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s://mp.weixin.qq.com/s/VZGFuHTbgV9Z1brSCCBZRA
https://mp.weixin.qq.com/s/oF2BhQZCIMoXoGGUifT4BA?
原创 | 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活动的参与观察
作者简介:何群,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民族学教研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环境与小民族生存及中外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学与内蒙古社会变迁。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出版《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我看俄罗斯——一位女人类学者的亲历与思考》等著作四部,发表论文多篇。
提 要:本文在借助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根据笔者 2011 年至 2012 年在俄一年期间对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活动的参与观察和切身体会, 以及对信教个人的随机访谈所得,就基督教对在俄华人的吸引原因展开探索。集中关注在俄华商、 留学生群体因生存环境巨大改变而遇到的困难和困境,其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群通过基督教信仰, 参加、 参与华人基督教会活动、 仪式,达成信仰实现、 精神寄托, 获得乡情的连接, 生计、 情感的支持, 信息、 机会的分享等。通过研究,笔者初步认为: 相较于在国内, 基督教之于部分莫斯科华商、 留学生等群体,具有回应、 满足海外生存需要的自然动力和吸引力, 基督教信仰对在俄华人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 基督教; 在俄华人; 文化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本文发表于《民族学刊》2018年第5期,第38-43页。
俄罗斯为中国北部近邻,两国之间存在多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诸多因素促成历史以来中俄两国人口、经贸、文化之间交往密切,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从未中断。在当代,流动至俄罗斯的中国人“以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最多,他们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关系的正常化和双边关系的不断升温,前往俄罗斯的‘倒爷’不断涌入俄罗斯。他们最开始主要在远东、西伯利亚,后来莫斯科郊区的‘大市场’成为最集中的地区,逐渐形成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在俄华商群体。到如今,这部分华商群体在莫斯科打拼已有20多年。”“现在已经有很多华商走出了市场,开始把经商的触角伸向俄罗斯社会。.....在莫斯科还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诊所、武术馆等场所,华商现在已经开始尝试把中国文化引入进来,促使中俄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包括老一辈留苏中国学者对中俄学术、思想交流的贡献,在当代,尤其近三十多年来,赴俄留学生群体也成为莫斯科华人社会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笔者有幸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进行学术访问。在国内,笔者对基督教等宗教的接触,多停留在书本、纸上,停留在到寺庙、道观走走、看看。而在俄罗斯接触基督教,从概念到真切的社会、到具体的人,体会宗教与人、人群的联系,在笔者眼里,宗教已经变得不再空泛。宗教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生存适应的结果。就流动至莫斯科及俄罗斯其他城市的华人而言,其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群通过基督教信仰,参加、参与华人基督教会活动、仪式,达成信仰实现、精神寄托,获得乡情的连接,生计、情感的支持,信息、机会的分享等。相较于在国内,基督教之于莫斯科华商、留学生等群体,具有回应、满足海外生存需要的自然动力和吸引力,基督教信仰以及华人基督教会,之于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在俄华人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一、 平生首次成为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大学生秋令营”成员
有幸得到莫斯科大学同学提供的机会,2012年10月5至7日,笔者参加了第一届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组织的大学生秋令营。参加这个活动,主要基于体会宗教人类学韵味的考虑,希望切身感受宗教与人的关系、宗教之于人类的影响。怎样通过祷告、赞美、决志、受洗等仪式,基督教理念慢慢渗于人的头脑,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在最初,并没有过多考虑为什么基督教对在俄华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即并没有建立信仰人群、信仰主体身在海外与生存适应的问题意识。
该秋令营地点设在距离莫斯科市二十多公里、莫斯科州奥金佐夫市,场地为某疗养院。到会有150多位华人,年龄、身份不等,有不少20多岁的年轻学生,也有中、青年商人等。除来自莫斯科,还有不少人来自周边城市,如“下新城”(下诺夫哥罗得,在莫斯科喀山火车站乘火车,2个小时左右抵达)。从台湾来了四位传道人:“美丽姐”、电影演员宋达民、某节目编导及那位家境贫寒、从小被送到外婆家的可爱女士。
后来慢慢发现,在150多位来者中,大致有2/5为基督徒。在三天的活动中,大致有20人决志(即向基督教迈进一步,下一步-接受洗礼,便成为基督教徒)。我很想了解这些华人、尤其是其中涉世不深的青年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动因。因刚刚开始熟悉,又因年龄差距,也因在异国他乡,因吃、住、心理、孤单等所经历和正在面临的在国内几乎不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可能经历的一些磨难,这些学生多表现为比较谨慎,不爱多说话,对外界比较戒备。利用一些方便时机,基本为我主动搭话,尽可能对比较多的人、比较详尽地了解其在俄罗斯的生活状况,他们怎样与基督教会发生了联系等。大致和六、七位学生进行了交流。就接触、信仰基督教,大致有几种情况:
家族传统与承接。5日傍晚去郊外营地电器火车上,与两位马来西亚华人硕士生坐位相邻。开始以为他们是中国人,因讲的是南方汉语。后来和其中那位男同学交谈,知道他们是马来西亚人华人,在莫斯科一所医科大学学习医学。这位男生说:到自己这辈,家族已经是三代信仰基督教了;应朋友之邀并作为业余休闲活动而接触、参与。常常是在周末、周日,反正在宿舍呆着也孤单、无聊,就跟着朋友来了。到会人员分成几个组,各个组在主会场集中坐。我所在四组,邻座是位莫斯科师范大学的学生。他说自己就是应朋友邀请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主要是为休息、游玩。但是看他参与得也很认真、投入。看来这种动机者不少,同组的那位90后小伙子,来莫斯科读书刚一个多月,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其中不少人一旦来了,就不自觉地接受了基督教影响,并多进行了决志,成为信徒。因周日休息,也因异国他乡寂寞、无聊,随朋友、熟人一起出门参与教会活动,并因在华人基督教会能够与更多同在莫斯科、俄罗斯的中国同胞相识、交流,这种动因促成接触基督教者占相当比例;之前接触过基督教。如5日同去的小侯,之前在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读本科,今年9月来莫大读硕士,在远东时即接触过基督教,参与活动;是基督徒,并积极参与。这些人包括秋令营组织者中的各级负责人。
几天来,每次这样的祷告活动,都由台湾来的牧师“美丽姐”主持,以身示范,颂扬耶稣基督的恩典。而每次,她都情感真挚感人,常常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哽咽。三天下来,如此这般至少五次,没有一种宗教热情,是难以有这种表现的。7日返回莫斯科途中听人讲,“美丽姐”现还患有癌症,令人不禁黯然。印象里,“美丽姐”的确气色一般,身体比较瘦弱。美丽姐敢于坦然地谈自己至今未婚,并主张有爱情再嫁。美丽姐看上去也有50岁左右的年纪了,在怀有真诚信仰的人那里,世俗的年龄、年庚仿佛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说,如同任何宗教都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用于自身的拯救,而我所看到的这次基督教秋令营活动中,来自台湾的四位基督徒,对世俗、对在异域生活的大学生心理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如男女分组进行的赞美活动,议题为年轻人较为感兴趣的关于恋爱、婚姻对象选择条件等。主持人先让每位参与者将自己的见解写在纸上,之后再请各位当众宣读,之后由牧师、传道者发表评论,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想,而宗旨是引导学生相信神,遵从耶酥基督-神的旨意去处理此类问题,或者说,神对这类问题也同样自有答案和办法。在场年轻人对这种议题和形式表现出很大兴致。不难感到基督教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或许正应和、回应、满足了年轻人情感、精神生活的某种空缺和急需,尤其在远里祖国、远离亲人的海外。
二、对基督教等宗教的进一步接触及反思
俄罗斯族全民信仰东正教,基督教等宗教氛围也比较浓郁。笔者曾随同学到莫斯科大学附近麻雀山下精致、典雅的小教堂参与礼拜,——围好头巾、点上只蜡烛,矗立、静默;也曾步入规模比较宏大的教堂参观、参与活动。在莫斯科大学院内、校外林阴街道,有时也会有热情的基督教、东正教徒递来宣传手册,甚至约吃饭、谈谈等,对此,后来也比较习惯了。
在莫斯科,笔者还参加、体会了几次莫斯科华人基督教徒组织的祷告活动。一次在中国商人也比较集中的贸易市场——萨达沃市场附近某一居民楼内,这里看来租住着不少华商;另二次是在规模更大、主要由中国、越南以及中亚商人构成的柳布里诺贸易市场附近一处被称为“华沙”的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活动场所。参加者中不仅有各个年龄段的华商,也有在莫斯科读书的留学生。华沙的两次,主要听由台湾赶来的某老师布道。每次参与,都和在场者有程度不同的交流。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身在其间,自己所感受到的久违了的亲切的乡音、故乡的温情、温暖,还有每次能够在那里享用一顿所提供的、同样也是久违了的中国饭。每次活动结束,笔者内心总有一种难言的怅惘和留恋泛起。在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已越陷越深。或许,趋向华人信徒比较集中的宗教,投奔华人基督教会,如同投向、寻找故乡和母爱,这或许是人在海外一种很自然的生存适应。
在教会亲切乡音中孩子一般满足地享受熟悉的中国饭食,这种在国内不曾发生、也不会发生的美好体会,还有一次是在2012年元旦使馆组织的庆祝元旦活动之后的冷餐会。几个月来不习惯的俄餐中,忽然能够享用中餐-馒头、炒菜,不仅为充饥,简直是巨大的乡愁之排解,由此令人联想:饮食是怎样地参与了作为整体的文化、文化适应的构建。
在莫斯科,有幸结识了几位信仰基督教的华商朋友。一次,应莫斯科知名华商王先生邀请,我和另两位莫大同学到离柳布里诺市场不远、大名鼎鼎的孔子饭店吃饭。王先生热情地驾车到莫大水区门口迎接我们。那是2012年2月某日,道路积雪、泥泞,街上稀疏的行人也走得很慢。空气中偶尔似乎飘来面包的香气、火炉的温暖。城市中片片几乎与野生林无异的、或高或矮的树木上,压着或薄或厚的冰凌、残雪……,是莫斯科典型的冬季情景。车走了好一阵,我们心情舒畅,谈笑风生。饭前我完全不知道王先生是基督教徒,并在莫斯科华人教会中担任职务。吃饭中,他的言谈和兴致,很快让人感到他是基督教很虔诚的信仰者。吃饭过程,基本是他在谈宗教体会、体验,——神的伟大、自己与神的密切关系,神对自己行动和思想的指引、启示,自己能够有今天在海外经商的成绩、成功,都归功于神等等。王先生讲,自己来莫斯科已经二十余年了,在柳布里诺市场卖过东西,后来开专卖店,现有几十名员工,多是俄罗斯人;40来岁的吉林人红涛。他在柳布里诺市场有摊位,平时也好帮助哥们儿“摆平”事情,如发生纠葛,他帮助一方找警察,或私了,手下有一些人追随。笔者是在一次萨达沃华商基督教徒祷告会上认识红涛的,他说当日帮助一位小兄弟把挣到的钱寄到国内家里,可能那位小兄弟存在护照、签证等问题,不方便办理这种事情。他不无诚意和感慨地说:自己信仰基督教后干的坏事少多了,内心安稳了,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田姐,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领袖,内蒙古西部人。她和妹妹都是基督教徒。也是刚来遇到不少困难,内心纠结,后来信仰基督教、顺服神,境况好转。目前她专门侍奉主,做教会工作。10月7日秋令营最后一天,田姐与笔者谈及,自己要提前离会,去西班牙参加全欧洲基督教的一个活动。信仰基督教并在教会工作,似乎改写、改变了田姐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一次在华沙参与华人基督教活动,吃饭时和湖北某女商人闲聊,她来莫斯科经销服装已经几年,生意、生活还好。上述事例传达出一种明确的信息,即基督教信仰的确带给包括华商在内的在俄华人信众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三、“洋插队”——痛并快乐,情何以堪
应该认为,基督教对在俄华人的吸引,并不止于华商人群。在经历了海外留学生活身心艰苦磨练之后,笔者对之前听到的对其的比喻-“洋插队”才有所体会。国外留学生活-“洋插队”,某种程度上之于当事者身心历练,接近凤凰涅磐。在来莫斯科之前,笔者没有接触过基督教,尽管也曾进入基督教堂,但是没有参与过布道、祷告等仪式,来莫斯科,算是有了初步的参与观察,切身体验。如上所及,在莫斯科与基督教的接触,一方面得益于同学提供的机会,其动力或许更在于留学生活特殊性——单调、寂寞,使自己有去“看看”的想法。由此可以推断,这或许正是海外华人更有可能走向宗教的环境、特殊生境的原因。——参加宗教活动,同胞聚会,感受、满足亲情。而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每次活动,都给参加者提供一次饭食,这对多不习惯俄餐的中国学生来讲,同意是很大的满足,有某种“回家”的体验。凡此,均表明华人基督教会有其存在的土壤。上述所谈到的秋令营,在150名左右的参加者中,本来有一多半非基督教徒,或将信将疑,三天活动之后,可以感觉,其中多数人程度不同感受到了基督教的亲和力,——祷告、赞美等宗教仪式营造出的“气场”,那种几乎无以抵挡的布道者声情并茂结合自己体会讲述的感召。有二、三次,自己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真切感受到基督教的魅力。尽管赞美诗里也承认“我们看不到神”,神是无形的。神可能就是一种意念、一种认识。有信徒谈到自己听到过神的说话声,当遇到困难、没有办法做祷告的时候,会听到那种声音。
笔者切身感到,在国外的辛苦,心灵、精神磨难,是不遭遇者所难以体会的。不少人都有共同体会:在国外,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因所面对的周遭事物,所必须面对的难题,都是在国内不会有的。越是这种情况,将人的心挤压得越发敏感、脆弱,国人之间越发猜忌、冷漠、排斥,这无疑使国外本来就孤单、寂寞的生活雪上加霜。人刚来时,都希望同胞之间一团和气,常常一队人马一起出行。一段时期之后,一般多维持三三、二二互相能够照应的关系,如做伴去超市,无聊了打打电话,没来得及换卢布时借给以及有好吃的一起享用等。莫斯科冬季很长,晴日无多,有一、二个谈得来的同学,就一杯咖啡熬过一个同样感觉漫长、寂寥的飘雪的午后,极为需要,也至为珍贵。在国外建立起的这种友谊,总有一种生死之交之感。在国外,尽管人们更加需要来自同胞的关照和支持,然而仿佛比在国内还难得。有在莫大读过三年书的女生说:在这里就是这种交往法,即便自己有时间,很方便,也要要个人情,要让对方明白:在自己不方便的情况下还在帮助你,为你做什么。没有随便就给别人什么好处的事。所以,大家都习惯了能够自己做的就自己做,绝不轻易求人;也不多说自己什么,更不能说自己有什么难题和困难。人们普遍觉得,好拆台、好事的人,总是防不胜防。这种很冰冷、世俗的国人之间的关系,也一定程度促使人到教会寻找寄托、找排遣。笔者曾听莫大一名中国女生讲:自己信仰基督教,但是不太喜欢去华人基督教会或华人集中的教会祷告,——“又哭又喊的”,而习惯参加比较清静、安静的俄罗斯人教会活动。
四、总结或再探:基督教之吸引与功能多重的华人基督教会
上述事例及分析,直接引向一种结论,即:正如人类精神创造起因、过程、走向的复杂性,对一种宗教简单地进行否定或赞美,都难以贴近事物本身。作为与基督教对在俄华人难以抵挡的吸引有关或互为因果的伴生物,客观地讲,在俄华人基督教会之于在华商、留学生等在俄华人更好地适应海外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以至于一定意义上之于使馆对在俄华人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有些作用及涉及生活领域,是政府组织难以具备、企及的,如亲和性、民间性等。与此同时,华人基督教会显示出的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讲究家乡、家族关系密切契合的特色,等于说中国社会传统社会维系、凝聚功能在异域得到延续。也曾人谈到:听说在莫斯科有中国人利用基督教图谋私利,如利用都是教徒-兄弟姐妹,同时也同为中国人等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友爱的关系借钱,之后不还等;并且也有认为中国人之间互相残害、绑架、谋害等情况往往多于与俄罗斯等外国人之间。所以说,在莫斯科基督教会,什么动机的人都有。然而,总体来讲,基督教在莫斯科华人中的兴起,有其社会土壤和必然性。它带给这些身处异域的华人的安慰,也是其他亲情、人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对此,也有研究指出:“在莫斯科华人社团中,有两个华人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较为引人注目,即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和俄罗斯中国自助者联盟……。华人基督教会首先是一个宗教组织。来到异国他乡,特别是在社会法制还不够健全的俄罗斯,商人们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可想而知,所以就需要寻找一个精神上的依靠,而宗教就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为主的国家,宗教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也有各种教会组织。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原因,大部分华商都只参加华人自己的教会活动。教会每周日下午都要举行主日活动,在市场附近设有专属自己的教堂,就租一个场地。很多已是基督徒的商人基本都会来参加,有些非基督徒对其感兴趣的也会来。在主日活动唱唱诗歌,做一些祷告,诉说自己心里的苦楚,把在这里遇到的各种困难都交托出来,这样精神上就会有个依靠,会更有力量应付在这里的一切挑战……。在生意上遇到不顺的时候,有时也会去找教会的牧师和传道,或找一些关系较好的教友,做一个祷告,为其提供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华人基督教会同时也是联系华人的纽带。根据教会负责人的统计,市场上大约有1/3的人来过教会,但也并非都是信教者,很多人来这里也是想认识更多的人,想从教会中获取些帮助。在基督教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单纯。由于有共同信仰的维系,人际关系处得较融洽,商业中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欺骗的事情还是较少存在。在教会中大家都以兄弟姐妹相称,以教会为家,所以很多人在生意和生活上有苦难时,就找教会的兄弟姐妹帮忙,其他人也乐于相助。”
事实上,包括华商在内生活在莫斯科等俄罗斯的中国人,因语言-交流困难引发的一系列生存难题,以及行为方式、习惯、心理等文化差异,较为陌生的社会环境等,海外生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的确远非容易。笔者曾听说一位小同学刚来留学时,因语言不通、环境生疏、举目无亲,闷在住处十余日没出门。而就华商而言,“来到莫斯科的大部分华商,践行的是一种个人经济型的跨国主义,经济目的是其最重要的目的,主要的活动场所就在市场,而其中的绝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外语能力又很差,不想也很难走出市场,再加上俄罗斯人较为排外的民族心理和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些人根本不能或不想进一步同当地人接触,很难融入当地社会.....”“......所以最后能留到这里的都是经历了巨大考验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由此显示出宗教-基督教、以及借助、通过华人基督教会促进、实现的基督教信仰。信仰作为精神支柱、依靠不可替代,而华人社团组织-基督教会其活动、仪式,不仅具有宗教功能,也有社会功能-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分享资源。因此,构成基督教对在俄华商巨大吸引。事实上不仅商人,海外游子背井离乡,也需要寻找精神依托、依靠。
“对于大部分在莫斯科经商的华人来说,他们进入的时间还较短,自身的资源相当有限。在莫斯科较为艰险的环境下淘金,华商要充分运用自身在国内家乡社会中所形成并不断构建爱女的各种乡土关系资源。乡土关系资源主要指亲属资源、同乡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朋辈资源。按照中国人社会关系远近来划分,最近的就是配偶、父母、儿女。首先,在莫斯科很多都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而中国的家还可以扩大,就是有亲戚关系的人也算自家人,中国人也很愿意攀亲戚,只要或远或近有些亲属关系,也是很信任的;其次,就是同乡,在莫斯科市场的商人中有很多都是老乡带领过来的,特别是南方的温州和福建等地区,他们更为重视自己的同乡资源;再次,就是朋辈资源,要好的朋友也是比较信任的,同辈资源对华商在莫斯科的生存是极为重要的;最后,华人们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并积极参加活动,社团组织资源也成为华商适应当地淘金环境的重要资源。”可见,与上述关系资源比较,华人基督教会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支持功能-信仰支撑功能。同时,也具有其他社会功能,如人际关系的建立、商机等各种信息的交流、获得等。华人基督教会显示出双重功能及多功能的取向,而非仅仅宗教信仰。通过教会结识朋友,是扩大社会关系网的重要渠道。而“在莫斯科能够生存下来,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重要的,这种社会关系网是华商最重要的淘金资本。”“朋友之间平时一块吃个饭、喝点酒、聊聊天,加深一下感情。特别是当遇到不顺心的一些事情时和朋友聊一聊,可以缓解一下负面情绪。”因俄罗斯为非移民国家,存在一定的排外倾向,又因中西文化差异,从上述事实可以片断,包括华商在内的俄罗斯华人,对俄罗斯社会尚未实现结构性渗入,游离于社会边缘。因此,尤其需要亲戚、朋友等乡土社会资源支持。因而也构成通过参与华人基督教会结识新朋友、获得商机等各个方面在当地生存所必须的信息、资源的动力。所以,参加华人基督教会的活动,不论是否出于宗教,客观上提供可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并且,每次活动都能够吃到一次中国饭,以及水果、点心等等,亲切的汉语,亲人般的融洽、体贴,与窗外生疏的语言、人物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氛围、场景带给到场中国人的感受,笔者曾参加过几次华人基督教会活动,对此深有体会。-包括中国饭菜,同胞亲情,这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而言,都是莫大的吸引和情感安慰。
在莫斯科接触基督教,似乎体会到了一些宗教与人的联系,它是人的创造物,是适应的结果。趋向、走近、选择基督教,是国外生活处境之下华商及华人的自然选择。“以宗教为本才是更多文明的基础。在无限与无穷的世界中,不得解惑的人首先想象并且求助于不朽之神而不是求助于会死的人,显然,不朽的神因其不朽而理当知道一切问题的答案。”
-无论是在俄罗斯做生意、读书还是其他,此中细节,细碎的原因,或许是更为值得探询、“妙不可言”的。或许,这更多是人类学的热衷所在。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