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5月8日宣布,专业人员在西沙群岛光华礁附近海面下的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Ⅰ号”中打捞出水近万件珍贵的古代瓷器。
新华网海口5月8日电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8日在海口说,专业人员在西沙群岛光华礁附近海面下的一艘南宋沉船中打捞出水近万件珍贵的古代瓷器。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所辖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
这艘位于环礁内侧水下的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华光礁Ⅰ号”。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对“华光礁Ⅰ号”的考古发掘是针对疯狂的文物盗掘行为的一次“抢救性反应”。
1996年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了“华光礁Ⅰ号”。之后,不法分子采取野蛮手段用炸药炸开沉船表面,打捞出大批瓷器。此后对“华光礁Ⅰ号”的盗掘连年不断。
张威说,此次发掘工作从今年3月15日开始,共历时55天,出水近万件文物,绝大部分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陶器和瓷器,包括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华光礁1号”是目前中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
张威说,“华光礁1号”是一艘迷失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近年来,中国在近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行动频繁。2006年,水下考古研究人员对福建海域的“碗礁1号”进行了考古发掘。今年4月,广州打捞局和广东省文物部门启动了对一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南宋沉船的整体打捞工程。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是中国海疆考古“十一五”(2006至2010年)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此外,南沙群岛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和发掘,中国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全国海域水下文化遗址线索和资料收集研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及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站建设等也在计划之中。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据专家推测,仅在南海就有2000条以上的古代沉船,其中大部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商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他们在南海的行动尤为猖獗。在近些年的海外艺术品拍卖会上,“水捞文物”纷纷以天价成交。
张威呼吁,中国应尽快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国际合作制止盗掘中国古代沉船与文物的行为。
在中国去年重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海上丝绸之路”名列其中。此外,位于西沙群岛的唐宋时期的“甘泉岛遗址”被中国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它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南端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月8日,中国远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华光Ⅰ号部分文物三百余件,首次在海口向媒体展示。
据介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历时50余天,由31位水下科考人员组成的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迄今共发掘并运送上岸文物近万件,是次水下考古已投资400余万元。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
关向东摄(中新社发)
——————
五月八日,中国远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华光Ⅰ号部分文物三百余件,首次在海口向媒体展示。是次西沙华光Ⅰ号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初步判断为南宋官窑出品。中新社发关向东 摄
版权声明:
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海口五月八日电 (记者 关向东)八日下午,中国远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华光Ⅰ号部分文物三百余件,首次在海口向媒体展示。
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是次西沙华光Ⅰ号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初步判断为南宋官窑出品。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并不乏精品。
其中,出水文物里南亚地区穆斯林风格的礼拜前洗手用“军持”等用品,明显是根据客商需求定制的商品。该沉船和遗物当视为唐宋以来中国商贸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洋友好国家开展民间贸易的明证。
据介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今年三月十五日至五月八日历时五十余天,由三十一位水下科考人员组成的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迄今共发掘并运送上岸文物三批近万件,是次水下考古已投资四百余万元。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一九九六年由中国渔民发现,一九九七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一九九八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一千八百件。
张威介绍说,考古队在水下布置了五十个探方,每个探方四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三百七十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水深三米余。华光Ⅰ号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米,船体残长二十米,宽约六米,舷深约三至四米,共发现十一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六十吨。该船是中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中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据悉,海南省文物部门正对打捞上来的文物进行脱水、脱盐等处理,并着手进行资料整理;预计将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初,有关方面将进行华光Ⅰ号打捞出水工作。
——————
保护古沉船 “撒谎”16载
2007-05-15 23:46:00 来源: 南方报业网
保护古沉船 “撒谎”16载
“南海I号”打捞在即,阳江边防支队公开一段“幕后新闻”
本报讯(南方日报记者张建明 通讯员张文兵 陈武华 刘广辉)沉没在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序幕即将拉开。沉船被发现后,为何能静卧海底20载而安然无羔?
昨日,作为该海域执法部队的阳江市公安边防支队负责人公开了多年守护的一些“幕后新闻”。尤其有趣的是,边防官兵为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不得不撒了16年的“谎”,如今讲起,官兵们都感慨万分。
看到渔船就说“海底有炸弹”
“南海Ⅰ号”是在1987年夏天发现的,但在最近各媒体大幅报道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详细的信息,关于“南海Ⅰ号”的一切都是秘密。
1987年,刚刚组建的阳江边防支队就接到了警戒保卫沉睡海底的“南海Ⅰ号”安全的任务。
阳东县东平镇一带的很多渔民都记得,从那以后,他们驾船经过距东平渔港约20海里的一片海域时,总会看见公安边防的巡逻艇在游弋。每当渔民准备下网,官兵们就会驾艇赶过来,礼貌地说:“这里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部队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
16年里,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在渔民群众面前说了“谎”,官兵们难免心存不安,但大家相信,他们知道真相后会谅解的。
演绎新版“列宁和卫兵”故事
2002年初,国家和省的考古工作人员悄悄进驻东平,开启初期水下考古发掘。考古队租住镇上某宾馆两层楼安营扎寨,每天清晨出海打捞文物,傍晚返航回宾馆清理,人数最多时达40人。阳江边防支队组织警力在宾馆附近24小时执勤,保卫工作滴水不漏,一只飞鸟也进不来。
记者还听到了一个“列宁和卫兵”式的故事。这年5月的一天上午,北京一位考古学教授被派来东平指导打捞。教授只身一人来到宾馆,因为事先没有接到通知,执勤官兵坚持要核实身份,不予放行。直到阳江市文化部门来人解释,交付了名单,才让这位教授进入。事后,执勤的官兵向他表示歉意,教授却称赞说:“有你们这么认真保护文物打捞,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2003年起,“南海Ⅰ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阳江边防官兵的保卫工作才由秘密转入公开。这个秘密,被可爱的边防官兵一丝不苟地严守了整整16年!(来源:南方都市报)
——————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正式开始
2007-05-18 08:33:09 来源: 南方报业(广州)
17日下午,阳江海域近乎风平浪静,人们期待已久的水下考古大戏正式“开演”:“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开始。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开始 沉井顺利下潜
南方都市报5月18日报道,17日下午,阳江海域近乎风平浪静,人们期待已久的水下考古大戏正式“开演”:“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开始。
历经整整8天时间的海上曲折旅程后,前日中午,由广州打捞局承造的“南海Ⅰ号”特制钢沉井终于运抵阳江海域打捞现场。
经过1天的紧张工作,昨日上午,沉井下水基本准备就绪。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一大早即从阳东县东平渔港码头出发,赶赴打捞现场。上午9时30分,本报记者赶到现场时,“南海Ⅰ号”打捞人员正在抓紧完成吊机调试、沉船最后定位、沉井焊接位切割等准备工作,现场十分繁忙和紧张。
沉井于昨天下午2时下水。一切就绪后,“南天龙”吊船升起巨臂,将巨型沉井从驳船上吊起,缓缓移至“南海Ⅰ号”沉船上方位置,并缓缓下降。为保证沉船的安全和下降位置的准确性,打捞人员为这个过程留下了充裕的时间。直至下午4时本报记者离开现场时,已浸入海水中的沉井顶部距海面仅有3米。工程人员告诉记者,沉井从下海到潜下28米海深,需要一天时间。接下来,将沉井压入海底淤泥的一环,将最为关键和缓慢,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原定在古沉船周围打下12根定位桩,围成一个“钢篱笆”,以便沉井下降,准确地笼住“南海Ⅰ号”。但在昨日实际操作中,12根定位桩原封不动留在船上,改采用直接下放沉井的方式。据了解,定位桩要在沉井下压完毕后再打下,如果沉井在海水中表现稳定,则定位桩甚至有可能不用。
据悉,沉井下压完毕后未来数天,“南海Ⅰ号”打捞指挥部将派潜水员在水中穿妥36根底梁,并密封上沉井,分离上下沉井,最后将上沉井连同“南海Ⅰ号”打捞出水,下沉井则仍然留在海底。
十几分钟,沉井扎入海
为避免惊扰,昨天,“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第一步关键环节——投放沉井,悄然在阳江海域万顷碧波上上演。包括央视在内的各路记者一天先后三次探访海上营地,均未能亲眼见证沉井下落海面的一瞬。
500吨的巨型沉井经过海上数日颠簸、躲避风浪后,于前天正式抵达“南海Ⅰ号”作业现场。橙红的巨型沉井,在湛蓝的海天一线间显得格外耀眼,然而置身于辽阔无垠的大海之上,之前庞大的身形霎时变得小巧。记者在打捞现场看到,负责前期清理凝结物工作的“南天柱”号如今静守一边,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排行“老二”的起重船“南天龙”号、停放沉井“重任201”号并排地停泊于核心作业区,它们是昨天承担打捞任务的主角。
先下沉井再打定位桩
“南天龙”是起重900吨的全回转起吊船,是广州打捞局仅次于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的重型海上起重船,投放沉井的关键环节就由它完成。从昨天一早开始,身着橙色外衣的广州打捞局工作人员就乘着“小铁筐”,由“南天龙”的巨臂吊到沉井顶部开始准备工作。同时,沉井身下也有数名工作人员用电钻切割用于固定在驳船“重任201”号上的焊点。海面之上,时时传来“嗞——嗞”的切割声,火光四溢。
距离“南天龙”不远处,打桩船、停放12根粗定位桩的驳船、拖船“穗救拖30”,连同打捞核心区域的起重船“南天龙”、驳船“重任201”号、南天柱,一共有至少6艘船在作业现场。
不过,对比之前的打捞方案,昨天的打捞工作略有调整,“下沉井”先于“打定位桩”完成。据打捞局工作人员解释,此举是由于海上连日恶劣天气影响了打定位桩的进度。相关打捞专家决定,抓住昨天风平浪静的难得好天气,先下沉井,随后再打定位桩。
记者守候海上的一个小时内,打捞进度格外缓慢。上午11:10,“南天龙”号两个起重分别为450吨的主吊钩开始缓缓垂落,巨钩直接投放于沉井之内。接下来,工作人员在沉井内进行了一连串工序,将巨钩紧紧钩住沉井顶部的钢梁。12:20,吊绳开始缓缓拉直。随后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另一个450吨吊力的巨钩下落、钩住沉井、拉直吊绳,全过程进行得甚为缓慢、谨慎。
20潜水员轮流下水监控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下午两点,巨型起吊船“南天龙”号扬起10层楼高的吊臂,缓缓将500吨重的沉井擎起。巨臂之下,“穗救拖30”将托载沉井的驳船“重任201”号从巨型沉井下“抽”走。下午两点20分,“南天龙”号巨臂轻轻下垂,吊绳下放,“沉井”寸寸扎入海平面之下。十几分钟后,橙红色的巨型沉井全然潜没于湛蓝的海水之下……由此,“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步骤正式转入神秘莫测的海底。
离“南天龙”数十米远的“南天柱”号由前期探摸船,变身为“潜水作业船”。沉井下水之后,船上20名潜水员整装待发、轮流下水,准备随时下海监控沉井在海底的情况。船上的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尽管沉井上安装了在工作指挥船中可以监控的“电子眼”,但仍需潜水员在水下获取必需的即时信息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该工程人员还透露,打捞队伍将沉井下放到海底后,将及时通过DGSP卫星定位系统进行位置调整,直到与海底淤尽顶端齐平。沉井从下海到潜下28米深、正对“南海Ⅰ号”头顶的位置,大约需要一天时间。接下来将沉井压入海底淤泥的一环,将异为关键和缓慢,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慢功出细活,以保证沉井能将古船全身罩住,但不伤其一毫一厘。”
水下考古专家张威:“南海Ⅰ号”远不值3000亿美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专家张威昨日做客网易新闻会客厅时指出,“南海Ⅰ号”“船上文物的总价值没有报道的那么玄”,“关于价值的问题,价值超过三千亿不可能”。并表示,其价值不可能与兵马俑媲美。张威是“南海Ⅰ号”前期水下考古及打捞工作的亲历与主持者,考古打捞队队长。
主持人:1987年在我国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中国古代“南海Ⅰ号”航船残骸,据说可能带来的总价值超千亿美元,有的报道说会超过三千亿美元?
张威:我首先声明三点,我们是首都博物中心,关于价值的问题,价值超过三千亿不可能,这个船的身份可以肯定是一个远洋的贸易商船,跟南宋皇帝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年代要比那个时候早,是南宋中早期的船,不是晚期的。因为船出的年代最晚是南宋早期的,没有再晚的货币了。可以作为一个年代的证据。另外从出水的货物的瓷器都比较明显。
主持人:就是南宋时期的货船?
张威:都是。
主持人:货船上有钱币?
张威:有不少,当时中国铜钱在东南亚一带是很流通的,当时宋代贸易有很多钱在船上携带。
主持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谈到目前报道关于船上的价值好像说得很玄。
张威:不是一点夸张了,夸得也太离谱了。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船上的这些文物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说的那么大。网上说有六万到八万件文物?
张威:我预测六万和八万有点多了一点。因为船不是完全被保护下来了,比如说这条船深五米,但是也只有三米多了,什么建筑也都没有了,可能剩下1/3的舱比较好的。现在现场反馈有六万到七万之间,当然,我希望它越多越好。还得这样理解,因为它是为了商品运输,就是一捆一捆的,件数是很多的,但是种类没有那么多,重复率非常高。
主持人:还有人把“南海Ⅰ号”和兵马俑相比,说按“南海Ⅰ号”一旦打捞出来以后,价值可以与兵马俑媲美?
张威:这是坚决否认的。西安市民还有西安的文物部门对这个提出过异议。我们以前的工作当中肯定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能这样讲。因为它没有可比性,兵马俑只是发掘了一小部分,这是没法比的。但是南海沉船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它跟兵马俑还是比不过的。比如说“南海Ⅰ号”的瓷器精品相当多,大陆货也不少,而且这样比也不科学,从年代来比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