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安:十三岁怀孕生子- 美国公立学校的青少年问题

十三岁女生怀孕生子 - 美国公立学校的青少年问题 则安 我来到美国这几年, 先是当学生, 然后是当老师, 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也算是丰厚, 但是最令我关心和担忧的还是美国公立学校的青少年问题。 一.青少年的早恋 早孕 爱丽娅是我所教的英语中级班的一位高中三年级女学生。 她平常话不多,长得倒是挺文静, 但是经常缺课, 学业也没有什么长进。有一天课间休息时, 我看到她在与同学传看一本像册, 就好奇地凑了过去。当翻看到她和一个两,三岁的男孩的合影时,我就随便问了一句:“他是你的侄子吗?” “不, 他是我的儿子。” 她自豪地回答到。 “什么?你的儿子?”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那男孩子的确是她的儿子。 爱丽娅今年十六岁, 儿子已经三岁, 那么她早在十三,四岁时就怀孕了。 孩子现在由爱丽娅的母亲照顾, 而其父亲却已不知去向, 爱丽娅和她新的男朋友住在一起。 再问起她当妈妈的感受时,她一脸的稚气, 好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并没有责怪她, 她毕竟自己还是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 美国青少年的早恋和早孕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没有交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学生为数很少。刚入校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还算单纯, 可是半学期不到, 他们当中许多人也加入了早恋的大军之中。 马瑞歇尔曾经是我非常赏识的一个男孩子,高高的个头, 刚入校时是十四岁, 显得有些腼腆,不大爱讲话, 但是聪明好学, 课堂表现出色,学习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他不仅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里还是妈妈的好帮手。 可是好景不长。 第二个学期开学之后, 我发现他完全变了个人。 上课不但注意力不集中, 还时常撒谎, 插嘴, 打断我讲课, 作业也不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对他的变化我感到十分震惊, 几次找他谈话, 他都不肯讲实话,后来无意中听到他的朋友说他失恋了, 女朋友离开了他和别人好上了。他 因此而自暴自弃,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后来他升入高中二年级, 我曾好几次碰到他课间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与女朋友拥抱接吻。不知他是否有了改进。 若虎来自南美洲的贝 鲁,十八岁, 我教他的时候他已是高中四年级, 马上就要毕业了。 他的英语基础很好, 尤其在写作方面, 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从他写的日记当中, 我了解到他一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而萎靡不振,终日痛苦。我就通过批改日记和面对面谈话的方式不断地告诫他要珍惜高中时代的大好时光, 甚至给他讲述在中国高中生们是如何拼搏考大学的, 期待着他能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 然后继续上大学。 但是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对牛弹琴,对他丝毫不起作用。 我曾经问过他交女朋友对他来说比他的前途还重要吗? 他却说没有女朋友的生活是没有意思的, 对他来说爱是第一位的。 我在心里纳闷: 他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吗?我倒是衷心地希望他能找到他所需要的爱。 男生早恋的成功与否还不会给他们自身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 令人同情的是那些早恋或早孕的女生。她们自己还没有脱去稚气, 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甚至还不能真正理解 “ 结婚, 夫妻”这些词的字面意思, 却过早地背上了家庭或者抚养孩子的重担。 仅我所教的两届学生当中因为怀孕而辍学的女学生就有两个, 而挺着肚子坚持上学的准妈妈们也不稀罕, 更可悲的是她们当中许多人怀了孕却不知道孩子是谁的, 有的虽然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对方却不肯承担责任。 怀了孕之后能与孩子的父亲结婚的女生算是幸运, 但是由于小夫妻双方在生活方面缺乏经验和责任感, 婚后悲剧常有发生。 一个十七岁的女学生在结婚之后不久就成了寡妇,她的丈夫是因为酒后开车出车祸而死的。 她自己没有经济收入, 既要上学又要照顾不到两周岁的孩子, 还要花钱请保母, 生活十分艰难, 曾一度落到栖身于难民营的地步。 她的英语老师坎朴小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对这个学生的遭遇极为同情, 于是便通过教会在圣诞节之前给她申请到700美元的救济, 而女学生在拿到钱之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坎朴小姐现在每每提到她, 总是禁不住要唉声叹气。 介于十三岁和十九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英语中称作“teenager”, 这是个让每个做父母的都感到头疼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逆反心理。 他们极力想挣脱父母和家庭的管束我行我素, 却又不知该往何处走。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不同国家的人在迁往美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 亚裔移民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格,尽管如此, 反叛的子女也大有人在。 刚来美国时曾经听朋友说过, 他的邻居也是中国人, 女主人每天早上要盯着处于teenage 的女儿吃完避孕药后才允许她去上学。我打工时认识的一家老板娘是韩国华侨, 女儿男朋友交了无数个, 堕胎也堕了好几回,可就是不知悔改。 其继父万般无奈要把她撵出家门, 她却找来了学校的社会服务人员来做她父母的工作, 结果反倒成了父母的不是。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 , 而在美国打孩子是要触犯法律的。 孩子们受的是美国教育, 知道该如何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 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满十一岁, 就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 妈妈, 你要是打我, 我就打911报警。”让我听了哭笑不得。 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还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若是双方属于不同的文化, 那对孩子的教育则难上加难。 我的菲律宾女同事为她刚刚进入teenage 的女儿伤透了脑筋 。 同事的先生是美国人,也从事教育工作。男的主张让女儿顺其自然地发展, 女方则硬要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管束她。两人经常为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大肆争吵, 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对于学生早恋早孕的现象学校也在尽力想办法解决,比如, 开设生理课, 向学生宣传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经常找怀孕的女学生谈话, 并进行家访,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收集婴儿必需品等等。 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谈恋爱怀孕校纪校规上没有明文禁止, 一旦学生怀孕了学校反而从各方面给予照顾,比如, 学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吃零食喝饮料, 而对怀孕的女学生就可以破例,原因是胎儿需要营养。 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早孕早恋现象的发生。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走进校园,只要不是上课时间, 你随处都可以看到男女朋友拥抱接吻的场面。 起初, 我看到这种情形还极不习惯,久而久之, 也就不再去计较, 因为这里毕竟是美国! 二. 学习缺乏动力 学生的来源以及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所在的高中学年伊始总是要搞一些对新生的培训, 在与学生们谈起他们到美国来的主要原因时,绝大多数人 的回答是“美国有自由, 生活好, 赚钱的机会多。”而事实上,美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社会, 你要在这里站住脚, 必须要在各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对移民来说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是根本。 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有限, 这些孩子还很难理解这个现实,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亲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懂英语, 所以在家里对孩子的学习不仅无法指导,还给孩子无形当中树立起反面榜样。 我教的英语初级班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父母亲是墨西哥移民, 他却出生成长在美国,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其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仅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 他对上学几乎没有什么动力, 经常有意迟到缺课, 即便能正常到校上课, 对课上的作业也很难独立完成, 抄袭倒是他的拿手本事。我曾多次给他谈话, 并警告说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就要通知家长, 而他却一脸的 不以为然,并且在班里公开宣称:“ 我爸爸妈妈知道我的情况, 他们根本不管我, 我在学校是个失败者, 我以后也让我自己的孩子当个失败者 。” 尽管他说这话时的神情像是耍贫嘴, 开玩笑, 但是不难看出家长对他的负面影响。像他这样学业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欺骗撒谎, 自暴自弃的学生在我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 有一位女生因为缺勤太多已经留了一级,每次问起她为什么老是旷课, 她总是能给你说出一百条理由,并且还不时地保证决不再犯了, 可就是不见改进。 还有些学生表示愿意上学是因为学校免费提供午餐。 少数学习较努力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动力则来自于物质刺激或者金钱奖励。 阿尔波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我班上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突出,还听到别的学生讲他很有钱, 对此我曾感到好奇,经过了解得知, 他除了上公立学校之外, 还在私立学校学英语,我问他为什么要上两个学校,他说他在学校每次考试只要是得了“A”, 他妈妈就会给他一定数目的钱作为奖励,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挣很多钱, 然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本来以为他家里很富裕, 其实不然。 他的亲生父亲在他五岁时得癌症 不幸去世,留下他和妹妹, 母亲后来改嫁, 虽然和继父两人都有工作,收入却并不高。金钱奖励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好办法, 但是阿尔波多的父母亲至少能认识到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 这要比那些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的家长要强得多。 看到并且亲身体会到美国公立学校青少年的种种问题,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中国所受的传统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开设德育课, 老师教导我们要 “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德育, 智育, 体育” 全面 发展, 在家里, 父母叮嘱我们要听老师的话, 努力学习, 当个好学生。 学校和家长双方的目的是一样的, 那就是要使我们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对自己, 对家庭, 以至于对社会的责任感, 把我们培养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事实证明,这些观念的灌输使我们受益终生。无论走到哪里, 我们都是最优秀的。 回到美国公立学校的现实, 孩子们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 尽管在小学阶段老师会在课堂教学当中穿插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 实施一些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办法, 但是从美国整个教育体制来看,学校不开设德育课, 根本就没有一套系统的, 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美国人都偏重于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和创造力, 却忽视了对他们的“德” 的教育。因此带来的恶果是, 自由散漫, 自以为是,缺乏责任感。 这样的行为方式何以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很多人曾幼稚地认为, 亚裔学生学习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聪明, 为什么学校不想方设法多招一些这样的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呢? 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明白。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取决于家长和学校双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 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仅仅强调老师去教, 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学,显然是孤掌难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