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经,精诚所至——关雎

爱情捉摸不定:有奇迹般的一见钟情;有细水长流的日久生情;更有朝夕相伴,对方就是不入情网的无奈。心动之后,能不能得到回应,这全凭运气。《诗经》开篇第一首的君子是个幸运的人。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致意思:
雎鸠(鸣叫声)关关,在黄河的沙洲。幽静美好的女子,君子喜爱聚合。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顺水)流动它。幽静美好的女子,睡醒睡着追求她。
追求她不能获得,睡醒睡着思索。忧啊忧啊,象车轮一样滚动转运翻身侧卧。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采摘它。幽静美好的女子,(用)琴瑟结交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拔它。幽静美好的女子,(用)钟鼓(让)她快乐。

“逑”的正统解释是配偶,但它所在的第一段,淑女还没有接受求爱,不该在这儿定为配偶吧。“逑”的本意是聚合,淑女所在之地,君子赶过去汇聚;正好应了首句的“关关雎鸠”,目力所及,小鸟和人都在接近异性,各求各的配偶。后世讲究男女大防,为防不安分的青年引用此诗质疑盲婚哑嫁,也许有权威重新定义了“逑”字的含义。

雎鸠到底是什么鸟,众说纷纭,网上搜了搜,有说鹈鹕的,有说鹗的,有说鸳鸯的,有说冠鱼狗的,有说凤头鹏鹛的,有说扇尾沙锥......这名单可以一直排下去。《尔雅》释雎鸠为:“鴡鸠,王鴡”,鴡亦作雎;所以雎鸠就是王雎。那王雎又是什么?后世的《禽经》里说:“王雎,雎鸠,鱼鹰也。”。如今称鹈鹕为“鱼鹰”,可我怎么也无法想象有君子把自己比作那个大嘴巴。

“鹗”也叫鱼鹰,体长五十厘米以上,比鹈鹕小很多,看上去却很威猛。我特地找了视频去听,它的声音很秀气,有点象小鸡,离“关关”远了点。

回头再看名字:“鸠”是鸠鸽科的部分鸟类的通称,雎鸠的体型估计不大;“在河之洲”,它很可能以鱼、虾为食,跟后世的鱼鹰说也能对上,那就在名单中找个吃鱼的鸟,比如:冠鱼狗。

鱼狗不是狗,而是翠鸟的别称,它们擅长吃鱼;作为翠鸟的一种,冠鱼狗也以鱼、虾、蟹,或者水生昆虫为食。2006年,多名诗经研究爱好者在湖北十堰房县门古寺镇会子营村河边采访,听见一种鸟发出“关关”的叫声,当地老歌手何立刚说是水斑鸠。一位村妇也说,在河边洗衣时,经常看见这种鸟成双成对地在沙洲上跑来跑去。2011年7月,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带领学生在门古寺镇实习时看到了这种鸟,经北京有关鸟类专家确认,此鸟为水斑鸠,也叫冠鱼狗。我没在网上查到它的叫声,只好引用他们的说法了。湖北十堰在黄河三门峡的南边四百多公里,不过北京郊区如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之类的河流峡谷,也会有冠鱼狗出没,所以它是可能出现在黄河边的。


这鸟不是很大,体长24到26厘米,不到二两重,黑白色,冠羽发达。

皇字有一解释:冠名,上畫羽飾也。《周礼 地官司徒》里有:“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可能周代依然有戴羽冠的舞蹈。它天生羽冠,称之“王雎”顺理成章,后来不跳这舞了,渐渐又多了各种避讳,说不定就改名水斑鸠,又号冠鱼狗。

看来看去,名单里它最象,假装是它了吧。

接下来是荇菜,这菜吃过的人不多,但它从未退出过野菜的行列,因此找张照片是没问题的。


荇菜花也可以吃,绿豆粥在出锅前把它拌进去,据说清热解毒、解暑止渴。

网上有篇文章介绍莼菜与荇菜的区别:有一条是莼菜叶柄长二十五到四十厘米,荇菜的五到十厘米,其实不然。荇菜刚长根的时候需要浅水,等根长好了,添水就能增高,长在一米深的水里也没问题。

荇菜也叫莕菜。台湾近来流行吃的水莲,其实学名是龙骨瓣莕菜,白花,叶子的形状与上图稍有不同。它本是美浓客家人口中的野莲菜,没什么知名度,后来标着“水莲菜”卖叶柄打响了名头。网上有篇文章详细讲了采摘的情形:采摘者分为两组,一组人顺茎摸根,一把抓住,拔出水面,朝后一甩,稍做整理后交给下一组人去叶、剪根、捆扎。


从图上看,拔菜那组男人比较多,理菜的穿着防水裤,都是女人。

诗中采摘的顺序也差不多:先是“左右流之”,把一丛从荇菜分出来;然后“左右采之”,大概在摘嫩叶;最后“左右芼之”,显然两千多年前的人们也是整棵拔出来吃茎的。当然君子、淑女不以采摘为生,也许顺便说说笑笑,边摘边玩。

当时没有防水裤,泡在这么深的水里有点凉啊。好在这里是黄河,5月到7月上游干旱少雨,水位下去了,想来正适合采摘长长的荇菜。

本以为这首诗是美丽的邂逅,仔细读了才发现它是刻意的追求。君子首先寻找接触机会,很不幸,淑女没有看上他;继续努力,还是没看上;不泄气,思索自己的竞争力,换条赛道“琴瑟友之”就有进展了,原来自古以来玩音乐的就好找对象;最后“钟鼓乐之”发扬了核心竞争力,《周礼 春官宗伯》说,“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钟、磬,士以下不能拥有。

这么高档的乐器当然不会随便奏响,这里可能暗示了结婚仪式,就像《茜茜公主》那部电影,结尾处钟声大作,步入婚姻。

诗的最后一段,“左右芼之”,获取荇菜的全株,或许也在呼应君子得偿所愿,毕其全功。

这场自主婚姻千百年后依然为人称颂,榜样在前,后人效其先例,不管成与不成,精诚所至,总要一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