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台湾---15天的旅行印象(2)
诞生在风雨漂泊40年的“小舟”上的台湾半导体工业
我们到台北的第二天一觉醒来,走出旅社,发现我们在找早餐时,无意中一下就拐进了南阳街,正是我们想拜访的地方!我们非常高兴,连饭也忘了吃,就直接去找南阳街40号,小欣欣豆浆店,那是台湾半导体工业的摇篮!让我们非常失望的是,台积电的诞生地已经不存在了,38号有,50号有,唯独没有40号,问了几个人,进了38号,是一个零乱的大杂院。。。没有人知道,这是他们“护国神山”的出生地。有点可悲?也许只是。。。
50年之前的1974年,在这家豆浆店里,包括了张忠谋在内的十位台湾的精英和有远见者,决定了要发展台湾的半导体业,并且当场就得到政府 (有行政院院长参加)的支持。虽然对这次“豆浆店会议”的细节和人物传说不一,后来的真正发展似乎也先在海外,但有一点是共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当时决定了要将半导体作为台湾的发展方向,这个岛屿要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1974年,虽然那时台湾经济已经参与发达国家的第一次制造业转移,有所起步,但对于台湾,依然是最艰难的年代。1971年,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被CCP的中国所代替,这对于只有方寸之地的台湾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和外交失败; 1979年,美国和台湾解除了外交关系,这让台湾失去了对抗CCP的靠山,对于太平洋上漂泊的这叶方舟,几乎是灭顶之灾。在这样危难之中,能有这样有远见,这样有胆识的一群精英,决定发展半导体产业,造就了这最可贵和最值得珍惜的中华民国的里程碑!
如今,92%的高端芯片(10nm以下)的都是台湾的份额,就是50年前见识的结果。这是能说明的是,人才那时在块土地上是有用武之地的,他们是有发言权的。1987年张忠谋建立了台积电,台湾这个产业的规模和发展也不用我在此累述。50年后的今天再回头来看“豆浆店”这一小时会议,太值得中华民国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混搭是台北城市布局的基本旋律?
在台北市,现代交通大道和眼花缭乱的老街交叉,现代感十足的大楼和低矮老旧的商业屋交错,日制时期遗留红砖建筑分散在其中。
最精致和最耐看老建筑当属总统府的紫红和米白为基调的日式老建筑,而最有味道的则是剥皮寮,西门町地区留下的各类商铺,民居,这后者都在很好地保养,开发利用中,相信以后会是一群更耐参观的台北历史群落出现。
可以理解,这样混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在土地私有制的台湾,改造城市是不可避免复杂和昂贵,无法像厉害国政府那样一下大规模拆迁和重新做全新和整体规划。这只是我的猜测,作为一个只有几天时间的人,无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对错。
有意思的是1976年10月动工,1980年四月开放的高耸的中正纪念堂,气势非凡自由广场牌坊以及相关的蓝白建筑,纪念堂的庄重中蕴含自由和轻松;而与之相伴的两座皇家宫殿特征的大屋顶黄红色戏剧院和音乐厅(两厅院,据说是明清殿堂风格),艺术的浪漫变得有点沉重,不知是那个大师的在1987年的奇思妙想?把这两个皇家味道的艺术殿堂和带有蓝白自由民主色的蒋公纪念堂这样奇怪地放在一起,是为了给脑里还残存着一点“皇家”意识蒋公一点慰籍,还是要沾一点蒋公纪念堂的名誉和光辉?还是就有意要表现老蒋公大脑本身这样的多色彩?总之,我不懂建筑,只是直觉上没有感到任何和谐,舒畅,无论是建筑本身色彩,线条,还是建筑本身的功能。两组伟大的建设,只是似乎应该把它们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和背景下,也许会更显示出它们各自的特长?尽管如此,我依然把建筑群的两边分别照在一起,白天和夜景。毕竟,这是台湾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
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外观设计得庄重但色彩却轻松和精巧了很多,而不是那种皇家味十足得浓浓得黄红装束,非常厚腻。湖绿,一下就让建筑淡雅了许多,白色增添了洁净和飘逸,而锗黄的墙给了以上湖绿和白色一个接地气的平衡;红色的勾顶,细致地框架了这座建筑。。在阳明山的背景下,无论从远还是在近处,它都呼之欲出,生动,有活力!
101在现代建筑中是别具一格,有创意的。深湖绿的基调,像玉一样的温润,主题形态是聚宝盆一样的8层叠加和简单的修饰,在台北四处都可见它的身影。。第89层的设计也非常符合台湾人们喜欢的软软舒适的味道。。2004年建好之后,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这两天台湾7。2的地震,证明了台湾建筑中对地震因素的考量和建筑质量!)
不用说,也不用和那里比,台湾有几座非常像样的新老建筑,像以上所说的中正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总统府,101大楼。。。台湾的市政总体“硬件”在某些方面似乎是落后于台湾整体的“软件”的。这里的管理软件已经进入世界相对最近人性的社会自由民主体系,对公民的教育,医疗都是在世界上领先行列里,人们的生活水准也是小康而温馨,但作为首都“家里“的陈设,第一印象是布置似乎缺少规划,缺少协调,缺少整体美感和舒适感。当然,自己只是如此短的时间,这样说也许是不礼貌的,太简单的直观?毕竟,我一点不了解台湾当地人的感觉。。。我想起大约2005年我去广州,那时广州在经济上已经是全国非常前列了,但广州的市容街道,包括珠江两岸却是根本没有规划,建设,依然很凌乱,不讲究,人们甚至毫不在意地在地上泼生活废水。。。但我的朋友和亲戚却视而不见,没感到不舒服,没感到要改什么,台湾的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也许就是这同样的感觉,同样接受他们的现状?没有感到这些街景需要精致,需要讲究?的确,台湾的实际生活水准相当高,但也许并不意味每条街都要那么精心协调,这样的混搭人们如果感到很舒服,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就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设置方式,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些缺乏整理的街道也许就是它们自己要的自然风格;同样,我自己不就非常反感厉害国的做法,大的商业集团和商家用千篇一律的风格对许多有旅游潜力小镇改造,那种整齐划一,那种假大空的细节,那种每家都要悬挂国旗,和某种特定修饰。。。让我想起二战前推行的“法西斯美学”那么恐怖。
选择自然,选择轻松,选择随意,也许才能更好体现一个城市的味道?也许台湾就是这种选择?
有一个台湾的市容中我不能漏掉的非常有趣的景观,就是台湾非常多的摩托车!他们是台湾交通大道的车流中非常有气势的一群,但在任何街道,这些外观很相似,只是颜色上略有差异的摩托,像一队队听话的士兵,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在哪里列队听命。。。和那些没有太多调理的小街形成鲜明得对比,像很多街头生活艺术品,很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