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种种华洋文化差异 (6)”已经写好,是在修改待上传的。然而在追索人类文明发展史时与历来的认知有矛盾,新的资料既有冲突也有契合,形成不了完整的思路;假如不迅速写下来,这种认知可能就不知道飞到脑后那个角落。故将这些质疑诉之于众,愿有以教我。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表现为彼此消长的过程。如果有外星人观察,那么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他们可能认为地球人类文明的中心是两河流域;再稍晚因两河流域的民族更替,更为辉煌的文明是古埃及;公元前273年 - 前232年,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印度可能被选择为地球文明的代表;而稍后中国春秋战国直到汉唐时期,估计会被认定为地球文明的中心;随后的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成为文明中心的有力争夺者;公元9 - 11世纪,地球文明的代表恐怕应该算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了,尽管这个时候从东亚到欧洲都有强有力的竞争者;而且从建筑成就看,所谓新大陆即美洲的玛雅文明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程度。实际上,西欧的崛起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这是1500年之后的文明故事,且到了18世纪西方的统治地位才明显确立下来”(注1)。
始于17世纪的科学宇宙观及以理性寻找知识方法的启蒙运动,并相信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故而对传统存有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以理性方法检验并改进,也就产生出了启蒙时代包含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世界观。在这个角度看,现在西方的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已经历400多年,是否过时则待考证;但与存在先天缺憾的马克思理论(尤以后来渗入了独裁)来比较,除非有优于现时的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否则将会维护一段时间。
1810年启蒙时代已经进入后期了(1750年 - 1820年),这个时期启蒙运动是要求宗教宽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但知识和实际社会的现状形成尖锐对照。这一点上可以从“Answer to the Query”系列文章中反映出来,这系列文章是读者与编辑间平等互动的探讨(之后的互动我没有再追索下去,担心走得太远而离题)。也就是说启蒙时代不单已在新南威尔斯New South Wales立足,且直面当年的社会环境作质疑和探讨;同时这类启蒙的原意并非激化矛盾,而是企图寻求方法来舒缓社会的对立。相反的是马克思从分析资本开始而得出“剥削”的概念,主张是革命的行动来消灭“剥削”,之后该怎样却没有方案,只有未来共产主义的蓝图,故而西方有个疑问的是原始社会是初级共产主义世界。按这个理解的话,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有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阶级,换了个说法而已。要求类似或模仿“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进行社会启蒙,有点“椽木求鱼”,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当欧洲打开了启蒙时代的大门,除了开始了海上航行求知之外,天文地理人文等等因思想的开放而致科技的突飞猛进;反观当时的满清到康熙时的鼎盛而在走下坡路了,世界“西升东降”的格局在1800年前后已然形成。
再看看当下所说的“一带一路”, “一带”原指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所建立的,但如一股风的过去后,对明朝却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或政治上的效益,假如当年明朝乘势发展海外贸易,时下的世界可能是另一种局面。
“一路”更不堪提,丝绸茶叶之类的贸易,国人几乎是到新疆止步,后面往欧洲方向的路程没有华人甚么事了,起码到今天为止真还找不到18世纪或是19世纪在欧洲经营国际贸易的著名华商。
再看乐于称道的“晋商”﹑ “徽商”,北至新疆﹑南至福建,却没有走出国门,更不要说建立起让洋商称誉的商业体系了。
就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历史而言,无论华夏到今天的中国,似乎可以自傲的并不算多。本来仅想查“各种带番字作物引进中国的年份”,却吓了一大跳。
“中国引进外国作物有一个特点,但凡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还有一种是带‘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第三种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所以,带‘胡’、‘番’、‘洋’的作物,大体上指示了我们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的不同时代” (注2)。
这仅指带“胡”、“番”、“洋”的作物,在所引的文章“盘点中国历史上引进的农作物,各种蔬菜水果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高考地理常考的主要农作物和水果分布、生长习性”中资料更为惊人,举数例:
(1) 烟草: "原产南美洲,大明时代引进。明崇祯年间曾有诏谕明禁吸烟,所以烟草虽然传到浙东一带,但吸用的人很少,士大夫间更是耻于吸用。抗清将领钱肃乐在军中发现他的族弟钱文卿吸烟,就怒鞭之,以申军纪和家法。满清入关,明朝颁发的禁烟令也废弛了。于是,烟草便在沿海和内地迅速广泛种植开来。满清时代成为我国烟草吸食消费的第一个高峰”。 烟草产业在当代非常骄人,产量及吸烟人数世界第一。
(2) 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宋以后棉花分三路传入我国:第一路从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第二路从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第三路从中亚传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则在大宋时代。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假如这是真的,那考古学家该忙了,得研究及判断所出土在宋代之前的衣物中纤维的属性。没有棉花出产的时代,用甚么织的布?总不可能从印度大量进口吧?
(3) 大麦和小麦:“原产西亚,约4000年前传入” 。
(4) 高粱:“原产非洲,西周时沿埃及→印度传入。一说宋元时期才传入”。
水稻的原产地在现在中国的南方和印度等地,并非华夏的发源地;土豆(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红薯(原产美洲,万历年间由东南亚传入)、玉米(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花生(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传入中国,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附带的粮食压力,为清代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条件。
据称“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在我国现有农作物中(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 ,约有四十多种是来自国外的,其中约二分之一又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注3)。
在我的引文中,在中国非常多的作物出自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但现在经济远落后于欧洲(美﹑加除外),这又为什么?更深层次的还在于这些农作物中包括大麦小麦(原产西亚)﹑高粱(原产非洲)﹑皮燕麦(原产欧洲)﹑藕(南亚)﹑萝卜(地中海沿岸)﹑姜(原产东南亚)等都是先秦之前陆续传入,那华夏种族之源是否有其它出处?是否真如人类学者研究的那样,人类的始源来自非洲或地中海一带?
假如按上图的人类迁徙史来看,无论欧﹑亚﹑中国﹑或澳洲的人种都是非洲智人先是迁徙到印度再在30000 - 55000年前分别迁徙定居下来的,那在DNA中是否能有明确的链条可作证明?中国在近数十年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至今仍未能看到万年之前的人类骸骨,更未能确切有夏朝存在的证据。
按人类学者们所称,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其位置大概在现时的伊拉克,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世纪,被称为人类最早的文明。这或许能与中国被引进的作物时间对得上号,换言之在两河文明期间的人类文明不单是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甚而有些人扩散迁移到现在的中国,并带来了农业和金属的技术。
有人怀疑三星堆古迹所在就是夏朝,但与传说中的商朝地理位置却又存在差异,然而三星堆所出现的文物又近似于古埃及文明,所以有人呼吁三星堆遗址不要再挖下去了。
人类学者们尚未找到除非洲外还有其它智人存在的证据,如果存在的话,或许能证实人类有不同肤色的原因,那就是非洲智人与其它智人混血的结果。
人类文明的演变是从两河文明开始的话,是在6000多年的缓慢发展,而近300年过份神速,是自我升华还是加速毁灭?不知道。
假如文明是物种的生活习性并延展出来的一切衍生物,包括生物形态、社会形态、环境生态相互交织与碰撞等等,故因其发展的情况不一样而产生不同阶段的社会文明。换言之,起跑线相同,而因体质等不一样而结果也异,但一同起步的都是人,除非竞赛中是不同的物种。
没有兴趣对西方文明唱赞歌,只是想着中西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当然,至今为止这个世界仍有生活像原始社会到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社会(之所以“现代”加上标点符号,是其轴线会随时间而改变)。
有人是这样说:“启蒙时代的欧洲,存在着两股并行不悖的思潮:在女士沙龙间高谈阔论的北欧绅士既推崇理性与科学,身居世界主人般的自负,赞美着大都市中拔地而起的公共建筑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毫不留情地鄙视着落后民族与社会,其中包括被他们开除出文明社会的意大利与俄罗斯;却又对美洲大地上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保持着一种郢书燕悦的偏爱,认为原始部族尚保留着未被文明污染的纯真。所谓没有被文明污染的纯真,其潜台词是不必承担复杂社会关系的自由自在,意味着只能在百来人小团体生活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智人,依旧过不惯更多数量级的科层化生活,因此无比艳羡小共同体的栖居模式”(注4)。
至于偏爱“未被文明污染的纯真”,在中国早已有之,著名的莫如陶渊明,当下则有回归田园生活的芸芸众生,皆是希望“不必承担复杂社会关系的自由自在”;话虽如此,曩竭如洗者,就不敢企望了。
突然又想起一本书,其中一句是清末“废除科举前后绅士城市化的浪潮,尤其在这之后,他们逐渐离开乡土,走进城市从政﹑求学或经商,且愈有见识,愈具才干者愈加如此,留在乡村的多为一些年老力衰的绅士,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绅’则逐渐兴起,许多并成了地方上新的头面人物,…. 传统的中国社会上层继1905年废除科举开始了一种体制上的自我摧毁之后,在1919年由其子弟发动的五四运动中,则可以说是开始了一种价值核心体系上的自我摧残….” (注5)。
“废除科举”与“废除大学毕业包分配”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分别,但“土豪劣绅”及“贪官污吏”的情况尤甚于晚清。诚然,无论科举制或大学毕业包分配都存在致命的缺憾。试举例: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起源就不多说了,民间历来是把考童生﹑得秀才﹑中举人﹑入进士视为“跃龙门”之路,达到飞越社会阶层的流动。事实上,60岁以上的童生并不少见,甚而80岁者也有之,原因是多层面的,不受考官待见是其中之一。秀才只是八股文学有所成,举人亦仅为官之道的敲门砖,进士又如何?大多数被分配到各县当七品或从七品的县官或学政,有幸者分派中央各部充任类似时下的科员,也是七品;即使名登榜魁的状元也只是六品而已。
挤破了头也要读大学,学非所用是常态。所谓“毕业包分配”得看背境及门路,否则教书匠也到头了。“科举废除”,买之可也;“毕业不分配”,照样可以暗箱操作。“官大一级压死人”,历史何曾变更?每一次的价值核心体系上的自我摧残,可操作的层面更宽,黑暗面更隐蔽而已。
这段日子看了不少中国在社会学方面的专家们的文章,吹嘘中国当代道路为世界文明指明方向者有之,但无法解释近数十年科技进步神速却大量人口失业返贫的现象。质疑的是海量的浪费社会资源(例如大量的烂尾楼﹑废置的开发区﹑重复的开发﹑废弃的农田等等)与文明发展是否存在理论及实践的冲突?这种现象用甚么方法去解决?
注释:
注1. “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1-12-15, https://theory.gmw.cn/2021-12/15/content_35382565.htm
注2. “盘点中国历史上引进的农作物,各种蔬菜水果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高考地理常考的主要农作物和水果分布、生长习性”: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2022年5月25日。https://www.sohu.com/a/550539406_100941
注3. 同(注2)
注4. “如何看待原始社会”: 陈芝, 2019-09-02 https://www.eeo.com.cn/2019/0902/364976.shtml
注5.“选举社会及其终结果 - 秦汉至晚清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何怀宏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PDF版第214页。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hehh/xszz/xjsh/xjs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