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成功的。农村人民公社的思想价值观念、组织与动员制度、工农互动、知识与科技下乡的政策机制所构成的价值合理性工具和技术合理性工具的有效系统,描述了毛泽东“乡村型的城市”。按照这个模式发展,就能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实现毛泽东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宏伟蓝图。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描述了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其主要代表为:核能、航天科学、基因工程、信息革命、新农业革命。(参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P42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毛泽东在文革时期发动的工业化的第三次高潮对接了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工业化第三次高潮的经典作品为:“两弹一星”、(核能、航天科学)人工结晶合成胰岛素(基因工程)、计算机(信息革命)、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及杂交水稻(新农业革命),另外,激光技术也在世界前例。完全可以说,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向高科技进军的时代。
1966年1月27日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交政治工作会议通过了《1966年工业交通工作纲要》,正式提出“大庆式企业”概念,并指涉六项具体方针,即是:
a、学军。
b、学大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争取有20%或者更多一些企业成为大庆式企业。
c、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力争有更多的产品在质量和品种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d、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抓好产品设计革命,建立和加强科学和实验工作。
e、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特别是地方工业应把为农业服务放在第一位,积极发展地方的钢铁厂、煤厂、电站、机械厂、化肥厂等“五小企业”。试行以厂带社、厂社结合。发展科技服务社,定期下乡,为农服务。
f、积极支援国防,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毛泽东时代抓工业的同时,抓好 《农业学大寨——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的新农村》
经过多年的探索,毛泽东已积累了一套建设农村的方案:
农村:
a、走集体经济道路,并用“人民公社”使集体经济制度化。
人民公社是党在农村组织与动员农民的制度工具。
人民公社也来源于它的反题: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没有解决中国农民的富裕问题,因此,只有走进集体经济。
b、城乡结合农业:
1、人民公社化,与工业化相适应。
2、机械化。
3、办工业。
农民即社员:
a、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b、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c、教育农民。
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五十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大寨精神描述了这个方向。
(1)大寨精神
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第一次代表中央概括了大寨精神: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敢于藐视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寨的号召:“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
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综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建设,把过去的4700块土地连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产量,1952年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
1963年虽然遭到很大的水灾,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大寨大队进行了这么多的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发展这样快,完全是依靠集体力量,他们正确处理了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只向国家借过一次钱,第二年就归还了。从1952年到1963年的11年中,这个大队在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总共交售了1758000斤粮食,每户每年平均交售7000斤。”
周恩来在报告中对大寨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资料来源《农业学大寨始末》)
(2)、《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这个《修正草案》于1962年9月的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通过,对原草案作了八点修改和补充。
一、确定生产队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
二、人民公社的规模为一乡一社,长期不变。
三、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可以是公社和大队两级,也可以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
四、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必须厉行精简,减少对干部的补贴工分。
五、公社、生产大队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不办企业。
六、社员的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的5—7%,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七、国家征收农业税和统购粮食的数量,应在适当水平上在一定时期中稳定下来。
八、国家应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地规定工农业产品的合理比价。
注意其中的两个“长期不变”的意义。这两个长期不变,毛泽东一直没有改动。人民公社探索中出现的极左思潮已被清除。
1971年8月12日至9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提出:
从1972年起,用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的要求;用5年、10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实现“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能够经营的范围内,绿化荒地荒山。”
鼓励社员在宅旁、屋前、屋后或生产队指定的其他地方种树,自种自有。所谓“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指责在这里是站不住脚的。主流精英在评价人民公社时,只讲人民公社创建时出现的问题,不讲《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后的公社,这显然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学大寨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进一步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农村人民公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农村人多地少,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仅在现有的农田资源上谈不上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多大的意义。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主要显现在如下几个方向上,而这些事业最好的选择就是依托人民公社。
农村人民公社实现了对农民的组织与动员,把农民团结在党强国富民的目标上,形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力量。
毛泽东:“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福利事业。”(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