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情况最复杂,国共双方投入兵力最多,共军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共军在总兵力,兵力分布,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60万对国军80万,在毛泽东的高超英明的指挥下,从整个中原战局全局筹划,从复杂的局面里找到最有利的战机,边打边修正计划,通过牵制,阻击,分割,包围,把整体的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硬是把国军一口一口地吃掉,最后取得空前完整的胜利。
济南战役之后,虽然国军在济南战役中失败,但是,中原战场的整体形势对国军还是有利的。因为,国军在中原地区有三个强大的机械化的机动兵团。黄维的12兵团驻扎在驻马店附近,背靠武汉;邱清泉的2兵团在商丘附近,背靠徐州;黄伯韬的7兵团在新安镇附近,他们之间利用陇海,京沪铁路线,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很容易形成合力,不易各个歼灭。
而共军的兵力分布则是,中原野战军在豫西;华东解放军在徐州到济南的地区,中间被徐州和陇海线,京沪线所隔离,汇合困难,只能各自为战,很难配合作战。
但是,在济南战役胜利结束以后,虽然国军表面上看起来占有优势,毛泽东却英明地预见到,共军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和国军进行决战,同国民党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济南的解放已经“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要求指战员敢于“攻击敌人重兵据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敢于“打极大的歼灭战”的作战思想。于是就决定采纳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计划发起淮海战役。但是,毛泽东从来都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作战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采取了以下布局:
1.首先是优选初战对象:
从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共军一直把歼灭中原地区的国军主力黄维,邱清泉和黄伯韬三个机械化机动兵团为首要目标,过去因为力量不够,一直没有成功。
由于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时丢掉了大部分重武器,攻击能力有限;而华东解放军刚刚获得济南战役的胜利,兵强马壮,士气旺盛,一共有16个纵队,将近40万人的野战部队,可以攻击任何国军兵团。所以要想发起大规模的攻击,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必须是由华东解放军发动。
黄维的12兵团驻扎驻马店附近,背靠武汉和白崇禧的其他部队,距离华东野战军很远;邱清泉的2兵团在商丘附近,依托汴徐线铁路,背靠徐州,都不容易分割包围。而且,这两个兵团机械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是国军在中原战场上战斗力最强悍的兵团,很难予以歼灭。
只有黄伯韬的7兵团在新安镇附近,离徐州大概100多公里,相对来说,远离其他国民党的部队和大城市,距离华东解放军又很近。而且,黄伯韬兵团比起邱清泉,黄维兵团,战斗力稍微弱一些。当时黄伯韬兵团大约有10万人左右,华东解放军的40万士气正旺的野战部队,有足够的力量在打援的同时,歼灭黄伯韬兵团。
所以,毛泽东于9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华东军区、华野、中野、华东局的电报,明确指示“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可以说,确定黄伯韬作为第一个被歼灭的目标,即是根据当时的国军的兵力和分布的客观情况,更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 因为歼灭黄伯韬兵团,不仅使国军的兵力减少,更主要的是极大地打击了国军的士气。随后的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的战役,就一个比一个容易了。
2. 其次是把整个中原地区所有的共军兵力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和部署。
虽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战略任务和作战地区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都以打败国民党蒋介石为唯一目标。
所以在战役开始之前,10月30号,命令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所有部队由陈邓统一指挥。随着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于11月16号决定成立总前委,统一指挥战役过程中的一切行动。11月16日,毛泽东电示各有关方面:“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在攻打黄伯韬兵团之前,让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挺进鲁西南,归刘陈邓指挥,即可以阻击邱清泉对山东地区对攻击,又可以威胁徐州西北方向,还可以随后参与阻击黄维兵团。
在围歼黄维兵团对时候,由于中原野战军的攻击能力较弱,又命令华东野战军大约6个纵队参与作战。
在杜聿明被围堵在陈官庄之后,为了不刺激傅作义,让他觉得孤立而撤退,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为平津战役对胜利打下良好基础
3.同时,把中原地区的国军也统一考虑:
虽然毛泽东不能直接调动国军,但是,却能够通过调动共军,达到把集中在一起的国军调动起来,让他们分散开来,顾此失彼,然后分割包围,最后各个歼灭。
在华东野战军开始攻打黄伯韬兵团之前,由于黄维,邱清泉以及孙元良,刘汝明,李弥都是机械化兵团,又靠近铁路,远程增援的速度都很快,如果他们同时增援黄伯韬,势必增加华东解放军歼灭黄伯韬的难度。
为了减轻华东解放军歼灭黄伯韬兵团的压力,毛泽东要求中原野战军分兵作战,实施配合:刘伯承率野司前指、第2纵队、第6纵队,在豫西南,攻击南阳桐柏山地区,以调动和吸引隶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
陈邓则率领第1、第3、第4、第9纵队,负责歼击或者调动郑州和开封等地的孙元良、刘汝明兵团,甚至吸引在商丘附近都邱清泉兵团,以减轻华东解放军歼灭黄伯韬的压力,使华东解放军能够一心一意,集中兵力,快速解决黄伯韬兵团。
通过如此部署,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战场上,以40万兵力,只需要应对刘峙的三个兵团(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大约二十到三十万国军,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
由于在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刘,邓违背毛泽东的指示,一再拖延挺进大别山的时间,错过了进入大别山的最佳时机,导致丢掉了很多重武器,损兵折将,吃了很多苦头,战斗力大打折扣。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实践,才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当时决策的伟大。现在,面对毛泽东的指示,是言听计从,毫不迟疑,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刘伯承于10月10号左右,就率领部队,进入南阳桐柏山地区进行骚扰,于是,国民党不仅派去了黄维兵团,白崇禧还派去了张淦兵团同时行动,以图剿灭共军,完全听从了毛泽东的安排,达到了分散一定兵力的目的。
鉴于陈毅,邓小平如果攻击郑州,南边的黄维已经开进桐柏山区,过来增援郑州已不可能,只有孙元良和邱清泉兵团能够增援,这样正好把他们吸引到郑州附近,远离黄伯韬。如果歼灭黄伯韬的战斗打响,他们就无法及时快速去增援黄伯韬兵团,可以为歼灭黄伯韬兵团赢得一定的时间。
但是,当陈毅邓小平10月20攻击郑州的时候,孙元良等不仅不去增援,反而放弃了郑州,开封,退回到了宿县。原来,国军鉴于共军的攻击力越来越强大,只能采取“攻势防御”的策略,收缩防线,放弃那些次要的军事据点和城市,重点保护徐州,以拱卫南京。国军的这一应对措施,还算中规中矩。
4.佯攻徐州,实攻黄白韬:
由于以上措施没有达到完全分散国军兵力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就决定“佯攻徐州,实攻黄白韬” 。 因为国军在战略方面,从来都是争取保住地盘,因为有了地盘,就可以横征暴敛,大发横财,从抗日战争到国共战争,一直如此。
因为徐州是国民党必须守住的主要战略城市,为了防止国军从徐州派兵增援黄伯韬,减轻消灭黄伯韬兵团的压力和难度,毛泽东就通过调动共军部队,造成四面八方攻击徐州的假象,让国军判断失误。
毛泽东在给刘陈邓,粟陈张的电报里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五)以上各项部署,都是为着钳制徐州各部援敌,使其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的时间歼灭黄兵团”。
而且,也正是由于佯攻徐州西南蒙城附近的陈邓兵团疑兵,对于攻取宿县和阻击黄维兵团,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以后,毛泽东指示陈毅邓小平,迅速进军徐州西南蒙城方向,于 10月 28日致电陈毅、邓小平,指出“你们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胜仗”。现在可以看到,通过这种部署,既可以对徐州构成威胁,又可以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可以攻取蚌埠,宿县等战略要地,截断津浦路,封闭刘峙集团于徐蚌地区而予以全歼;还可以阻挡驻马店方向攻击过来的黄维兵团。
而佯攻徐州东北方向的山东兵团的疑兵,迅速攻占了曹八集,对于阻断黄伯韬向徐州撤退的道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在饶漱石,谭震林,王建安的指挥下,出现在徐州的东北方向,攻取台儿庄,贾旺等地区的要点,既可以威胁徐州,又可以阻击徐州出来的增援部队,还可以切断当时还在碾庄的李弥兵团和徐州的联系,在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前,希望可以首先消灭李弥兵团。
虽然饶漱石,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的山东兵团,由于李弥兵团过早撤退而没有堵住并消灭李弥兵团。但是,因为及时占领了战略要地曹八集,堵住了黄伯韬兵团退回徐州的通道,在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粟裕的话来说,“再晚4个小时占领曹八集,黄伯韬兵团就有可能撤退到徐州,围歼黄伯韬的就很难了”。
命令韦国清的苏北兵团,出现在徐州东南方向,即可以阻击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又可以切断邱李和徐州的联系,以便围歼,还可以越过宿县铁路,协助中原野战军对付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的攻击;
这些部署,给国军造成了四面八方攻取徐州的表象,使驻守徐州的各个方向的国军都认为自己是共军攻击的目标,万分紧张,都不敢轻举妄动去增援黄伯韬。
本来郭汝瑰制定的“攻势防御”战略计划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是,作为防守的策略,还算是非常不错的,就是兵力以徐州为中心,沿铁路线部署,邱清泉守商丘,砀山一带,孙元良守宿县,刘汝明守蚌埠,李弥守碾庄,黄伯韬撤离新安镇退回徐州,一旦有战事,可以依托陇海,京沪铁路线,相互快速支援,抱成一团,使共军无从下口。
由于毛泽东对徐州围而不打的一番眼花缭乱的操作,让刘峙惊慌失措,以为共军真的要攻打徐州,而徐州在此时却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守。于是,胡乱操作,急急忙忙地把孙元良从宿县调回徐州,李弥从碾庄调回徐州,犯下了淮海战役中最致命的错误,使宿县守卫兵力薄弱;碾庄到徐州的所有战略要地,都被共军占领,使黄伯韬兵团无法撤回徐州。
于是,刘陈邓中原野战军乘虚而入,于 11 月 16 日攻占宿县。宿县是徐州至蚌埠间铁路线上的重镇,还是是徐州“剿总”的重要补给基地。突袭并占领宿县,切断了徐州同蚌埠之间的联系,是奠定淮海战役全胜的基础。同时,使华东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会师,能够相互支援,互相配合。中原野战军攻打宿县,面对一万多地方部队的防守,打了三天才打下来,如果孙元良6万多部队在宿县没有撤退到徐州,中原野战军能不能打下宿县,还真是个未知数;
同样,由于碾庄空虚,黄伯韬退到碾庄的时候,无人接应,特别是战略要地曹八集,被山东兵团迅速占领,彻底完全地堵住了黄伯韬退回徐州的道路。如果李弥兵团没有撤回徐州,仍然占领曹八集,大徐家等战略要地,在碾庄接应黄伯韬兵团,淮海战役能不能进行下去,还真不好说。
由于毛泽东的高超部署,从11月6号淮海战役开始,国军一直搞不清楚共军的主攻方向,黄维兵团被刘伯承牵在桐柏山区将近一个月,直到11月5号才返回确山,然后8号才开始集结,来不及休整和补充武器弹药,就急忙赶往徐州方向。 邱清泉被牵制在商丘砀山附近,一直到11月11号才撤回徐州,开始准备救援黄伯韬;从碾庄退回徐州的李弥兵团,也不得不反过来重新向碾庄方向进攻,救援黄伯韬兵团;从宿县调回徐州的孙元良兵团只得再向宿县攻击前进,希望收复宿县。
但是,由于共军对徐州攻击的架势还在,国军在没有搞清楚共军真正战略意图之前,徐州指挥部仍然不敢让邱清泉,李弥远离徐州。一直到13号晚上,国军才真正弄清楚,共军的首个攻击目标是黄伯韬兵团。于是11月13号晚上邱清泉,李弥才开始在坦克,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全力以赴,救援黄伯韬。从11月6号共军开始攻击开始到11月13号晚上,整整一个星期大好时光,被国军浪费了;良好的战机,完全被共军把握住了。
5. 第二阶段,审时度势,采纳刘陈邓的建议,把战斗重点转移到南线,歼灭黄维兵团:
本来按照粟裕原来的作战计划,在黄伯韬兵团接近消灭之时,将邱清泉李弥兵团吸引到徐州以东,全部消灭或者部分消灭邱清泉李弥兵团。由于长时间攻不下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攻势凌厉,刘陈邓感觉单纯靠中原野战军,堵住黄维兵团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困难,再加上从蚌埠出来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攻击宿县,中原野战军的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限;而且攻打黄伯韬兵团的华东野战军的伤亡极大,如果不加休整就继续围攻邱李兵团,势必打成僵局,实在难以成功。
因此,刘陈邓希望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改为攻打黄维兵团。毛泽东鉴于韦国清的苏北兵团在粟裕的亲自指挥下,数次尝试切断邱清泉李弥和徐州的联系,都没有成功。 黄维兵团虽然攻势凌厉,但是,属于长途奔袭,几乎是强弩之末,而且和徐州、蚌埠都有相当大的距离,正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特别是黄维兵团几乎被中原野战军完全包围。攻打黄维兵团,可以说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所以,刘陈邓11月23日发给毛泽东决心打黄维的电报,毛泽东24 日复电:“(一) 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 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 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如同确定黄伯韬兵团为首个攻击目标是画龙点睛一样,第二个目标改为攻打黄维兵团,完全是当时最为明智的,承上启下的英明决策。 黄维兵团被消灭之后,邱李兵团就成了??笼中之困鸟,随时可以被消灭。
在攻打黄伯韬兵团的后期,不仅配合作战的中原野战军的兵力也使用到了极限,在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的攻击下,达到了几乎难以支撑的地步,邓小平甚至准备拼掉整个中原野战军,说:“即使中原野战军拼光了,还有其它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作为主攻的华东野战军也已经达到了用兵极限。共军几乎没有机动兵力或预备队防止其它意外发生。
但是,一旦开始攻打黄维兵团,局面马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因为放弃了攻打邱清泉李弥兵团,华东野战军一下子有了大约8-10个纵队的多余的兵力。 粟裕说“确定了围歼黄维兵团的目标,华野可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于是调苏北兵团到南线帮助中原野战军阻击攻打宿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而李,刘却以为他们成了攻击对象,马上撤兵回蚌埠了,共军一下子减少了李,刘15万敌军的攻击威胁;而邱李兵团退回徐州后,还没有确定下一步的攻击计划,又减轻了将近20多万人的攻击威胁。
这样,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没有了30多万国军的攻击威胁,等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大约60万兵力,就可以大胆地,最大限度地使用兵力,围歼黄维兵团的10多万人了。所以说,不管黄维兵团战斗力多么强悍,面对共军的攻击,被歼灭是唯一可能。
华东野战军除了用于围歼黄维的兵力,和阻击李,刘的部队,将剩余的部队,大约7个纵队,大弧形包围徐州,边休整,边继续监视钳制徐州之敌,阻其南援或逃跑。
6,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对于杜聿明集团的逃跑,要求华东野战军数路部队平行追击,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策略,给国军布置了多道阻击线,而不只是拦头阻击或者尾追:于是,杜聿明给蒋介石报告说在正面没有遇到共军顽强的阻击;李弥给蒋介石发电报,说华东野战军的攻势已经减弱,撤退不成问题;而且,国军空军侦查也没有发现正面有共军大兵团运动。这些情况,让蒋介石误华东野战军在攻打黄伯韬兵团的过程中,伤亡巨大,已经没有力量来拦截了。于是,命令本来有可能跑出包围圈的杜聿明集团,调整方向,配合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去解黄维兵团之围。而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本来就不敢主动大胆地向前攻击,在苏北兵团到来之后,以为是下一个攻击目标,赶快退回了蚌埠。只有突围不成的杜聿明集团,再一次彻彻底底地被围困在陈官庄。
7,将全国战局统一规划: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黄维兵团被消灭,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以后,形势就完全明朗了,共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绝对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
由于平津战役还没有对傅作义完全合围,为了把傅作义留在北平附近,给傅作义留下他在北平并不孤单的想法,不会下决心坚决南逃或东撤。所以在命令林彪迅速率领东北部队尽快进关,占领塘沽等出海口以封闭傅作义的逃跑路线的同时,命令解放军暂缓消灭杜聿明集团和暂缓解放太原,以使淮海、平津两大战役互相配合。
虽然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但政治攻势并没有停止,毛泽东还专门写了一篇“敦促杜聿明投降书”。粟裕回忆:“中共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给淮海战场造成了极好机会,既可利用这段时间组织部队休整,又可乘机对敌军展开政治攻势。对敌政治攻势更是大放异彩,促使国民党军官兵纷纷携械投诚”。“再就是对饥寒交困中被围之敌,进行瓦解工作,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军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总攻的胜利”。
攻打黄伯韬7万多人用了17天,消灭黄维的12万人用了20天;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仅用4天时间就被全部消灭了(10多万人在政治攻势下缴械投降了)。粟裕说:“敌人最后被解决得这样快,应该归功于政治攻势的成功。四天四夜还不到,就歼敌20多万,平均每天歼敌四五万人。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最后解决敌人不会这样快,我军的伤亡还要大些,证明攻心为上是正确的。
8,信任并鼓励前线指战员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前线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并从前线指战员众多的建议中,选择最合理的建议,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对于他们合理对建议,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主要是以占地盘为目的,目的是打通山东和苏北的联系,为以后渡江做准备;而毛泽东提出淮海战役的首要任务是消灭黄伯韬兵团,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尽管和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为了鼓励粟裕等前线指战员的积极性,仍然称为淮海战役。
对于粟裕11月8号的齐辰电,将敌人歼灭在长江以北地区的建议,实际上,在10月22号左右,就已经在毛泽东的考虑之中。但是,毛泽东为了尊重粟裕,仍然说了几句简单的安慰性的话,粟裕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粟裕说收到军委九日复示:“齐(八日)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这个电报虽短,真是字字千钧”。
有些情况下,放手让前线指挥员大胆指挥,比如:
毛泽东就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的修改报告,致电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和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粟裕初期制定的作战计划和毛泽东的计划出入很大,毛泽东极其耐心地修改粟裕的作战计划,直到最后,和毛泽东的计划完全一样,毛泽东于10月30日寅时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施行” 。
11月7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如上文提到的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当刘陈邓要打黄维的计划提出来以后,毛泽东认为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立即同意,并说:“ 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对于粟裕在淮海战役准备阶段,一直犹豫不决,一再拖延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直到10月23日才下决心,毛泽东就在电报里鼓气说:“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
但是,在有一些情况下,对于他们不合理对建议,则是坚决反对,并充分说明理由;对于一些关键部署,则是坚决要求执行:
比如:由于10月10号确定的淮海战役作战的总原则是:“牵制邱李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面对粟裕两次要改变作战方向,放弃歼灭黄伯韬兵团,则以坚定的语气予以否决,要求华东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首先尽快完全消灭黄伯韬兵团。
第一次是在10月15号左右,因为有迹象表明,邱清泉有可能从商丘地区出发,准备向鲁西南地区进攻,粟裕计划放弃攻击黄伯韬,转而要攻击邱清泉,来改变淮海战役的攻击方向。毛泽东坚决地否定了这一错误的思路,仍然把歼灭黄伯韬仍然作为淮海战役的第一要务。毛在10月15日的电报称:“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其出动时间估计在十月二十日左右,........其目的是阻塞你们出汴徐线道路。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变更,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第二次是在 面对攻击黄伯韬兵团受到挫折,部队伤亡很大,却进展缓慢,下级指战员都出现了急躁情绪,说“部队伤亡太大,不要再打了”;以及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强烈攻势。粟裕束手无策,完全动摇了歼灭黄伯韬到决心,准备放弃歼灭黄伯韬,转而攻击邱清泉和李弥兵团, 于是,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酉时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陈赓并报中共中央军委等的电报(被称为粟元酉电)粟裕在电报提出了“ 包围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阻击并歼灭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具体作战部署”。毛泽东再一次坚决地要求首先是歼灭黄伯韬,然后才考虑是歼灭邱李,还是徐州,或者是黄维兵团。分别于11月14日 12时,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韦国清、吉洛,指出:“目前首要任务是阻止邱、李,歼灭黄百韬,然后才能谈到围歼邱、李的问题。”并要求:“妥善部署歼黄阻援的兵力。” 23时,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指示:“目前数日内必须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黄兵团全部及宿蚌段上敌人。”同时就兵力部署提出了具体意见:(一)希望粟裕指挥所部集中力量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余部,并构成徐州与邱李间之阻绝阵地。”(四)“在黄百韬全部被歼,邱李与徐州之联系已被确实切断,敌已无法打通之情况下,究竟先打邱李,后打徐州,还是先打徐州,后打邱李,值得考虑。”
特别指出 “但同时打两个敌人(邱李,黄伯韬)则不适宜”。
于是,于14日晚,在土山镇由饶漱石主持召开了华东解放军作战会议,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攻击集团围歼黄伯韬兵团;粟裕到韦吉处指挥阻击和切断邱李和徐州联系的战斗。
正是毛泽东的坚持,歼灭黄伯韬的战役才得以最终完成。
攻取宿县是整个淮海战役取得完整胜利的关键点。因为攻取了宿县,就彻底切断了徐州和南京都联系,徐州完全成为了一座孤城。毛泽东在10月22日郑州解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攻取宿县的战略意义,让陈邓部署兵力于蒙城方向:“我们预计是以一部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于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10月23日占领郑州以后,命令“陈邓东进与三纵、广纵诸部会合后,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蚌”。到了11月9日攻取宿县已经是迫在眉睫到时候,于16时发电报要求:“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 然后于10日灰丑时,又发电强调尽快攻打宿县的重要性:“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两广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 仅仅过了11个小时,毛泽东再一次致电陈毅、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你们应保全力(包括三、两广纵队)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毛泽东在整个淮海战役的电报中,仅有的几次“至要至盼”,几乎都用在了攻取宿县。
当然,淮海战役的胜利,还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无数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舍身忘死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胜利。整个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达到12万人之多,其中很多都是刚刚从国军俘虏的解放战士,同时还有540多万老百姓的支前服务。所以,陈毅曾经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任何人都不可能让那些解放军底层士兵甚至是刚刚俘虏的国民党的俘虏兵做到奋不顾身,舍身忘死;都不可能让老百姓倾家荡产支援前线。
所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在毛泽东的高超英明的指挥下取得的伟大胜利。邓小平和粟裕指挥淮海战役的说法是非常幼稚的,他们充其量只是前线具体指挥者,执行者而已。而且,淮海战役需要华东局,中原局,冀鲁豫局,华中局四个中央局;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个野战军和很多地方部队的密切配合,精确协作,只有毛泽东有权力调动和协调四个中央局和两个野战军;也只有毛泽东有能力,使四个中央局和两个野战军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完美地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
应该说,陈云为淮海战役的题词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解放了的祖国,是由毛主席领导,人民的努力,先烈的鲜血所得来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