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难得不难得

题目不是绕口令,要表达的是两个意思,一是“人才难得”,这是大家熟知的成语,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不容易得到。一是“人才易得”,社会并不缺乏人才,只是缺少伯乐(贵人),缺乏平台(机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甚至可以说,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才难得”几乎是个伪命题,人类社会中,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什么是人才,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谓之人才;通俗的理解,人才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无论是什么时代,人才是社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第一资源,这是毫无疑义的。大凡本事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所以这人才也是有层次的。韩信率兵,多多益善,这是帅才;樊哙临阵,骁勇善战,这是将才;张良谋策,运筹帷幄,这是师才;萧何理政,公忠体国,这是相才。除了这些叱咤风云安邦定国的旷世奇才外,还有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才,如医术高明能活死人的神医扁鹊,如文思敏捷倚马可待的大秘袁虎,如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乐师伯牙,如奔逸清秀狂放淳穆的书家怀素。还有许多生于草野流落民间的异人奇人,如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核舟记》中奇巧人王叔远,就是《南村辍耕录·奚奴温酒》中那个“只会温酒”的奚奴姑娘,凭温酒之技深得主人厚爱,死后把家产都给了她;这“一事精致,便能动人”的女孩,不折不扣也是人才。

说社会发展与人才的关系,可以总结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才现象;那就是治世“人才难得”,乱世“人才易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为治世,分为乱世。只要认真梳理一下,大凡历史上开国皇帝与文武几乎来自同一地方,也就是说,改朝换代的时候,开国皇帝的家乡,小小弹丸之地,那人才几乎是成堆地冒尖。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沛郡丰邑人,汉初开国元勋基本都是刘邦的的老乡,从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到开国大将樊哙、曹参、周勃、夏侯婴、王陵,直到审食其、卢绾等拜相封侯之辈,都是刘邦的同乡好友。没人能想到,刘季这混混能当上皇帝,管监狱的、杀狗的、篾匠、车夫都位列王侯。要知道,那时一个县还没有今天一个乡的人多呢;小小的一个县,却人才济济,竟然可以配齐一个大汉朝廷上的最有能力的领导班子。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舍,因其父时为济阳令。后来刘秀起兵,成就霸业,立下不朽功勋的冯异、铫期、坚镡、祭遵、臧宫、王霸、邓禹、贾复、陈俊等,都是他的同乡。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上宝座之后,钦定的开国功臣共有二十一人。一多半都是他的凤阳老乡,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胡大海、邓愈、沐英等等。宋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都是他的老乡与老铁。至于唐李世民的陇西集团,清皇太极的八旗亲信,无不是如此。

这种“乱世”的人才扎堆现象,绝对不是巧合,更不是天意;而是在特殊历史阶段,时势造英雄,明主重豪杰。而“治世”少人才,并不是“人才难得”,而是“时代用才有限”,“人才难得被用”而已。

优秀人才到处都有,只是没有好的机遇,没有造就英雄的时势;没有好的平台,没有惜才用才的老板。刘邦手下的兄弟们,尽管都不是庸人,但是除了萧何之外,其余的人最多也只能勉强算是中人之才。比如杀狗的樊哙,尽管有的是力气,但没有秦末逐鹿中原这个大舞台,没有刘邦这个优质流氓的大老板,大概率只能是碌碌无为的屠狗人生。沛县这个团队,如果没有了刘邦的组织和领导,将是一盘散沙,做篾匠的,赶大车的,都只能是极为平凡的一生。据说唐太宗曾对魏征说,不逢乱世,我你不过作个县令而已。这真是中的之语。与刘邦争雄的项羽,手下的范增、项伯,应该说,其身份与才能远胜樊哙、曹参辈,可是投错了老板,辜负了秦末天下纷争的大好舞台。

再比如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他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温饱难求,又不甘心于老死田间,于是随人学习武术。学成之后的常遇春,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可奈何跟随刘聚上山做了强盗;拦路抢掠,入宅为盗。幸运的是,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抢掠时,正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于是弃刘投朱,终成大器。如果不遇上元末乱世,常遇春恐怕只能老死于乡野;如果不遇上朱元璋这个好老板,那跟着刘聚当强盗,最终是怎样的结局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成不了开国元勋。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生活在和平盛世的当代,人才该如何自省,又该怎样脱颖而出?吾也愚钝,樗栎庸才,井底之蛙岂敢妄言?试进数语,以作抛砖。其一是必须明白时势造英雄,立志虽说要存高远,但务必要切合时代;志大才疏,人生大忌也。其二是珍惜好的平台,珍惜好的老板,人生的机会不会太多。其三是必须勤奋努力,不要怕领导加任务,压担子;要知道,真正的优秀人才不是考核与选拔出来的,而是靠历练出来的。只要炼就金刚不坏身,天下总有识君者。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清陈澧说:人才由于学术。以后没有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