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美国清明节——阵亡将士纪念日 (1)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年5月25日是美国清明节----“阵亡将土纪念日”(Memorial Day)。

中国的清明节源远流长。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作为节日,它是中国人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并与逝者交流对话的日子。在一个具有祖先崇拜传统且又注重孝道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

虽然提起清明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晋文公和介子推君臣的故事,但大致说来,清明节和政治关系不大。只不过,由于1976年的天 安 门事件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和清明节沾上了边儿,才使得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在近些年来多少染上点儿政治色彩。

美国的清明节则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节日,它的正式名称叫作“阵亡将土纪念日”。它是联邦法定节日,时间原为每年的5月30日。现在,这个节日是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the Monday Holidays Act),目的是把节日和周末连接起来,照顾政府员工,使联邦假日借着周末变成三天的休假日。这一法案在1971开始实施, 所以,自1971年开始,阵亡将土纪念日就挪到了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来过。

阵亡将土纪念日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产物。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南北双方伤亡惨重。在这场同室操戈的内战中,有62万人死于疆场,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美国历次战争的总和。虽然这个数目同中国内战时期的死亡人数根本无法相比,但它给美国留下了至今仍难以痊愈的创伤。

无论战争多么正义,它的残酷性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的,战争的结局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想当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战火,看今天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礼遇有加,风光无限。国共两党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几百万血战疆场的烈士倘若有知,会作何感想呢?尽管他们当年视死如归,见到这情景,怎么着也会觉着不对劲儿吧。“头儿,您这不是拿我们当猴耍嘛。”

如果国共两党领袖当时就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的生命为重,撇开那些劳什子主义,抛开那些个人恩怨,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家们遇到政治危机时,应该多动动脑筋,尽量用政治手段解决争端,别动不动就动枪动炮的。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欣赏坚持非暴力主张的甘地。

美国南北战争就是这样一场在美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的惨烈的内战。南北双方领袖在蓄奴和废奴问题上产生分歧,南方闹分家,北方又不干,双方都找不出好的政治解决方案,那就打吧。

这一打,可就苦了老百姓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也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经营劳动密集型产品,忒缺劳动力。可是,一打仗,不但严重打击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还给美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南方为例:四分之一的白人青壮年人被战争夺去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要不然战争结束后要赶紧重建南方呢。财产损失了,可以重新聚敛,人呢?人死不能复活。这就是为什么文明世界愈来愈多的人反对战争的理由。

最直接感受到战争残酷性的当然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南北战争尚未结束,南方一些失去亲人的妇女便组织起来,祭奠战争中阵亡的亲人。她们在墓地上洒满鲜花,向死者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敬意。战争结束后,南方许多家庭在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将土时,不分南北双方,向死者的墓地一律都奉献鲜花,这种做法感动了北方人。 

有人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中央,上边的头儿们一琢磨,这不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吗?早知道这样儿打个什么劲呢!于是,当时美军总司令约翰·洛根将军(General John A. Logan)于1868年5月5日下了一道命令,正式宣布当年5月30日为“阵亡将土纪念日”,并于当天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纪念仪式,向安葬在国家公墓的同盟军和邦联军所有将士的坟墓敬献鲜花。

关于阵亡将土纪念日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全美有二十多个地方自称是阵亡将土纪念日的发源地,那么,至少会有二十多个关于阵亡将土纪念日如何产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值得一提的是宾西法尼亚州的小镇波奥斯堡(Boalsburg, Pennsylvania)。

据说,1864年十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个叫伊玛.亨特(Emma Hunter)的小姑娘在花园里采了一些花,在朋友的陪伴下,来到这个位于宾州中部小镇的墓地,为她父亲的坟墓献花。她的父亲生前是同盟军的军医,在战争中不幸身亡。与此同时,一位中年妇女也在此看望自己儿子的墓地,她的儿子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的最后一天阵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使这两位女士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伊玛姑娘为了安慰失去儿子的母亲,将手中的鲜花洒在她儿子的坟上,中年妇女也将自己带来的鲜花放到小姑娘父亲的坟前。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她们的心贴到一起,贴在一起的心使她们互相得到安慰,减轻了悲痛,也获得了勇气。当她们祭奠完自己的亲人准备回家的时候,她们相约明年的今天同来墓地,不但祭奠自己的亲人,还要祭奠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没有亲人在世的孤魂野鬼。

她俩回到家后,同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四邻讲述了她们的计划,出乎意料地获得人们的积极响应。第二年7月4日,波奥斯堡小镇沸腾了,全镇的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牧师乔治.豪(Dr. George Hall)主持了一个特殊弥撒,之后,人们用鲜花和小旗将小镇墓地的每一个坟茔装扮起来,向逝去的人们表示敬意。每年春天用这种扫墓的方式向死去的军人表达敬意的活动很快被周围的社区所效仿。

鉴于波奥斯堡小镇的扫墓活动比1868年5月5日洛根将军正式宣布的“阵亡将土纪念日”还早,波奥斯堡便有了“阵亡将土纪念日”诞生地的美称。

其实,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向阵亡将士表达敬意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情感。阵亡将土纪念活动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内战刚刚结束设立阵亡将土纪念日有助于消除分裂,实现和解。面对亡灵,您说您还有心气闹分家吗?看来,政治家们的有些议题是应该在墓地进行争论的。

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有一批死于战场的军人。于是,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后来,阵亡将士纪念日逐渐演变成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的日子,和咱中国的清明节十分相似。

最初设立阵亡将土纪念日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纪念活动的形式大致相同,无论在首都华盛顿还是在乡村小镇,到了这一天,都组织纪念活动,并且基本都在墓地举行。往往是现役军人和老战土列队在墓地向阵亡将士鸣枪致敬,扫墓,阅兵,游行等等,形式挺隆重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合。

很多时候,形式对人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然而,1971年实施的“星期一节日法案”对这种爱国主义宣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负面作用。

 

本来一年一度的爱国主义宣传活动借助阵亡将土纪念日的形式搞得有声有色,自打把这个节日挪到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变成三天的休假日,老百姓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就日益减少了。5月底,春暖花开,又有三天假,谁还愿意在家窝着呀。这么一弄,许多地方连游行扫墓等活动都组织不起来,人呢?都春游去了。阵亡将土纪念日名存实亡,成了人们调剂生活的休假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