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成不了以色列2

美国军事专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近日表示,台湾的国防支出,应该至少达到GDP3.4%,即与美国持平。

台湾2024年的GDP8144.4亿美元,军费开支接近GDP3%,总额近200亿美元。如果要提升至3.4%,意味着台湾的军费要增加到约260亿美元,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仍然不足以应对解放军的庞大军力。

那么,是否应该将军费提高到GDP10%,即800亿美元以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目标,因为它会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开支产生极大的冲击。

梅惠琳的另一个建议是,台湾应该发展出能够抵御解放军登陆30天的能力,以等待美军介入。然而,问题在于,台湾是否真的需要以色列级别的军费占比,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解放军目前的作战规划强调速战速决,依赖于大规模导弹袭击、电子战、海空封锁等方式,迅速压制台湾的抵抗力量。因此,台湾的防御重点,应放在非对称作战上,而非大规模传统军力建设。

非对称作战的成本远低于传统军事对抗。 举个例子,台湾采购大量的反舰导弹、反装甲武器、无人机等,将能有效提高防御能力,而不需要以色列级别的庞大军费。但是,台湾的军费,应该高于目前的2.45%,但未必需要高达10%。合理的范围可能是4%5%之间。

梅惠琳指出,台湾的政府开支仅占GDP13.7%,远低于以色列的36%44%,这导致台湾在军费上的灵活度受限。

台湾的低政府支出,并非单纯的政策选择,而是结构性问题。 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台湾的税收制度问题。台湾的税收占GDP的比例长期偏低,目前仅约12%14%,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普遍在30%以上)。这使得政府预算总体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其次是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随着台湾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支出快速增长,使得军费难以大幅度增加;还有就是对军费的政治阻力。台湾内部长期存在对军费的争议,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应该优先发展经济,而非增加国防支出。



虽然中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长,但台湾内部的防卫共识不足,内部对于国防预算的共识并不强烈。部分政治势力对提升军费持保留态度,认为避免刺激中国比加强军事更重要。长期的战略模糊,使得台湾社会对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认知不足,导致军费问题未能成为压倒性的政治议题。而美国对台军售的不稳定性,导致台湾在购买武器时受到诸多掣肘,例如某些关键防御系统的交付延迟,影响了台湾军力建设的进程。结果就是,台湾在面对严重的军事威胁时,军费始终没有大幅提升。

以色列之所以能够维持超高军费(GDP 5%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0%),主要依赖于几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全民服兵役,以色列男性和女性普遍需要服兵役,这使得以色列拥有强大的预备役部队。以色列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其国民对于军事防御的共识极强,愿意承受高额国防预算。而且,以色列每年从美国获得近4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大大缓解了财政压力,除了自身之外,还有美国的硬挺

然而,这些条件台湾基本都不具备。台湾没有全民兵役,近年来兵役制度改革导致军队规模下降,后备役战斗力也受到质疑。台湾社会对军事动员的接受度,远低于以色列。台湾长期享受和平环境,社会对战争的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台湾无法获得美国同等规模的军事援助,美国对台军售,仍然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以色列模式并不适用于台湾,台湾的军费虽然需要增加,但不可能达到以色列的水准。

基于以上分析,台湾的国防预算应该在4%5%GDP之间,这既能强化防御能力,又不会对经济造成极端压力。

但要做到这一点,台湾必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例如提高税收比例,使政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20%,从而有更多空间投入国防。其次优化军费结构,减少昂贵的传统装备(如F-35战机)的采购,转向非对称作战武器。最后,是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动更强的民防体系建设,使台湾社会对战争风险有更充分的准备。

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台湾军费增长是必然趋势,但要兼顾经济现实,避免因过高军费导致社会不满和财政危机。台湾成为不了第二个以色列,它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现实的防御之路。

modems 发表评论于
未必!以色列可以改信伊斯兰教,便可永久和平,还不用死人!马斯克看到也得点赞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主要是台湾觉得大不了可以投降。以色列退无可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