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大求职经历到贝*实验室及我华大的导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记得是1986夏天,主校园去医学院C分校园的校车开的挺快(中间没站), 一路上无暇欣赏路边森林公园的美景,脑子里还在思索着系里刚发给每个博研生的信件。(根据过去10年的数据,系里博士研究生平均学业是6.8年,系里希望大家能够抓紧一点 ……。)虽然我的论文题目早已决定,而且进度问题不大,可是只有找到雇主才能毕业! 82年元月算起到年底已是5年整,也是时候按着老大的脚印转型了。之前已经发出N封求职信,上个月只有贝*实验室的F先生询问过,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思绪万千

      电话突然响起,我兴奋地抓起,当电话里面传来个别的中文词汇时,我已猜想到他应该也是华人。他说我是贝*实验室的F,在JF实验室里做事,你最近写给他的求职信,他让我了解你一些情况。F问了一些我博士论文的大方向,进展如何,等等。细节记不清了,只是记得他问到我的数据采样过程是不是在“A-to-D之后。因我当时的原始采样是从数字文件开始,并没有动手做过A-to-D全部录音过程,所以我的回答有点模糊。工作几年之后才搞清A-to-D里面的细节。F电话里没有给我明确的答复,但几天后我突然接到当时在B*工作的Dr.S电话。我当时并不认识他,更不熟悉他的背景。只知道一点点B*贝*实验室的历史关系。Dr.S说你给贝*实验室的求职信转到我这里。我也熟悉你论文导师M,可是人事部P被看为H*组织的一部分,B*不允许接受来自那边来的的外国留学生。不过不用担心,已经将你的材料转到N公司的贝*实验室,他们没有那个限制,会直接和你联系。

      我的博士论文委员会有2位并列主席,一位是C, 另一位就是M。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华尔街日报在1957年曾经报道过M实验成果,他应该是美国第一个证实大猩猩具有语音天赋,特别是元音识别脑细胞的科学家。他1958年到圣市的CID之后,这个领域开始成为他的研究专题。当时的CID里只有一位懂计算机科学并且是刚从MIT来的博士C。几年后C华大工学院创建计算机系并一直担任系主任。我可能是他近10带的第一个从中国来的读博学生。CID时是华大医学院的科研挂钩单位,当然也是因为M具有的联邦多年拨款资助项目。当时在几个月前偶然看到的MPI写的研究项目申请报告上,我居然还被列为首席计算机科学家。多年后当媒体抱怨联邦医学研究拨款开支太高,我想自己当年的博士论文研究经费可都是来自那里。圣路易斯的CID20世初由当时来自奥地利著名的耳鼻喉医生Goldstein创建的,30年代时期在哈佛大学来的D带领下,CID研究所成为世界在听聋领域的科研先锋。毕业前读过D发表的CID70周诞生日命题文章,才知道两位导师当年都在他手下共过事。D是我在华大读博期间唯一荣幸见过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M指控的A*官司在联邦法庭上打了近30年,最后赢了。联邦法庭长达上千页的判决书上除了众所周知Divesture,也就是从8411日开始,A*拥有的当地电话业务分出7个独立的上市通讯公司。当时这7个公司被媒体同称为贝*系统。除此之外A*须将自己的贝*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归自己。另一部分成为B*,被新成立的7个通讯公司共同拥有7年。在19841月前,A*实验室具有近5000个博士学历的研究员,这还不算硕士及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后来才知Dr.S这样背景下从贝*实验室转到B*。新成立的B*就在附近,而且可以像贝*实验室一样,在这7年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可以获取联邦赞助。但是他们也不允许接受对联邦有敌意的机构,例如2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H*条约组织。在这个条款之下还有小字部分,其中将ZG为H*条约国之类。后来知道B*人事部见到我的履历表就是为了这些小字部分缘故而转给新成立的N*公司的研究室。

        当天像往常一样,下了校车之后,我向西走到分校园的顶头,进了CID研究所大楼,南窗下面就是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I-64)。从83年暑期开始,我在这里已经跟M干了近3年。在收到Dr.S电话后几天,N*公司的实验室的一位经理打电话让我去那里面试。当后来拿到就职聘请信之后,也没有任何犹豫,这样在贝*系统一干就20年。十多年后我所在的S公司又收购了当年的母公司,改名称为新A*,我向实验室的副总讲起这段历史,他也倍加感慨。在贝*系统鼎盛时期,7个S*实验室加起几乎有120个研究员,到最后只留下我所在的S公司一家S*研究室,很幸运我是剩下5人之中一员。

     在N*公司工作期间,经常接触Dr.S,因为他所在的B*公司有7个老板。7年之后,7贝*系统的公司必须按联邦法庭当年的判决书将B*公司卖了。后来才知道Dr.S也是华大毕业博士,在M手下的C*实验室做过博士后。Dr.S贝*实验室后来在B*公司期间,因他发明的DS技术在语音界赫赫有名。他不仅是位出色的科学家,也酷爱音乐。有一年夏天他当时参加的一个近30人的业余管炫乐队去欧洲慈善性的巡回表演。回来之后他讲起此事,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喜悦。如果我当年发给JF的求职信不是被他受理,并在他的努力下跳过H*条约组织的小障碍,又转给他在贝*实验室过去的同事,我也不可能去N*公司新成立的实验室。如果当时华大工学院没有计算机系主任发的那份博研生督促信,我的华大学生时代可能延续到两年以后,也就赶不上那个第一班车,可能职场生涯就是另一条路。

        华大读博初期,学过一门基础课,用的2本教课书之一就是JF写的。对一个初学者而且是外国穷留学生,领导贝*实验室的JF是当时通讯界公认的权威,高不可攀的人物。没想到3年之后竟然跟着我工作的N*公司贝*实验室的几个老板去参观他的航母。JF对我们非常热情,可能也是因我当时的老板曾经在他手下做过博士后。在贝*系统前后干了20年,JF是我见过的最平易近人的高管权威之一。现在都很难相信像我这一个无名之辈居然给他寄求职信。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站在华大这样巨人的肩膀上,我可能才会敢写那封求职信。如果重新洗牌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华大的。

       离开华大十几年后,在Dotcom时代,C和他系里两名年轻教授创办了一个小公司,专门研发超高速集成电路设计。几年后被当时全国最大的网络公司收购,价格4亿美元,成为华大工学院中教授创业史的最高记录。几年后我在公司宣布的最新技术购买清单上看到这个产品的名字。后来C创业道路上做了很多年,一直到今年初我在工学院的季刊上看到院长写的纪念C文章。C的座右铭正如他车的牌照上写的: 尽力工作, 诚心善良。 没有华大这块敲门砖,也没有我的今天。如果我把华大比喻为一块敲门金砖,那可以说C给了我一把金钥匙,M教我如何开锁,S帮我找到门在哪里。

HarryZ1108 发表评论于
谢谢阅读,可能是用了太多字母,有点绕。华沙条约国历史老掉牙了,这个词的历史知道的人不多了!很好的建议,以后写这段历史应该去掉隐语。
dakinglaile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就是关系有点绕, 可能是里面用了太多字母代替全称吧。
贝尔实验室拆分,南方贝尔这些没经过的美国企业变动,华沙条约(?)这种历史大背景如果写全了应该会帮助更多人能马上理解这段历史吧,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现在还需要用隐语来代替。
HarryZ1108 发表评论于
当年要不是NIH的grants,可能会少许多博研生。
ying312 发表评论于
信息密集,内容丰富。同为WashU校友和了解点NN研究的IT读者,觉得很亲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