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拜读围观近作 “二十国男斗洋帅,四十国女斗小三”,对那位国男的真诚,执着和智慧感动不已,果然是弹琴高手,最后弹得琴瑟和谐。国男中IQ和EQ都能到如此段位的,自然是所向披靡。只可惜我的才财貌三全的女友圈子中,能有幸遇到如此高段位国男的,几乎没有。大家都经过寻寻觅觅,和国帅们交往的阶段,只是最后嫁的,都是洋男,白肤黄肤的都有,但都不是“made in China”的国帅。还有一位品貌端正,从我们美国本科毕业起就在investment banking 做了十多年,牛校MBA毕业,已做到大投行executive director的好友MM,因为海归了,至今单身的。哪位认识如围观文中高素质国男还在婚恋市场上的,吱一声啊。
这些年来大家平日里闲聊,说起来当初为何没嫁了国帅,非不为也,不能也。我们这帮都是70后的,出国时二十岁上下。在国内时拔尖惯了,一向被教育独立自强,自视甚高,所以在恋爱观上还处于“我要很多很多的爱”的初级阶段,哪有如今80后,90后直奔“我要很多很多的钱”的成熟。无奈身边的那些国男,过关斩将来美国就读名校,个个很会读书,胸怀大志,“爱”的能力却往往低下。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国GG们,那年头中国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男人追求的是出人头地,没出息的才儿女情长呢,对吧。那些二十来岁刚被老师家长洗完脑的或是资质普通的国男们哪能象围观大侠这样悟出“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老婆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东西。职场上,你只是打一份工,挣一份钱,扮一份角色。”这样的生活哲理呢。找这样的国男“要很多很多的爱”,自然是缘木求鱼。那年头女友们对交往的精英国产男友们常常抱怨“傲慢自负,盲目自大”,“自我中心,不愿付出”,“势利”,“Nerdy,缺乏生活常识”,“不懂尊重体贴”,“婆婆/准婆婆自以为儿子优秀,总想贬低我”。而这些所谓的“精英”们大都只不过是在名校呆着,还是读博读成了八年抗战,被论文操了的主儿。哪有围观的“理科男”那套出导师酒后真言的智慧,“我一年内就能把博士搞定”的魄力,和“让你一人在东部,我已经失职,不能继续错下去了。等我读完,再陪你读”的殷殷情意呢。
且听我们这些没有幸运遇上“理科男” 的“工科女”们讲讲“那过去的故事”。 有位女友在交过数个国产男友后嫁了个第三代移民的ABC,说丈夫最大的优点是“真诚,绝不会象以前那些国内来的人一样耍我”。另一位早期加入Google的女友说,见了太多国男,听说她是斯坦福毕业的,话就多一些,听说是在Google的,就热情起来,再听说是哪年进去的,立刻就很殷勤了。她的少年班出身的精英国产前夫在他们当学生时把老妈接来同住,这位婆婆在小夫妻为她闹离婚时竟然把他们家里值点钱的录像机之类全拿去儿子办公室藏起来。这位女友如今身家不菲,有个在乎她(不是她的钱或挣钱能力)的非国男丈夫 ,想起当年的那些闹剧,该怎样的啼笑皆非呢。
我自己也有些同样雷人的经历。我在Wellesley读书时曾交往过一个以前在国内时认识的物理男,按围观的“二十岁男人被伤害,四十岁男人伤害人”的大作,似乎应该是青春年少的我嫌贫爱富。可是我无意中发现这位物理男的妈教导他道:“你是名校博士,她还在念本科,将来你要买房买车,她出道会比你晚得多。你出国前我同意你跟她好,是因为她是直系侨属,你可以用她做跳板 (注:那年头出国需要海外关系)。。。她跟你说她成绩好(注:我可从没这么跟他说过,这有什么可说的,7~),你看过她的成绩单吗?。。。”当时二十刚出头的我,傻乎乎还是青涩水嫩的质地,当场给雷得那叫一个外焦里嫩,外带头顶冒青烟。若干年后,我才慢慢学习到买猪看圈等理论,想起当年事,一笑。我的老公也是非国男,和我在一起,至今已近二十年。二十岁的男人,不管洋男国男,除了极少数富家子弟,都是穷的,洋男们大多还有国男们没有的学生贷款。老公买订婚戒指向我求婚时,才刚大学毕业,还在考股票经纪人的各种执照阶段(后来还因为要和我在一起,把这些执照都放弃了),他把自己的全部存款提了出来,又向最好的哥们借了两千块,才凑齐了买钻戒的钱。我说过了,那时我的恋爱观还处于初级阶段,哪里明白钻石的尺寸和四个C之类的重要性,感动的只是他的郑重与认真。当然,他的真心付出,也让他实现了自己“最晚25岁结婚,30岁前退休”的人生目标,跟着勇挑养家重担的我过上了他“养娃为主,炒股为辅”的理想生活。我的女友们的嫁国男与非国男的选择,也都无关贫富,她们大都比洋男老公们挣得还多。最关乎的,还是一句中国老话:“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搞明白了这点,我前面那想为海龟的好友征国男的请求还是算了,因为就算找到了,再过几年搞不好就成“四十岁国女斗小三”的故事了。
当然,在洋男斗国帅谁胜上,除了最重要的真心付出,文化差异啦生活习惯啦什么的还是有作用的。这个就要看个人喜好。象我,不喜欢同圈子内大多数精英国男在生活上动手能力差,“君子远庖厨”等翩翩风度,喜欢老公那种上房顶能铺瓦,进厨房能操锅,千斤顶一顶爬到车下能装配汽车的劳动人民本色。至于文化差异,偶算是个文化人儿,8,9岁时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受足中国文化熏陶,人说 “缺啥想啥”,不缺啥就不想啥,我倒不介意嫁个粗人。换个精英国男和我酸文假醋掉书袋子,我还怕要笑他班门弄斧不知藏拙呢,当然围观的“理科男”那种电话里“说学逗唱”都好的除外。最后讲一个有关“文化”的笑话:前几天小女儿和我们在家看餐厅里挂着的我们当年回中国照的中式结婚照,照片里我们穿着大红喜服,新郎正揭开新娘的盖头。小女儿好奇道:“Daddy,what were you doing with Mommy?” 我这有文化的正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家没文化的在那儿茫然回忆了一会儿,答道:“Huh…That guy (the photographer) just told me to uncover… It’s like ‘Peek-a-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