上高速公路,离开了圣巴巴拉。
开了一个小时后,我要下高速休息一下。我们前往文图拉传教站(Mission San Buenaventura)。该传教站由西班牙殖民者建于1782年。
当天下午该传教站前有活动,连道路都封了。我就在车里小睡了一会儿,夫人带着儿子到大树下玩。
其后再上高速,过了半个小时,儿子又变得不耐烦了。我们两次下高速让他冷静一下,其中一次去Costco 加油。
回程交通还比较顺畅。我们八点半时到家,结束了这次两年多以来的首次过夜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