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工厂》是如何被私有化的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具有,一、是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路线;二、是有一个作风过硬的革命干部和工人阶级队伍;三、是有一个实是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毛泽东时代,上至两弹一星,下至锣丝钉,锣丝帽。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制造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们。当时在全国,大约共有各类,各级的国有企业单位30多万家。同时,另外还有大约同等数量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国有和集体所的有制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们支撑起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天下。这么多的企业,在当时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是亏损的。各级各家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产销两旺。他们一切按照国家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销售。当时全国的厂矿,都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所以,当时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无不以当工人为荣。年轻的工人,有着很高的钻研技术的热情。在工厂内,都有很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严格的技术考核制度。各工种的各级技工,都有着自己的应知应会的技术规程。工厂内经常性的组织各行各业,各工种的工人进行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工作中,每天每个工人,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有工作日志。生产中,每一件产品都有详细的生产通知单。当时的工人工资虽然低,但是比较平等。工人之间也很团结。
当时我所在的工厂,是一个县级地方国营小厂。全厂50多人,年产值最多时过到60多万元。人平产值约10000多元。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人平产值应在200000元左右。我们县的柴油机厂,造纸厂,化肥厂,金属镁厂,硅厂等工厂的产品。都曾经先后被评为国优,部优,省优产品。产品畅销全国。这么好的这些国有企业,为什么突然之间,竟然从天堂走向地狱,全面的产生了亏损呢?以至成了资不抵债,成了国家的包袱。最后,只落得工人全部下岗,工厂宣布破产了呢?那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为什么突然由国家的主人,变成了下岗失业的工人,成了无业游民了呢?从国家的领导阶级,跌落到社会的最低层,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了呢?发生这样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这是资改派们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巨大阴谋。那么,资改派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的搞垮国有企业的呢?他们究竞是怎么样的执行一条资本主义的路线,一步一步的复辟资本主义的呢?
转载《我所在的工厂》作者:一个老工人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具有,一、是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路线;二、是有一个作风过硬的革命干部和工人阶级队伍;三、是有一个实是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毛泽东时代,上至两弹一星,下至锣丝钉,锣丝帽。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制造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们。当时在全国,大约共有各类,各级的国有企业单位30多万家。同时,另外还有大约同等数量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国有和集体所的有制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们支撑起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天下。这么多的企业,在当时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是亏损的。各级各家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产销两旺。他们一切按照国家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销售。当时全国的厂矿,都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所以,当时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无不以当工人为荣。年轻的工人,有着很高的钻研技术的热情。在工厂内,都有很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严格的技术考核制度。各工种的各级技工,都有着自己的应知应会的技术规程。工厂内经常性的组织各行各业,各工种的工人进行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工作中,每天每个工人,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有工作日志。生产中,每一件产品都有详细的生产通知单。当时的工人工资虽然低,但是比较平等。工人之间也很团结。
当时我所在的工厂,是一个县级地方国营小厂。全厂50多人,年产值最多时过到60多万元。人平产值约10000多元。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人平产值应在200000元左右。我们县的柴油机厂,造纸厂,化肥厂,金属镁厂,硅厂等工厂的产品。都曾经先后被评为国优,部优,省优产品。产品畅销全国。这么好的这些国有企业,为什么突然之间,竟然从天堂走向地狱,全面的产生了亏损呢?以至成了资不抵债,成了国家的包袱。最后,只落得工人全部下岗,工厂宣布破产了呢?那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为什么突然由国家的主人,变成了下岗失业的工人,成了无业游民了呢?从国家的领导阶级,跌落到社会的最低层,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了呢?发生这样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这是资改派们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巨大阴谋。那么,资改派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的搞垮国有企业的呢?他们究竞是怎么样的执行一条资本主义的路线,一步一步的复辟资本主义的呢?
收买人心,为资本主义复辟做准备。资改派们在他刚刚掌握国家权力的时候,首先便大肆丑化当时的国家形势,胡说中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的国民经济的情况,工人同志们是很清楚的。当然,工人群众是不理会资改派们的这些奇谈怪论的。资改派们见工人们不支持他们的这一套谬论。便改变了策略。他们说,这几十年来,工人没有涨工资,工人的工资太低了。工人太幸苦了。现在,为了表达他们对工人群众的关心,要给每个工人首先增加十元钱的工资。然后,再给每个工人增加一级工资。果然,这一招非常有效。当时的工人阶级,对于长工资表现得非常高兴。大家相信了走资派们的谎言。被资改派的小恩小惠收买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咱大耳朵的小老百姓。工人群众都以为,资改派们是真的关心咱们工人的生活,是在为工人说话,为工人阶级谋利益。今后,工人的生活会慢慢的好起来。工人群众当时都对他们心存感激,相信了他们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全力的支持他们的工作。反而将毛泽东时代,当成了不关心群众生活,只知国家利益,没有群众利益的时代。资改们用毛泽东时代积累的巨额财富,轻而易举的收买了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工人群众的支持。对于那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的集体所有制的工人,资改派们对于收买他们的支持又有新办法。他利用人民大众对国家的信赖,许诺将全国的所有集体所有制企业遂步的转为国有企业。这样,资改派们又轻而易举的将集体企业纳入了他们的资改路线的阴谋中。这些不明真相的工人同志,又是欢天喜地,以为他们从此以后就真的成了国家职工。他们对资改派们也是十分的支持。这样,资改派们忽悠了善良人人们。他们就彻底的控制了全国所有企业的生死大权,经济大权。
破坏工人阶级的团结,分化瓦解工人阶级的队伍。在取得了工人群众的支持后,资改派们便立即实施他们的阴谋计划中的第二步,即破坏公平原则,分化瓦解工人阶级队伍。毛泽东时代,工厂里,实行的是8级工资制。工人根据工龄,决定工资级别,有特殊贡献的同志的工资,可以适当的高一些,但是区别不大。当时的群众称之为,一刀切。这种办法虽然不怎么合理,但是却是比较公平的。工人之间比较团结,较少有矛盾。资改派们将这种工资形式称之为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说,要打破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他们首先给少数的工人增加一级工资。这次加工资的标准,由过去的以工龄为主,改为要讲贡献,讲表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加了工资的工人,是对工作,对国家有贡献的先进分子。而没有加工资的工人,当然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没有贡献的落后分子。这是一句份量极重的话。实际上,这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标准,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是一个挑动群众矛盾的标准。果然,在资改派的挑拨下,为了一句讲贡献,为了这一级工资。工人们都争得不可开交。在少数的工厂内,竟然发生了暴力事件。原先同心同德的工人阶级,为了这一句话,为了这一级工资,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原先在工人与工人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荡然无存。资改派们对于工人阶级队伍的分裂,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一毒辣的计谋,为资改派的下一步走向资本主义的阴谋打开了方便之门。
破坏鞍钢宪法,对工人进行打压。原先,工厂的管理,工厂的立厂之本,实行的是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当时在工厂中,实行的是党委的集体领导,遇有重要事情,厂长一个人不能独断专行的做主,必须交由工人代表集体讨论研究后,再由党委做决定。厂长在平时,必须在车间参加劳动。当时的劳动,都是有考勤记录的,是不能随意的弄虚作假。那时在工厂内可以说,没有一个闲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当时的工人和干部,基本上是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有些工龄长的工人的工资,比厂长的工资高。资改派们说,工人和干部一样。那种平等的方法,不利于工作。那是管理不规范。现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工人和干部的平等地位。工人不能参加管理,干部也不必参加劳动。一句话,就是要废除鞍钢宪法。干部和工人不能平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破坏工人和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破坏工人和干部的团结。在工人和干部之间建起一道森严的壁垒。
过去,我们厂是一个只有50~60人的地方国营小厂。全厂有4个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个书记,一个厂长,一个会计兼业务,兼管生产调度,一个保管兼出纳,还兼跑外勤,从编制上说,他们都是脱产的行政干部。但是,他们的工作虽多,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脱产干部。平时他们是有事办事,没事就在车间参加生产,和工人一起劳动。因为,书记和出纳在技术上是外行,所以平时他们只是在车间打打杂,跑跑腿,为一线工人当好后勤。厂长和会计因为是工人出身,技术过得硬,所以他们在车间一人占了一台印刷机。个顶个的参加一线生产。他们的产品,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比我们这些小青工好。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他们在各方面都是我们这些小青工的学习的榜样。说实话,老百姓当时是很佩服他们的。本人当时就是那位厂长的徒弟。可是资改派们一搞什么规范化管理,事情就全变了。首先,他们搞了一个什么岗位责任制。他们说,干部和工人要各司其职,不得混杂。今后,书记,厂长,会计,出纳等行政干部,不再参加车间的生产劳动了,干部要坚守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还为各个官员订立了岗位责任制。就是说今后他们只能坐在办公室内当官。再也不能到车间去参加生产了。而工人也订了岗位责任制。那就是今后只能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再也不能参加工厂的管理了。厂内的大事再也不需要经对工人讨论了。所谓规范管理,除了那些岗位责任制以外,就是规范化管理。因为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几十人的小厂,在规范化管理的大旗下,建立了各种机构。有什么,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后勤股,生产股,技术股,质量监督股,宣传股,政工股,保卫股,等等。凡是能想出一个名目的,都要设立一个机构。设了这么多的机构,自然就要有这么多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都是不参加车间生产的。他们都脱产的行政干部。随后,各车间的车间主任们也都被岗位责任制了,退出了生产第一线,成为脱产干部。我厂的人员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将近一百人,当然这些新增加的人员,都是行政干部,他们是不参加生产的。车间的一线生产人员,一个也没增加,反而减少了。过去,工厂里没有一个闲人,现在是人浮于事,不干事的比干事的人多。工人形象的说,那个时候是官多于兵。有了这么多的吃闲饭的人,工厂还能办好吗?这些被规范化了行政干部,他们不仅不干事,反而没事坐在办公室内整天的对工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尽给工人挑刺,说工人的坏话。当时工人形象的说,好人不做事,做事的没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能不生气吗?工人还有心思搞生产吗?经过这样的折腾,工厂还能不亏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