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抒怀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十抒怀

我在美国泽西市哈德森河边,送走了2024年的最后一天,迎来了2025年第一天,出生在1945年7月21日的我,情不自禁开始写八十抒怀。

先写我从哪里来

八十年前,我出生在武昌通湘门外的李家花园,那是我的祖父创建的私家花园,种植茉莉花、株兰花和白兰花,供应汉口茶行制作香茶。然而,我们这代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直到七十岁时,与我的老表严家林聊天,我们两人居然都搞不清楚,起初到底是李家花园资助严家花园,还是严家花园资助李家花园,才有后来的共同发展一起发财。幸好,我的二姐当时年近九十,头脑非常清醒,在视频中告诉我,“当然是严家花园全力资助下,才有我们李家花园的发展啊!”二姐说,我们的姑奶奶当时主管严家花园,她是我祖父唯一的亲妹妹。祖父当年带着我的父亲从乡下进城打工,落脚在武昌黄土坡(1949年后的首义路)严家花园。姑奶奶后来就在那里划出一块给祖父自主经营“李家花园”。祖父赚钱之后,就到武昌通湘门外购置了一片土地,从黄土坡搬到了“通湘门外李家花园”。

李家花园从创建,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并入青山公园之前,一直是我的祖父当家。祖母在我出生那一年就因病去世了,祖父从1945年到1961年去世,一直独自操持这个大家庭。花园的主劳力是我的父亲和三叔,二叔在外开车跑运输,四叔1947年从铁路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铁路局工作。

从通湘门外粤汉铁路边下来,那条窄窄的小土路穿过一座山丘似的坟山,走大约五、六百米就到了李家花园。我儿时记忆中的方位就是现在的武昌火车站东广场那一大片地方,现在,那附近还有一个水塘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赫然写着“武昌赛湖原址”,真是开历史的大玩笑,怎么看那个水塘,也只有当年我们李家花园老宅门口的那个水塘大小。而当年真正的赛湖,可在湖北省图书馆馆藏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地图上看到,那赛湖的面积,是这个水塘的几百倍都不止啊!当年生在长在赛湖周边的小孩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那么大的赛湖,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尤其难忘1954年洪水泛滥时,沿湖周边跳到湖边的大鱼小鱼捡都捡不完啊!好在赛湖东边的莲溪寺还在,武昌雄楚大道的公交车站还有“莲溪寺”站。



(我的爸爸和妈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华师一附中我家的客厅合影.)

我的父亲小时候读了几年私塾,十五六岁就跟着祖父学种花。父亲和三叔是李家花园的两个主劳力,常年还请了三四个花匠,都是远亲近邻,我记得的就有远房的舅舅呀、表叔呀。他们不仅要精心伺候那些娇嫩的花儿,什么剪枝呀,除草呀,架接呀等等,还要干许多重体力活,夏天每天要到水塘挑水去浇花,像茉莉花还得正午时间去浇水,我常常看到父亲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还在花园里劳作,真是幸苦至极!他们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在天亮之前赶到武昌城里,将一些公厕的粪水挑回来给花施肥。那一担粪水比浇花水要重得多啊,穿街走巷,小心谨慎就不必说了,还要翻过铁路,走那弯弯曲曲的小路,一路艰辛,难以与外人述说。我的父亲是李家花园的主劳力,一生辛苦劳作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

我的父亲是李家花园的长子,一生少言寡语,不论在外还是在家,从不多说话。幼时读过几年私塾,认识字,但很少见过他读书看报。晚年有时看到他读《水浒》,也只是翻翻而已。公私合营之前,他是李家花园的花匠,人称李师傅,从早到晚在花园忙碌。公私合营之后,他是青山公园一名优秀的园林工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家,他听我祖父的,在单位,他听领导的。上世纪60年代初,远在武东的461厂,找青山公园要一名园林工,因为那时去武东交通极不便,那里的生活条件也比城里艰苦多了,很多人不愿意去。领导找他,让他去那里,他二话没说就去461厂,一直工作到退休。现在461厂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带,就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的父亲一生勤劳,而且像所有老农民一样非常节俭。他在青山公园工作期间,每到周末都要回到武昌李家花园老宅,看望年迈的祖父,伺弄房前屋后的菜地,除草、松土、施肥,忙一整天后,再回青山公园上班。当时,从青山公园到武昌已经有16路公交车,车费0.16元。父亲每次回家往返都是步行差不多两三个小时,省下0.32元。后来我教书时,每次讲柳青小说《创业史》节选的《梁生宝买稻种》,梁生宝进城为了省钱,“在饭铺五分钱要了一碗汤面,要了两碗不花钱的面汤,吃了她妈给他烙的馍”时,情不自禁就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生也是那样节约,恨不能一分钱当两分钱花。父亲退休后,我当时住在硚口水厂路中学,老人家在武昌车站老宅吃了早餐后,步行经过长江大桥和汉水桥,走到水厂路中学来看看孙女,吃完中饭,又步行回去。我们总是劝他坐公交车,他说:“人老腿先老,走走路练练腿,长寿!”

父亲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我的父亲一生性格温和,关爱孩子,孝顺老人。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父亲发脾气,更没有因为儿时的我们调皮而打骂我们,他总是那么温和的看着我们健康成长。

我也许是过敏性体质,大约七八岁时,放学回家,父亲让我去花园把茉莉花钵里的杂草拔掉,我在那里拔了一会儿草,头部只要被什么虫子叮咬一下,开始只起一个包,不一会就成片了,奇痒无比。父亲疼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回去做作业吧!你命不该种花!”

父亲为了让从小体弱多病的大弟弟留在城里,办了退休手续,让大弟弟顶职进厂当了工人。父亲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长期把小弟弟带在身边,直到退休回家。

父亲作为祖父的长子,一辈子任劳任怨,不仅为大家庭的生活尽心尽责尽力,而且对他的三个亲兄弟也是爱护有加,不必说后来一直在身边的老二和老三了,老四常年在外地工作,后来一大家人安居在陕西宝鸡,父亲每年寒冬腊月都要为他们腌制腊鱼腊肉,晒好后邮寄到宝鸡,以慰手足情。我的两个弟弟现在每年也都要为远离家乡的我,腌制腊鱼腊肉,这就是父母亲言传身教的家族传承。

父亲非常孝顺祖父,公私合营后在青山公园工作期间,只要单位聚餐,尽管他和祖父一样,非常喜欢吃红烧肉和粉蒸肉,但是,他一定要留下来,让当时与他一起生活的小弟弟从青山送回武昌家里,给祖父吃。祖父还特别喜欢吃红菜苔,父亲就找菜农朋友要来优良品种,每年到季节种下的红菜苔,可以让祖父从当年12月吃到第二年的三月。

李家花园从创建到消失,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亲历者,创业的艰辛自不必说,所有的香花都是祖父千辛万苦亲赴南粤采买、运回;父亲在家殚精竭虑精心管理和养护,才有我们李家花园大家庭的幸福生活。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祖父和父亲默默承受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当时,除了老宅和老宅周边的几块菜地外,所有资产都“合营”了,祖父自然退休,父亲成了“青山公园”的园林工人。李家花园从此就消失了。

父亲退休回家后不久,“文革“期间,一首童谣“红灯绿灯,爹爹婆婆下农村”被现实印证了。首义路街道办通知我的父母亲下放农村。工作人员说,可以投亲靠友,不然,就由政府来安排。

投亲靠友?自从祖父带着父亲少小离家到武昌打拼创业,祖籍鄂州卸甲乡下,除了一二个远房亲戚的后人外,别无其他,且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回乡谁管两个老人?

政府安排在哪里呢?更难想象两个老人在乡下日常生活怎么办。

正在我的父母一筹莫展之时,鄂州严家大湾花木生产队队长,辗转多方,打听到李家花园的李师傅已经退休在家,请熟人带他登门拜访,恳请李师傅去给他们当花木生产的技术顾问,父亲欣然应允。

一周后,队长找朋友借一辆小车来接父母,请两老只带一年四季需要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生活必须品就够了。父亲一生从来没有管过这些家庭生活小事,倒是母亲感到疑惑,只带衣物?那我们去了一日三餐怎么办?

到了严家大湾,队长请父母走进一间房屋,典型的湖北农村风格的砖木结构瓦房,进门是一个大堂屋(客厅),两边各有一间卧室,堂屋后面是一个大厨房。格局与李家花园老宅差不多,就是没有老宅那么大而已,但足够两老居住及儿女逢年过节回来暂住了。厨房有一个柴火灶,还有一个煤炉,柴和煤整齐地分放在灶台和煤炉旁边,炉灶边还有自来水池。堂屋一张可供八人围坐还显宽松的大方桌,十几张椅子,靠墙还放着几个长凳子。队长笑着对两老说,这些椅子凳子,一是,逢年过节两老儿孙都回来起码有个坐的啊,二是,以后队里年轻人来请李师傅讲技术时,也可以坐着听啊!真是难为队长的一片苦心!

我的父母那几年在严家大湾,是过得最舒心的日子。父亲的一技之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严家大湾花木生产队的年轻人跟着老师傅学到了技术,生产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队长对父母日常生活的关心无微不至,年轻学徒们每天殷勤伺候,让我们在城里非常放心。

改革开放后,我也从硚口调回母校,我的大姐、大哥、两个弟弟都在武昌,二姐一家在葛店,25路公交每半小时就有一班,往来非常便利。父母常住461厂职工宿舍,一大家人逢年过节都去父母那里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妈妈在家准备一大桌美味佳肴,爸爸早早就到公交站去等候回家的儿孙们。

父母越来越老了,经常挂在口边的话,要住在葛店二姐家去,因为城里不许土葬了,而两老早就为自己打造好了“寿木”,就存放在二姐家。

1989年暑假,我应海南省农垦总局教研室吴多雄主任的邀请,到海南讲学、上示范课。其间,农垦中学赖瑞光校长听完我的公开课之后,盛情邀请我们一家四口到海口华侨宾馆喝早茶。说服动员我们夫妻俩调到农垦中学来工作。被他强烈的事业心所感动,更被海南建省之初高考宽松的政策所吸引,我紧握赖校长的手说:“为了您强烈的事业心,也为了我的两个女儿将来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会考虑来农垦中学助您一臂之力的!”

没有想到,回汉后,对妈妈说了我的想法,为了我的两个女儿的前途,我准备调到海口去。妈妈问我:“海口在哪里?”我告诉她:“很远很远!还要漂洋过海才能到。”妈妈说:“我们一大家人好不容易都回到武昌了,你还在你读书的学校教书,工作和生活条件那么好!又要板什么命?等我死了再说吧!”(“板命”是湖北俗话,“折腾”的意思)

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本来就该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提去海南的事。

 1990年,春节前夕,二姐从葛店打电话来,说妈妈突发脑溢血,病情危急,让我马上赶回去。

 妈妈是上午十点左右发病的。当时,她与爸爸坐在房里边嗑瓜子边聊天。她看到爸爸把瓜子壳弄得地上到处都是,一边说爸爸不爱干净,一边准备起来扫地,刚站起来,就倒下去了。二姐是懂一点医道的,闻声立刻到房间让妈妈平躺在地上,马上请葛店卫生院的医生来家里急救。

 我从武昌大东门赶到葛店二姐家时,医生正在急救。妈妈还在昏迷状态之中。大姐和两个弟弟随后也都赶回来了。二姐根据妈妈的症状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我们要马上准备办后事。两天后,腊八节那天,妈妈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我们。她离开时,非常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妈妈是文盲,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我真不明白妈妈是怎么记住那么多不同用途的票证的。那时,除了钞票外,几乎所有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先说吃的:有粮票(全国通用、湖北省通用、武汉地方用三种)、油票、肉票、鸡蛋票、糖票、豆制品票;用的:肥皂票、火柴票、煤油票;穿的:布票和棉花票;还有用来买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的“工业品票”等等。而且,几乎所有票证都有“时限”,过期就作废了。妈妈不仅能记住那么多不同用途的票证,而且能在规定期限去使用它们。我至今都非常佩服妈妈的记性好,更为自己继承了妈妈那么优秀的基因而自豪!

 妈妈是文盲,但是,她很想学文化。在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中,她非常积极,晚上参加扫盲学习班,回家后还要我这个小学生教她识字。要知道妈妈当时参加学习识字是多么艰难啊!白天,她是我们那个大家庭的主妇,有做不完的家务事;晚上去学习文化还要摸黑走很远一段路,而她那双小脚是老年妇女最典型的“三寸金莲”,别人十分钟就走完的路,她得走半个多小时。

 妈妈一生待人热情,不论住在哪里,都极有人缘。当年在我们李家花园附近干活的菜农,大热天来家讨点水喝,她总是热情相待。我成家之后,她曾在水厂路中学和华师一附中短住过,隔壁左右的老师们都喜欢她。

 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是非常聪明。她一生围着锅台转,做的饭菜味道特别香。我现在只能猜想,她就是善于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做菜的特色。还记得,我小时候去舅舅家拜年时,吃的鱼丸和肉丸,那味道与妈妈做的差不多。当她老了,过年就指挥我和两个弟弟准备年饭的菜肴,怎么做鱼丸,怎么做肉丸,一套一套的,而且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序”。我们在她老人家亲自指挥下做出的年夜饭,虽然比她亲自做的差那么一点点,但是我们做的“肉丸”,能得到她老人家的认可,终于成就了“李家秘制肉丸”。而且,现在已经传承到了住在北美的我们的下一代。如果她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会笑醒了!

 妈妈不仅聪明,而且特别能接受新事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武汉市刚开始使用液化气,很多人都不敢用,她就敢用,而且很快就能熟练地使用了。

 妈妈最后那么快就离开了我们,更是对我们最大的关怀和体贴。试想,如果她老人家躺在床上一二年不能动,我们做子女的当然得尽孝,就是大家轮流护理,也是相当繁重的任务。妈妈安详地走了,为她辛劳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我们子女最后一次降大福!

妈妈一生喜欢热闹,我们为她老人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按照湖北农村土葬习俗,我们请来专门为老人送葬的道士唸经超度,大办“白喜宴”,遍请亲朋好友,真是做到了三天“路上不断人,灶里不熄火”。我在水厂路中学和华师一附中的领导和同事几十人,租一部大巴专程从武汉赶到葛店来为我的妈妈送行!

 妈妈生前不止一次嘱咐我们,死后一定要土葬。为此,年老之后,她老人家就长住葛店二姐那里,逢年过节我们兄弟几家都去葛店与两老欢聚一堂。老人家离世之后,我们每年清明都要去葛店那坟地烧纸钱,报平安,就像妈妈还在我们身边一样。

我们在葛店为妈妈举行了隆重葬礼之后不久,我特地回葛店对父亲说:“我还是想调到海口去,您老人家同意吗?”

爸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我没有什么意见。只希望在我将要离世时,你能回来送我就可以了!”

“爸爸,请您放心!现在交通发达,从海口坐飞机回来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到您的身边!”

1994年4月15日清晨,我的外孙打电话告诉我,说外公刚刚上厕所突发脑溢血,非常危险了。我立即去海口机场乘早上第一趟航班,飞回武昌南湖机场,打的回到葛店,第一时间回到老父亲身边。眼看慈祥的父亲像睡着了一样,躺在病床上,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的父亲一生种花,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李家花园、青山公园、461厂、严家大湾花木生产队奉献一技之长,是一位同行称赞的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一生孝敬父母,是一位家族人人称道的孝子!一生关爱亲弟弟,是李家大家庭的好兄长!一生都是我们兄弟姐妹们的慈爱老父亲!

我就是从武昌通湘门外李家花园老宅,沿着那条唯一通向外界的小土路,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了!

【附录】李家秘制肉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人过春节,家家户户的年饭桌上必须有的一道菜,就是自家做的肉丸子。即使后来时兴在饭店预定年饭,老人也要嘱咐晚辈,一定要有肉丸子这道菜。到底这过年吃年饭必须要有肉丸子起于何时,恐怕还没有人去考证,也许就是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图个吉利吧!因为吃年饭时,还要有鱼丸和糯米丸子。俗称“三元”,三元上桌,来年大吉大利!

小时候过年,妈妈在厨房炸肉丸子,那香喷喷黄灿灿的肉丸子馋得我流口水,我总是躲在她身后,趁她不注意,抓一个塞在口里,就跑出去放爆竹。过一会,兄弟几个又围到她身边了,还想吃,妈妈总是那么慈祥地看着我们三兄弟,温和地说:“还没有到吃年夜饭时,你们吃肉丸子已经把肚子塞饱了。还有那么多好吃的,看你们怎么办?”

等我有了两个女儿之后,妈妈每年一定要我们带着孩子们回家过年,每年还要炸肉丸子。不过,她已经老了,做不动了。于是,她就坐在厨房边上,指挥我和我的两个小兄弟炸肉丸子。等候在我们身边要吃肉丸子的却是我的两个女儿了。马上就要到2018年春节了,昨天,我的大女儿在加拿大温莎家里炸肉丸子,我说你还记得我们李家的肉丸子是怎么做的吗?她让我们在微信视频中看到了她炸的肉丸子,还说,绝对是正宗的李家肉丸子!她的两个女儿正在抢着吃,还不停地说:“Yummy!”(好吃!好吃!)。此时此景,想到儿时的我,围在母亲身边抢着吃肉丸的馋相。斯人去矣,情不自禁,老泪纵横!

李家秘制肉丸子正在一代一代传承,而且,已经传到了大洋彼岸。妈妈在天之灵,遥望她的儿孙生活在幸福的天堂,慈祥地微笑着,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2005年,我们的大外孙女出生之后,我们去加拿大温莎住了一段时间。女儿让我教她做李家肉丸子。那时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自从两个女儿上大学之后,空巢的我们已经没有那种情怀,自己在家做那些精细制作的菜肴了,真想吃了就去酒店点一个解解馋。好在当时还算年轻一些吧!慢慢回忆母亲手把手教的厨艺,终于在异国他乡欲望的大女儿一起成功地炸出了李家秘制肉丸子。

李家秘制肉丸子是母亲教给我们的,是谁教母亲做的呢?现在已无法考证了。我最佩服母亲非凡的记忆力,她是文盲,没有文字记载做肉丸、鱼丸和糯米丸子的必备材料及操作程序,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随时可去网上查询。可是,她当年指导我们三兄弟做这“三元”时,居然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做好之后,她亲自尝尝非常满意。说你们就这样做吧!我去睡觉了。

李家肉丸子最关键的是备料,必须准备新鲜荸荠,去皮,切成丁丁状备用;生葱洗干净后切碎,用少许盐加凉开水浸泡备用。新鲜猪肉肥瘦比例为三七开,最好是人工切成丁丁状,机器绞的味道差多了。“鱼滑”,二三斤的鳡鱼,剖成两半,用刀背刮鱼肉下来,加少量淀粉搅成糊状,备用。(没有鳡鱼,青鱼、草鱼也可以。)至于多少肉配多少辅料,说句实在话,母亲当年全凭她的经验,没有量化指标及比例。我现在写的时候,也是全凭记忆中她所说的在复制。

再说操作程序。

将切好的肉放在一个大小合适的盆子里面,根据肉量加入适量的面粉,再加新鲜鸡蛋二三个,把备用的荸荠丁丁倒进去,只把泡生葱的盐水倒进去。至于比例嘛,大约1000克肉、200克荸荠丁丁、三个鸡蛋、面粉100克。

再把适量凉开水慢慢倒入盆中。边倒边用手搅动,一定要按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搅动,一边搅一边加水,不时还要尝尝盐味,看看咸淡如何。搅动十分钟左右,把备好的“鱼滑”加进去继续搅动。一般要搅动半小时左右,单手抓一团肉馅握拳,看看是否能够挤出来成型的肉丸子,既不干也不稀,这就要凭手感了。

等油锅烧开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炸肉丸子了。

开炸之前,还要准备好一碗凉水,一把比较大一点的汤匙,放在凉水碗中。

开炸之后,左手从碗里拿起汤匙,接住从右手挤出来的生肉丸,放入锅中去炸。每做两三个肉丸后,一定要把汤匙在凉水碗中浸一浸再去接,这样做出的丸子表面光滑圆润。稍后要用长一点的筷子在油锅里翻动,当生肉丸油炸后渐渐变成焦黄色,就可以用捞子捞起来了。

李家秘制肉丸子就这样制作成功了。现在公之于众,鼓励山寨产品超越百年传承优质肉丸子。

诚然,李家秘制肉丸子与千千万万武汉人家里的肉丸子口味大同小异,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传承。然而,在各自品尝了自家的美食之后,我们各家是不是也在传承先辈的精神呢?我以为,最佳答案就在各家各户的年饭桌上。

最后祝愿千家万户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和点赞!
琪子 发表评论于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种种原因。你妈妈是聪明人也是善良的人。
喜欢看你写的这篇文章,描写的很细致,有感情。
祝你身体康健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uiling-LA美國'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和祝福!更感谢你的溢美之辞,我当作为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硅谷工匠'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和祝福!
硅谷工匠 发表评论于
可爱的家庭。好人有好报。生日快乐!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祝博主健康長寿,万事順意,年年发感怀直至超过百岁!佩服您的記憶力超凡,是文学城里的老前輩,写文章细細致历史感扑面而來,文筆流暢,读后受益非淺,贊好文!问好並祝福新春,更上一层楼!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年代关注和祝福!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人生不易,祝健康长寿!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