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当然不会只在情人节才有。假使原本就没有爱情,节日过完了依然无有。相反,如果爱深情笃,那也是可以天天过节的。但我们讨论的中心不在这里。我们的话题是关于所有的西方节日。
究竟怎样对待西方节日,自然也想到始终萦绕在脑海之中又驱之不散的一些问题。它们有时让我产生一种沉重感。
从我个人出发,对西方的节日并不热衷。但是也不排斥。刚到国外的那年圣诞除外,我的确恨过它。因为它让我想家,虽然有德国朋友的邀请,还是感到了难言的孤独。在国外的节日不会寂寞,有的是那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在你没有找到合适的排遣方式之前。虽然圣诞节学校和其它的庆祝活动也都去参加。后来大多数圣诞和复活节假期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不是和中国朋友一道相约去滑雪,就是自己去其它地方旅游。
一个国家的节日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虽然现在的节日往往已经脱离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而唯利是图的商家更是把文化的节日炒作得面目全非。尽管有的节日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还是有不少德国青年不知道圣诞和复活节的原因,更不知道这个节日原来不是用来庆祝的,他们会过得很热闹,甚至疯狂。而德国有的中老年人也会跟着去热闹,尽管他们是知道原因和内涵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文化。
更多的时候,节日过得是一种心情。
欢乐和悲伤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节日可以让大家共享欢乐,释放一下单调枯燥,烦琐无奈的日常生活压力。节日可以找回失落的心情,庆祝眼前的盛会,甚至进入未来的憧憬。而我们选择了到国外来读书,工作甚至生活,就不可避免的要接触他们的文化,节日也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大多数假期都和节日有关,我们可以闭起眼睛,但是却无法排斥。
说一次亲身经历。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朋友,刚买了新房,邀请我们去做客。时间安排在大家都有假期的圣诞节。他们有两个孩子,我们自然买了两份礼物。给上小学的女儿买了一盏新颖的艺术和照明两用的书桌台灯,给上中学喜欢历史的儿子买了一套20本的历史百科全书。孩子们收到礼物很高兴。和那个可爱的女孩子一道装好了台灯,她突然对我说:阿姨,这是我八年来得到的第一件圣诞礼物,我真高兴。还没等我反映过来,男孩子也走进来说:那套书也很好,谢谢阿姨。不过,我最恨圣诞节。两个孩子的话让我很吃惊,我不知道平时在学校他们需要承受什么样的心理压力。
吃饭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告诉我们,他想要孩子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要忘本。所以他选择了不过西方的任何节日,每年唯一的庆祝就是中国的春节。孩子们每人给父母磕一个头,分别得到装着父母压岁钱的红包。开始三十晚上守岁,后来孩子们不肯,也就放弃了。他们平时对孩子教育严格,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不稳定,儿子的成绩可以全年级最好,也可以不及格。而且他从来都拒绝让母亲参加他的任何家长会(父亲工作忙也不去,其实母亲日常生活语言能力并不差)。从以后的交流中了解到孩子很聪明,但过度敏感,并且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这种例子我还有很多,这里恕不能一一例举。海外华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接纳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没有能力去阐述。但是我想,一个人的自信应该是和他的接纳宽容成正比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对自己的文化精髓了解透彻才会不怕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果海外华人的子女都能有机会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那将来“我们的节日也能感染友邦邻国的时候,…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享受自己的经典也享受舶来的浪漫。”( ZT 雾中飞雁的 『情人节随感:舶来的浪漫也醉人』)
链接在此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02&postID=3712
好像谁说过,有问题就证明我们在进步。
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也算是一种学习吧。
20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