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魏的宣传战
“PROPAGANDA”这个词译成“宣传”。但在日常中,这个词仅有贬意。戈培尔博士是PROPAGANDA部的部长,人民一般只把这个词理解成这个意思。如果你对别人说:我要对你们作一点“PROPAGANDA”,人家能耐心地听你讲,那是十足地给你面子。
中国古代双方搞宣传,全部资料存世的不多。通常仅有一方而已,当然是胜利的一方。
宣传通常用混乱的逻辑,胡言乱语一通。当然宣传者要装出极有条理,真理在握的样子。仔细分析,你仍可找出隐藏在背后的一点真实。
蜀汉和魏双方的宣传辞均传世。今并录如下。诸位可仔细分辨谁各说出几分真相。
公元227年,曹丕已于前一年死去。魏明帝继位。弱主继位,诸葛亮觉得时机已到,且他自己的羽翼丰满,决定北伐。他代阿斗写了一篇讨魏檄文,如下:
为后帝伐魏诏
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长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囊者汉祚中微,网漏凶匿,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取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损越于下。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不是指曹丕,是“大”的意思——愚人注)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于地。万国未定,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合雍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緒,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雎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旌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沉不返,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诸葛亮通篇除了套话和空话外,什么也没说。至于要说魏的老百姓如何生活困苦,要他来“解放”一类的话,诸葛亮一句都没说。不知为什么。至于说项羽宗族被灭,那是说瞎话,刘邦没那么蠢。
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对帮助魏的人,要把他们妻小通杀。”看来诸葛亮到魏国要大开杀戒,且是对平民百姓的。对于魏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能怎么办呢?诸葛亮的话大概想要吓唬他们别帮助魏。但这一句话对魏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起什么作用呢?他们只有拼死作战。国家有时是虚的,但他们的妻小却是实在的。既然诸葛亮要连他们都要杀,他们只有死战,保卫妻儿。至于百姓,只有设法帮助军队抵抗诸葛亮的进攻,才能活命。诸葛亮的部告等于动员魏的军队和百姓拼死和他作战(有人说,不是陇右的三郡响应诸葛亮吗?那是中原和西部仇杀残留的后果,这里不详论)。
刘邦在攻楚时,发过类似的公告吗?没有!中国两千年间,凡成功的进功者,在行动前,发过类似的公告吗?我记的没有过。倒是失败者发过。连“大军到时,鸡犬不留”都有人说过。但那样的人,其下场你可以猜。
无怪司马懿对顶住诸葛亮的进攻充满信心。
魏的文告是什么样?
魏明帝布告天下并高益州曰“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为亮仇敌。而亮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自朕即位,三边无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先移风于礼乐,此讲武于农隙,置亮画外,未以为虞。而亮怀李熊愚勇之智,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跃踊跃,咸思长驱。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贞良,与夫淫昏之党共受涂炭。故先开示,以昭国诚,勉思变化,无滞乱邦。巴蜀将吏士民诸为亮所劫迫,公卿已下皆听束手。”
这显然是节选。这里要求百姓迁往中原。并说他们是被诸葛氏胁迫,不想让他们和诸葛氏一起“共受涂炭”。说过帮过诸葛亮的人要连妻小都杀了吗?
随便说一句,魏明帝上台后,学他老子的样子,鳏寡孤独者赐谷帛,且不是一次。多少没说。东汉的传统是多为6斛,少为2斛。一斛大约合今20升。兵年青力壮,6天吃一斛(邓艾算得,显然要考虑到损耗)。弱者一天吃一升(约一斤),应该合理。取中间值3斛,赐的粮大约可吃两个月。
诸葛亮做过吗?历史书没记载。也许有,愚人没看到。但诸葛氏自己说,一次他得赐粮80万斛,他接着说,他小妾还没新衣。80万斛合今一千六百万升,约合8千吨。就算一斛是5斗,约10升,那也是4千吨。他临死说他家有“薄田”15顷,是1500亩,约合今1000亩。成都郊区有薄田吗?他一次得刘备多少赏赐,这里不提。他曾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锦闻名天下。成都平原是“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现在只能靠一种产品。四川产金银,诸葛亮说“采之不足以自食”,他显然不许采,但刘备一次就赐他金银上千斤,他居然要,不力辞,岂不怪事?且天府之国到了“民贫国虚”的地步,谁干的?那可是诸葛亮活着时的状况,且是他自己说的,不是死了后他又提笔写的。扯远了。
这两个文告,谁的政治水准高,诸位自己判断。
这两个文告,各自在当时会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如果一个人无法判断一件事件在当时的社会能起过什么用,那他就是历史的门外汉了。当然,历史学家的判断也会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