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大学的大女儿打电话回来,问我们可不可以邀请一位男同学来我们家过圣诞节的假期。这男生来自中国,在美国没有亲戚,寒假学校宿舍关门,实在没地方去。我们家地下室有个客房,住很方便,我们常招待儿女们的朋友来过节。女儿有个稳定的男朋友,我们也不担心男同学住在家里会“出状况”。但是,大女儿特别说这男生是个同性恋,我们有点犹豫。
犹豫,因为我们没有和同性恋近距离接触的经验,不知道会是何等光景。虽然我公司里有些同性恋的同事,大家相处得也还不错,邀请同性恋住在家里需要更大的勇气。难得女儿寒假回家,我们不希望大家谈不来,坏了过节的气氛。而且,当父母的都不希望子女是同性恋,我们自然也担心同性恋同学是个‘坏影响’,宁可子女远离他们。潜意识里,同性恋有点脏,有点反常,甚至有点邪恶,招待同性恋好像是支持他们的行为。
“我看不要,我们不赞成同性恋” ,妈妈首先发难。
“他又不是来宣传同性恋。他只是寒假没地方去”,女儿说的不无道理。
“他对弟弟会不会是个威胁”,我不知道该担心什么,该担心对弟弟的影响吧。
“你们问弟弟好了,他们学校也有不少同性恋的同学呀”。
我们问了弟弟,他的反应是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学校里同性恋见多了。既然没有具体负面的影响,我们决定放弃成见,支持女儿行善的心。我们一向鼓励子女多照顾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不能现在言行不一。妈妈也觉得这男生怪可怜的,他的父母不要他留在中国,在美国他还是无家可归。
在忐忐不安中,我们等到女儿回家了,也和她的同学见了面。他长得瘦瘦高高,眉清目秀,也很有礼貌。或许有点先入为主,我们很容易就找到同性恋的特征:粉红色的衬衫,秀气的动作,细腻的声调。除此之外,他和其他儿女的同学们没什么差别。我们一起吃晚饭,谈中国,谈美国,谈学校,谈旅游,谈生活,谈家里的事,有说有笑,很快就把同性恋这件事置之度外。
随后几天,年轻人们一起聊天,看电视,玩游戏,大家都很高兴。两个女儿还找他去圣诞节后购物大血拼好几趟,连连称赞他是最好的购物伙伴:有兴趣,有耐心,会出主意,还可以帮忙提大包小包的。看他们购物归来,把每件东西从包包中拿出来,评头论足一番,才想到女儿讲到他的朋友都是女生。他的兴趣的确和其他男生不同,和女生交朋友似乎是理所当然。
很快寒假就过了,女儿和他开车回学校。我们送他们离去,颇有依依不舍的感觉。妈妈私下惋惜:这样好的小孩竟是同性恋,真可惜。也许我们原来觉得同性恋有点脏,有点反常,甚至有点邪恶。认识了一个同性恋,在一起生活了几天,那些负面的情感一扫而空,我们只能觉得同情和惋惜。
我仍然不赞成同性恋。更坦白些,我在理智上和情感上还不会为同性恋辩护。然而,我学习到屯重与接纳。屯重别人的选择,接纳别人可能和我截然不同。我可能一辈子都不明白同性恋是怎么回事,但我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屯重,接纳,友谊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