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越来越享受宅家的安逸,失去了旅行的热情。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周二,上面通知可能派我去中国,周五(5/3)夜间,就登上了飞香港的航班。
飞机正在滑行,我旁边的两位已经闭上了眼睛,受他们影响,我也感到睡意来袭。我的思维很快进入馄饨状态,感官却是开放的,我知道飞机腾空,也能感知昏暗灯光下穿梭的空乘。我甚至闻到推车中的食物香气,但我太困了,困得不想睁眼睛,空乘很体贴,没有惊扰我。
我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出差已经没有商务舱待遇了,但允许退而求其次,选乘Economy Prime。我觉得这点升级不止痛,反正我不高也不胖,年轻时也苦惯了,自愿坐经济舱为公司省钱。不过,这次和上司一起出行,我不能让他不自在,就给自己升了舱位。银子换来的有限空间总归舒服些,椅背可以放到更平的角度,座位下的脚垫也可以升起来,勉强够半躺了。
夜间西岸起飞的跨太平洋航班,全程都是暗夜飞行,机舱多半处在暗黑状态,营造自然的睡眠环境。长途飞行能睡是本事,时间好打发不说,下了飞机就能进入待命状态。得益于多出来的空间,本来就能边飞边睡的我,睡了醒醒了睡,居然睡了十个小时。我身边那两位睡得比我还美,醒后的神态都是满足又焕发的样子。
睡醒了,我打开电视,选了去年热播的韩国电影《Past Lives》。这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24年前的韩国首尔,两个互有好感的少年,因为女孩子随家人移居加拿大而分离。12年后,男孩子通过脸书找到女孩子,恢复了一段网上交流。又过了12年,男孩子忘不掉心中的女孩,专门到纽约找她,结果自然不意外,有温情,有无奈,有尴尬,也有遗憾。
研究表明,面对过去时的关系,女性更倾向于着眼未来,看似坚硬粗糙的男性,往往难于忘怀,这部电影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我笃信相见不如怀念,但我同样欣赏男主飞蛾扑火的执着,面对真实的自己,愿意接受缺憾不完美的结局,是值得赞赏的勇气。
电影的很多镜头,是布鲁克林桥下的公园,从那里看曼哈顿,自有一番韵味。两年前第一次去,就爱上了那一片的风景。
《Past Lives》是一部小众电影,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在烂番茄上得到95%的高分。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1988年出生于南韩的女导演Celine Song,她让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对比之下,我为最近在华人社区引发热烈讨论的电影《Sight》惋惜。这是一部改编于王旭明医生自传的电影,却没能讲好本就真实动人的故事,给人一种欠火候的遗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Celine Song那样理解父母辈文化的华二代,拍出真正的属于华裔一代移民的精彩故事。
还看了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The Great Eascaper》。
90岁的英国皇家海军退伍老兵Bernard,老态龙钟行动困难,为了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庆典,他在妻子的怂恿下,溜出养老院,成功抵达诺曼底海滩。电影中直击灵魂的人性之美,让我深深共鸣,频频泪目。
因在二战中与德国作战,Bernard反感德国人。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诺曼底是关于胜利的,是关于盟军的。酒吧中几个为诺曼底而来的德国老兵,令他困惑。交谈之下,他终于意识到,诺曼底是不仅是关于胜利者的,战争留下的痛,不分胜负,不分敌我。
这是一个荣耀的时刻,参加盛典的,有奥巴马总统和伊丽莎白女王。不过,对Bernard来说,赴约长眠地下的战友,远比庆典重要。当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世间的浮华已然失去了意义,而永不褪色的,是徘徊于心间的真实情感,它们是爱,遗憾甚至恐惧。伫立在墓园的身形凋零的老兵,给我震撼感动之外,让我进一步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
Bernard因为逃离养老院而出名,半年之后,他离开人世;不久,他细心呵护相濡以沫的甜心,也离开了人世。巧合的是,诺曼底登陆80周年的庆典即将到来,我们的总统拜登,将参加这场盛会。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二战老兵,有机会见证这场盛会。感谢致敬他们,为世界和平献上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