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本文不评价毛的诗词的优劣,只是从诗词知识的角度说问题。
第三、定稿和手稿
有的人把毛的第一次的手稿拿出来说事,难道他们写东西都是一次定稿,从不修改的?他们没有脑袋想一想,有哪个文学家从来都是一次完稿的?
唐朝诗人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改诗不对吗?改诗不是对自己作品的更负责吗?
这些人不知道关于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吗?没听说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吗?他们都可以改来改去,为什么毛就不能把“别梦依稀哭逝川”改为“别梦依稀咒逝川“呢?不能把“欲上逶迤四百旋”改为“跃上葱茏四百旋”呢?
你不喜欢某个人可以,但是不能为了攻击某个人而攻击他的一切吧?
第四,重字
有的人说:“完全不重复用字很难,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二字用了两次,江字用了4次。但这种现象在名家里不多见。”
对于这种评论,我只有呵呵了。
绝句和律诗的格式较严格,但也不是没有重字,比如被称为唐诗七律的压轴之作 -- 崔颢的《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鹦鹉洲》,数数几个“鹦鹉”?几个“洲”字?和几个“江”字?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以格律严格之称的杜甫,其《白帝》不但有重字,还有那些人所说的合掌。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至于五言和七言,还就更多了。比如我们从小就背诵的李白的《静夜思》,就有“举头”和“低头”的重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果李白不想重字,完全可以像寇准的《咏华山》那样,用不同的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可见诗词巨擘们并不是那么看重重字,并不是“但这种现象在名家里不多见。”反过来,我认为,正是现在有些人过于执着于这些所谓的“硬要求”,才限制了古诗词的发展,导致整个现代没有好的作品出现。
相对于绝句和律诗,词的要求更自由,重字可以说到处都是,比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就连近代的王国维也不在乎重字,不信数一数他的《蝶恋花》几个“花”字。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更让人无语的是,那些人把一些正常的重复也当成错误来批判,比如说毛的诗词里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等,真让人怀疑他们到底读过几首诗词。
看看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纳兰性德的《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毛的作品的格式完全对应这些词的格式,难道这些经典之作也是错的?
有的人还把毛的《沁园春》里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说事儿,想必他根本没读过欧阳修的被称为北宋“咏草三绝”之一的《少年游》。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对于这些人,我觉得真是无知者无畏,没读过几首诗词,就大放厥词,胡乱“指点江山”,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干饭。
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