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十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真心实意的说 ,一生的经历中,我最不愿意回忆的就是那四年的大学生活.如果不是在第三年我和现今的老伴成为了密不可分,我有可能不会坚持到毕业.

当时的生活环境不仅是非常艰苦(这方面大家都一样)而且同学之间相处的也很不好因为虽然都是一群 年轻人,但其组成却很是复杂.开学以后,大伙都来到了这个学校上学,很多人

聚在一起,却很少能有共同语言.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是因为都来自不同地区,说话语音不同,互相听不习惯,这样互相交流的机会就会减少.另外从小因在不同环境生长,生活习惯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时就会彼此嫌弃 .就是那些都来自大城市的少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以后,也同样都有各自不同的毛病表现出来,除此,还有你是本地生呀我是县城和农村的学生呀.雖一起上课,一起睡觉,但性格 习惯 品格都不一样.互相很难融合.所以,从一开始,就一团团 一伙伙,各找各的伴 .一间屋子六个人,四张上下床.一张空床放行李等杂物.显然很拥挤.有的人觉得不错很知足,有人却觉得很不舒服.彼此之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别扭,,什么因为有人在住所里抽烟呀 ,有的人睡觉不老实呀, 有的不爱洗澡脚很臭呀.有的吃完饭不刷碗,因此招来很多苍蝇呀等等.不仅不团结,慢慢就互相看不起 ,互起外号,直到互相攻击.互相提防.所以这种群居的生活条件,实在使人感受不到任何快乐的气氛.更谈不上温馨舒适.特别是因为那时大家吃的东西又都很少,所以有个别人甚至有偷窃别人粮票饭票的事情发生,并为此受到处分.这种事,又增加了人们彼此防备,彼此怀疑的心里.久而久之,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压抑感.烦躁感.老伴是个班干部,经常不得不卷入学生中间这些繁杂的事务当中.也好,培养了她的耐性,锻炼了她的能力.



学校的各级领导,看样子也是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哪的都有,当时的校长,四川人典型的男低音,.系一级和团委的人们,估计多是来自当地或县城的干部,.有的说话爱指手画脚 ,有的爱帔着衣服给大家做指示.更有甚者,嗓门儿特大.一个人在楼道里说话,能把各个房间的人都惊动了.难怪有一次院长在全院大会上对大家讲“在我们人民教师的队伍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好人,但也有极其个别的坏蛋”类似我这样的学生,基本和他们不怎么接触,更谈不上靠近.但这样的天真年轻人,当时却不知道,他们不仅知道你是姓氏名谁,而且有权利决定你未来的分配,他们对你的憎恶对你的前途影响是很大的.可惜当时完全不懂这些.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撞到南墙方大梦初醒 ,晚了. 当初 你不喜欢你不接近的这群人,四年以后完成了对你的安排,结果你就只能在人生道路上如同乌龟一样慢慢爬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但人离不开圈子,总得经常接触一些性格爱好接近的人,我和大家一样,同乡喜欢接触同乡.当然包括现今的老伴 .再有我很幸运的加入了一个特出的群体,就是这个学校里成立了一个乐队.在那里我有机会结识了一些新的

伙伴.他们不都是一个年级,也不一定是同样的专业,但这些同学都有着共同的爱好喜欢音乐,而且都各自会演奏一种或演奏多种乐器,学校也许是为了某种任务有意招收有这样才艺的学生入学后为学校组成乐队.这是我当时同班同宿舍的一个老乡帮我加入的,他会拉小提琴,“梁祝“是他的拿手好戏 .看得出他从小受过训练,有这样特长的学生也来到这里读书.开始我也有些诧异,经过时间一段接触后,发现他果然学习成绩不好,他只喜欢音乐,不喜欢读书.原本想进修艺术院校,可家庭情况不给力 ,只得罢了..为了将来有一个大学名份 被选到这个学校.不知他听谁说的我喜欢拉京胡,觉得好像找到了同班知音,所以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多些,我也挺羡慕他能演奏“梁祝”那样的名曲.有他介绍和大力推荐我参加了乐队,从中又认识了许多外系外班的同学朋友. 这样我不但增加了活动空间,而且也增添了学习乐趣,我很高兴,她也替我高兴.

乐队两位队长都姓朱,另外还有一位管理乐队各方面工作的老师.(我特意问了两位队长这位老师有无政治问题)队长说这位老师很好,在院长心目中也是

能力很强的人. 人么 ,经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我心里还很奇怪 这样一个尚未建设健全的学校,怎么先把乐队组织起来?因为都是西洋乐器价格都很贵,在那个年代学校为此会投资不少钱 .另外这个学校怎样会招募到这些有这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学生.心里是个谜


学校对乐队还挺重视 ,在礼堂的一个小楼上有一间很大的活动教室,没有正式课程的时候,大家就都爱凑在一起进行练习,不仅学生还有部分年轻老师中也确有一些有文艺天赋的人,这往往在一些文艺演唱会中就可以发现了,过了一些时间以后慢慢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都不太一般

正队长(大伙背后都叫朱一号)冶金系学生, 细高挑 ,厚嘴唇 ,男低音 ,擅长吉它 .(60年代初 ,有多少人会弹吉他 ,可见出身不凡. )演唱会上 ,一只脚蹬在椅子上, 金鸡独立. 怀抱吉他,  自弹自唱 .歌名老黑奴 .“黑人劳动 ,在密西西比河上 ,黑人劳动 ,白人来享乐”…在一支麦克风面前 浑厚的男低音 激发出观众一阵阵掌声每次都要连唱几次才能下台.

副队长(朱二号)也是冶金系 高个子 宽肩膀 体型很美 擅长手风琴 那个时代 流行的苏联歌曲 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灯光  ,纺织厂的好姑娘 等等在他娴熟的指法下,会流出动人的乐曲声让人心怡让人陶醉.有时人们不由得随着他拉出的优美琴声而动情的跟着唱了起来,有一位男老师和他还在就学的未婚妻也是很有歌唱才华.60年代知识圈里最流行的是印尼歌曲.其中一首“星星索”是代表曲目.最好听也最难唱,每次演唱会上这对未婚男女必被邀请上台,只见他们手牵着手含情脉脉的一展歌喉.“乌嗨…“风儿呀吹着我的船帆 ,船儿呀随着微风荡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 ,你千万要把我记在心间 ,要等待着我呀 ,要耐心等着我呀 ,姑娘…”悦耳的歌声在大厅里回荡 动听 煽情  …特别是他们退出舞台的姿势 ,彼此牵着对方的手 ,一次次向观众鞠躬道谢. 有时同学们都站了起来为他们鼓掌.老实说此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肚子里正在叫的咕咕声.这也许就是年轻人在那艰难枯燥的环境中能够期盼到的一些精神安慰.(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