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解《心经》————4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 ┌┼(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义│     ┌眼识界
  十八种作用不同故。       │       ├耳识界
                      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