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尘封的记忆之一
世纪八十年代末,"苏东波"剧变后,泱泱中华惟恐被“和平演变”,各地曾掀起一波声势浩大的“社教”活动。按惯例,“社教”的基地大都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大概有不忘根本的意思。当时,老记供职的市委宣传部与鄱阳湖边上一个最穷的村--观音峰结成对子,作为全市“社教”示范基地。
记得年初,部长带着老记一干人马驱车进村,尽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但现状还是让人太震惊了--观音峰实在太穷了!解放三十多年,全村几乎没有盖一间新房,满村都是娶不上老婆的穷光棍,村委会也欠了一屁股债。说句不好听的,简直是替社会主义抹黑。部长当场拍板:“扶贫”。
八十年代的人都挺纯的,部长一句话,市委机关闻风而动,一时,各路观音“慈航普渡”,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送钱送粮送贷款的,有送树苗鱼苗送衣物的,有送医送药送技术的,我们宣传部则送书籍下乡、送电影进村。办公室主任更是古道热肠,不顾我们几个光棍的反对,把部会议室的大彩电也送了出去……我们这班秀才则妙笔生花,写了一组挺煽情的系列报道。
要说扶贫,那真扶到了家。观音峰村干部进城,也捎带一起扶,办公室经常招待他们吃喝,最后连可怜的一点卖报纸钱都被他们吃光了,办公室主任不得不带到家里去招待。
转眼到年底,“社教”试点工作结束了,部长要我们几个秀才去村里总结经验,尤其是扶贫的成果。谁料想,进村一看,大失所望。靠在墙根晒太阳的村民们一看市里来了人倒是挺高兴,围上来问:“又给我们送年货来了?”但村干部却躲着不见我们。一了解,观音峰不仅没有脱贫,反而更穷了。
原来,送去的果苗栽上山没人管,枯死了;送去的鱼苗、鸡苗、鸭苗,还未长大,吃掉了;送去的榨油机、做面机,村办企业倒闭了,成了私企的了。最可气的是,部里忍痛割爱送去的那台大彩电,也被小吃店搬去抵村干部欠下的酒债。村民们告诉老记说,村干部真的脱贫了,有的办起了粮油加工厂,有的盖了新楼房,有的走关系进了城。总之,不仅自已富了,捎带着连亲友都脱了贫。只是村里更穷了--老账未了,又添了十几万元银行贷款的新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