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巴西是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

来源:解放日报

拉丁美洲一度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地方,然而现在,它却是唯一一个正在弥合这道鸿沟的地区。

资料显示,2003年-2006年,拉美贫困人口减少了2100万,贫困人口比例从44.3%降到38.5%,其中,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的基尼系数呈负增长。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拉美第一大国巴西,这个有20多年时间一直排在世界贫富差距榜前列的国家,是怎样实现大逆转的?

贫民窟和销品茂

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6是什么概念?

基尼系数是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表示不平均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理论系数在0-1,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或许这过于抽象,那么就形象一点。基尼系数高于0.6时的巴西现实就是:衣食堪忧的贫民生活在贫民窟,而小部分掌握了全巴西大部分财富的富人们则可以在繁华的销品茂里一掷千金,最新的调查显示,巴西10%最富有人群的月平均消费金额是40%最贫穷人群的10倍以上。

上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高速发展,却只有少部分人受惠于此,社会被分化成两个部分———小部分富人和大部分穷人。巴西在成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贫富悬殊最厉害的国家之一。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可以说是巴西贫富差距最大的一个城市,全城五六百个贫民窟似乎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一些外国游客不留恋迷人的海滩、高档的销品茂,却被贫民的市井生活所吸引,据说,不少贫民把贫民窟的房子出租给外国人,显然是笔不错的交易。

这也显示,贫民窟不再是印象中充斥着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如今的巴西故事和昔日大相径庭:经济发展日趋稳健,贫富差距正日渐缩小,虽然,它的贫富差距仍旧不是个小数字。

要消除贫困及不平等状况,宏观经济的稳定、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2004年是标志着巴西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的一年,当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7%,是1994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和2006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9%和3.7%。受益于铁矿石、大豆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今年巴西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巴西经济同比增长4.9%,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表示,巴西央行降低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在下半年显现,第三和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会更快。曼特加10月份表示,预计今年巴西经济的增幅将在4.7%-4.8%之间,2008年则将达到5%。

减贫成果的数字比经济增长的数字更鼓舞人心。巴西成功将生活在2美元/天线下的贫困人口比例从1992年的36%降低到去年的19%,基尼系数亦由2001年的0.59回落至去年的0.56。巴西经济学者内里说:“这10年将是减少不均的时代。”巴西的减贫成果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各国应在2015年之前将每天只有不足1美元收入的人口数量减少一半。而巴西已提前完成任务,目前,巴西极端贫困人口比重已从8.8%下降至4.2%,占社会总人口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年均增长9.2%,而10%的富人的收入年均减少0.4%。

难怪巴西总统卢拉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表示,巴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非常”增长时期。他认为,未来几年的挑战将是如何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保证收入分配合理等,提高最低工资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办法。

易拉罐就业

在巴西街头,你会看到不少人提着装满易拉罐的袋子从一个垃圾箱转到另一个,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据说,正是有了数以万计的易拉罐回收队伍,使得巴西的易拉罐回收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鼓励人们参与这样的工作,一可以让更多人就业或者再就业,另一方面则节约了能源、净化了环境。

“易拉罐就业”是巴西促进就业的一个生动实例。巴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则是就业压力非常大。2003年卢拉政府上台以来,巴西以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为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次就业计划”是专为16-24岁、第一次就业的低学历青年人准备的。青年失业是巴西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在失业人员中,该年龄段的比例占到约45%。该项目主要通过部分减免税收或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招聘无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解雇年轻人,如有违反,每解雇一人将被处以345雷亚尔的罚款;如果符合要求的年轻人想自己创业,政府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及经营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据估计,该计划从2003年7月起实施以来,已有超过50万青年人从中受益。明年,政府还计划投入5亿雷亚尔经费,为150万青年人提供职业培训。

政府为推进全民就业可以说做到了事无巨细。举个例子,民众一旦有想法要从事某项职业,就可以去查询政府编纂的就业手册,可以说,任何一项职业都有详尽的指导,公共服务工作绝对做到了家。政府还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广开就业门路。在全国实行的创造就业及收入计划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以促进其发展,以便吸纳更多人就业。

“组合拳”出击,就业形势一天比一天明朗。去年,巴西就业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登记新增就业122.8万人,比前年增长4.72%。今年以来,情况更是乐观,前7个月就新增就业人员122万,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失业率也降到了9.5%,同比下降1%。1-7月巴西就业人口月平均工资达到1118雷亚尔(1美元=2雷亚尔),同比增长4%。事实上,巴西政府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为缩小收入差距作出了有效的努力。巴西有关部门9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家庭抽样调查》显示,去年巴西劳动者月平均收入为883雷亚尔,比前年增加7.2%,为10年来最高水平。调查显示,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阶层。

  零饥饿计划

每天中午,巴西的穷人只要花1雷亚尔就可以在“大众食堂”饱餐一顿,食堂里菜品丰富,价廉物美,这是政府为改善穷人生活推行的“零饥饿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逢圣诞,食堂还免费向穷人开放,让他们可以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除了美味火鸡外,还有由慈善机构赠送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带回家。

巴西学者界对“零饥饿计划”的评价很高,巴西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说,这一活动有利于缓和贫富之间的矛盾。

实施“零饥饿计划”是卢拉领导的劳工党政府执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可见巴西当局把安顿好穷人的生活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当时,卢拉允诺在任内解决贫困阶层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巴西政府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国家责任,而不是社会职责或者慈善事业,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为了行使该项职能,巴西成立了专门机构,命名为社会发展与反饥饿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有3项:一是实施家庭救助金计划,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二是社会救助,给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反饥饿,向所有贫困人口提供食品,在农村鼓励小农进行种植。有了这个部门,就从机制上根本保障了对穷人的各种关怀能够传导到实处。据悉,今年社会发展与反饥饿部的预算就达到120亿美元。

温饱之外,卢拉政府也不忘贫困百姓的住,很早就开始实行经济适用房计划,4年内政府投入了215亿雷亚尔,用于兴建120万套经济适用房,这些房屋主要就是为收入在5种最低工资以下的贫困家庭准备的。

巴西还将税收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杠杆,一方面是直接调节个人所得税,通过对高收入征较高的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企业进行社会捐赠,捐赠和减免税直接挂钩。

家庭补助金

生在贫民区,但7岁的女孩莎丽不会辍学,家里再过得紧巴巴,也会一直送她上学。在巴西,学龄儿童的受教育及健康都有保障,这是因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实施。

“家庭补助金”计划是有着巴西特色的著名扶贫措施。该计划把贫困家庭分为两种,一是赤贫,指人均月收入低于50雷亚尔的家庭,二是贫困家庭,指人均月收入在50-100雷亚尔的家庭,政府按人数不同向他们发放每月15-95雷亚尔的现金补助。要领到补助金,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保证让家里的孩子上学(6-15岁的学生到校率须在85%以上),并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目前全国已有1100万个贫困家庭享受这种政府补贴,惠及全巴西1.83亿人口的将近四分之一。

巴西政府的很多津贴政策是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到了卢拉执政的2003年向全国推而广之。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近3年来贫困人口下降的绝对数量超过前十年的总和,近4年来有700万人脱离了赤贫,对巴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和教育挂钩的现金补助政策已经被其他国家拷贝。

卢拉在8月30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还决定将2008年用于社会福利的预算由部门上报的118亿雷亚尔增加到165亿雷亚尔,据报道,新增的47亿雷亚尔就将主要用于“家庭补助金”计划。据悉,为保证巴西27个州5500个城镇的贫困家庭都能领到政府补贴和救济金,政府还在27个州都设立了司法服务所,免费为贫困人群提供服务,设想非常周到。

当然,也有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风险”,在国家财政收入较宽裕的情况下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贫民把政府救助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紧急救助,那么一旦巴西经济疲软,政府的现金援助日渐枯竭,那些目前已经摆脱贫困的穷人很可能再度陷入贫穷。

扶贫教育

减贫卓有成效的背后,教育也功不可没。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恩利克认为,巴西要改变和根除贫富悬殊现象,必须首先从加强教育着手。很多人上学不久就失学,随后就过早就业,这是巴西低收入人多的根本原因。

巴西政府很清楚地认识到,让更多孩子回到教室里也是减贫的有效手段,因此,要缩小贫富差距,就一定要从平等获得受教育机会这一根本抓起。卢拉就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是加强教育,在法定增加最低工资标准和继续深化家庭补助的基础上,政府将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培训,将扶贫的重点从救助转向帮助穷人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

2003年起,巴西实施了成人扫盲计划、全国工人职业培训计划等,具体措施包括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巴西的公立学校全部是免费的,但贫富差距还是使贫困生的辍学率较高,而进入大学深造的比例较低,为此,一方面,政府向穷困家庭提供助学金,至今已照顾到了480多万个家庭的820多万学生;另一方面,巴西政府指定巴西利亚大学等5所公立大学为贫困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贫困生指的是来自月收入300雷亚尔以下贫困家庭,1-8年级全在公立学校就读,在当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后代。

巴西教育专家维拉吉说,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计划不仅在教育系统,而且在反贫困和反社会边际化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后,将会看到它给巴西社会带来的变化。“我们必须促进教育,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不平等的消除,”巴西著名私立商业学院IBMEC的教育学家Naércio Menezes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有批评家警告说,如果不这样做,全球化就会使平等获得机会的状况日益恶化。“当一个国家经济更快增长,日益全球化,对有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会随着增长,除非该国的教育系统能够发展以满足需求,否则,你会发现,经济发展的好处只会让很小的一群人享受到,不平等就会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辛格的话不单是对巴西说的,也是对全世界说的。

(记者 陆绮雯)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