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三十三、双关

三十三、双关
 
双关,就是一词双意,用一个词既表达此意也表达彼意。在三行诗里,双关的此意就是该词的本意,双关的彼意,则是埋设在对诗的叙述对象进行描写里的那个意义。没有埋设在对诗的对象进行描写里的那个意义,双关就双不起来。可见,双关并不仅仅只是使用一个具有双关意义的词汇而已,而是需要有成功的预设。有了预设,才能双关得起来。双关用得好,可使语言的表达更为含蓄、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与张力。
 
例1.
 
高梁红了
 
点燃一垄血色
秋    火了
(苦艾)
 
这首三行诗,重在造境,不在立意。读完它,你的脑海里会萦绕一幅画面:入秋了,风儿把一垄高粱吹得血样红。红高粱又反过来把秋燃烧得更加辉煌。这首诗的看点,是它结尾升华处的双关:“秋,火了”。这个“火了”,既指秋色更加辉煌,也指这个词语当下流行的含义:“时兴”。“时兴”是它的本意,“更加辉煌”则是诗人在具象化诗歌的叙述对象“秋”时埋设在他的描写中的:“风/点燃一垄血色”,其中的“点燃”,为升华时使用双关“火了”做好了埋设。没有这个埋设,秋就火不起来了。
该作品生动就生动在这个双关的成功运用上。是呀,秋色那么辉煌,像火一样,多少人秋游,踏出门外,去大饱眼福,去郊外赏秋啊,它确实很火。
 
例2.
 
家乡的炊烟
 
总直不起腰
薪少
(诗匪)
 
跟前面那首《高粱红了》不同的是,这首三行诗重在立意而不在造境;跟前面那首三行诗相同的是,它在结尾升华时也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薪少”,在这里是一个双关,它既表示“柴火少”,所以烟就浓不起来;浓不起来,也就直不起来;也表示“薪资少”,收入少;收入少,开不出烟火,所以烟“总直不起腰”。“薪资少”,是这个词的本意;“柴火少”是诗人埋设在对诗的叙述对象“炊烟”进行的描写中:“家乡的炊烟/总直不起腰”。正因为有了这个埋设,升华时用的“薪少”这个词才双关了起来。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双关的创作手法:
 
1. 锅铲
 
你说这是你的课本
翻来覆去
就是为了把生的弄成熟的
(天端)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柿子
 
红――了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手
 
阳光离去后
一直阴云密布
毫无晴意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流星
 
出轨!
(唐淑婷)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