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祭祀祖先、父母的古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现在城里大多数人不在家里摆供桌祭祖宗,祭父母,这是因为有很多现实的制约因素,例如空间小,城里普遍不时兴等。每年重要的日子,例如大年三十,清明,七月十五鬼节,还有的在阴历十月一日,如果有时间就出外去上坟。至于要不要如此频繁,现在的人早已给出答案,有时间就去,大年三十前肯定去,因为那是传统的春节假期。

在国外的人就更不能讲究那么多,君子在外,祭义不同,例如母亲节,父亲节定心思念,甚至写文回忆父母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他们的嗜好,他们的事业或劳作等,让他们的形象活在眼前,无不是很好的记念方法。

古人讲《礼》,对祭祀有全面的规矩和诠释。现在的人有时候不能提古字,以为相去甚远,与己无关,其实你的血液里流着的是故土文化,你的饮食习惯就是自古传承而来,每个人都很古。

一直说,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所以,学古,最好是读原著,不要吃人家嚼过的馒头,才能真正体会出古文化的辉煌之处。孔圣人是仁慈的,佛祖是仁慈的,耶稣是仁慈的,穆罕默德是仁慈的,要读懂他们的本意,才不会厌烦古人的教导。 

静心读三分钟就好,就能把2000年前的古训了然于胸,何乐而不为。

《礼记.祭仪》

祭祀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使人感到厌烦,有厌烦之心就是对神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会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会导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春天举行钓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来了,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有凄凉之感;这倒不是由于天气的寒冷,而是由于触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天来了,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砰然心动,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样重见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的离去,所以构祭奏乐而尝祭无乐。

  致斋三天,必须在斋宫内进行;散斋七天,可以在斋宫外进行。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处,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语什么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喜欢吃什么,亲人这样专心致志地致斋三天,就会好像真正见到了将要祭祀。到了祭祀那一天,进入庙室,就隐隐约约好像看到了亲人的容貌;祭毕转身要出门时,肃然动心,又好像听到了亲人说话的声音;出得门来再仔细地听,又好像听到了亲人谓然长叹的声音。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总在眼前晃动,父祖的声音总在耳畔回响,父祖的心思、爱好总是铭记在心。对父祖热爱到了这种程度,父祖自然总是活在心中;对父祖虔诚到了这种程度,父祖的容貌声音自然总是活灵活现。父祖在子孙的心里如此占有位置,怎能对他们不恭敬呢!

原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注:简体字“齐”,古字齊,斋的意思

梧桐之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梅华总是给予我巨大鼓励,我在学习中。比你的学问差了去了。谢谢。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您真有学问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