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在全球化中得利最多,却仍觉得“吃了亏”?

最近,美国再次以“贸易不公平”为由,加征关税,并指责一些国家长期“占美国的便宜”。许多人疑惑: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美国为何会觉得自己吃亏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

一、从“全球得利者”到“国内焦虑者”

美国确实是全球化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美国利用其技术、金融与货币优势,站在全球经济体系的金字塔顶端。尤其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使美国能够低成本举债、吸引投资,并主导贸易与金融的定价机制。

确实,美国凭借美元主导地位,进口物美价廉商品,同时发行国债让中国、日本等贸易顺差国家回流资金——这是全球化的“美元循环”。

然而,这种利益主要集中于:

华尔街(金融资产收益)

硅谷(技术垄断与全球扩展)

跨国企业(如苹果、亚马逊、沃尔玛等全球制造销售体系)

对普通美国人,尤其是中下层蓝领阶层来说,现实却是:

工厂搬迁至中国、墨西哥等劳动力低廉国家;

工作岗位大量流失;

工资长期停滞,甚至在实际购买力上出现倒退;

小镇萧条,社区衰落,代际失望蔓延。

于是,国家层面确实得利,但民众,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选民,“感受到的却是伤害”。也就是说:国家赚了全球的钱,但选民却承受了代价。

二、政治叙事如何放大“吃亏感”?

在现实的政治话语中,结构性的问题往往被简化为“他国占了便宜”,这种说法更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情感共鸣。

尤其是当美国面临巨额贸易逆差时,一些观点便强调:对方国家通过“操纵汇率”、“补贴出口”或“技术窃取”等方式获得了不当优势。而这些国家随后又把赚来的美元用来购买美债,反哺美国资本市场。

对经济学者而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全球资本循环;但在失业的中年工人眼中,这更像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

三、全球秩序在微妙地改变

当年,美国主导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推动自由贸易、全球合作。如今,世界发生了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技术扩散加快,贸易不再是单向的美国输出,而成为多极化的互动。

这一过程中,美国的全球主导优势相对下降,而他国在技术、市场、产业政策上的主动性增强。这使美国原本“设定规则者”的角色受到挑战,于是**从“共建体系”转为“重谈规则”**成为一种趋势。

四、从抱怨到理解:通往的是再平衡之路

归根到底,美国的“吃亏感”并不全然是幻觉,也并非他国的恶意为之。它反映的是:全球化红利的分配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结构与民意基础。

面对新的国际格局,与其抱怨,不如调整;与其指责,不如对话。未来的全球秩序,恐怕不会再是单边主导,而更可能是一种多边协调的平衡状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