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魏武王墓并非“曹操墓”

被狂炒的河南安阳“曹操墓”,至今在考古界里仍“无定论”。但若抛开地域利益之争,其实这个墓是否曹操墓很好下结论。这就是,此魏武王不是曹操。

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只需按常识推理。这就是,如果我们是曹丕,我们埋曹老爹时会给他什么称号。

曹操生前,就是否篡汉时曾经说过,他要做周文王。而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生前并没当王。他的文王称号是他儿子姬发夺取天下称王后给追认的。

曹操生前先被汉献帝“封”为“魏公”,而后又被“封”为“魏王”。曹操崩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元月,死后获得了“武王”的谥号,曹丕当年十一月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墓,按常理应是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的十个月间封埋的。这时曹丕还没有称帝。所以墓中肯定不会有“太祖武皇帝”这一称谓。那样的话,就是在时机成熟之前提前发动政变或提前泄漏机密,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有人会说,在这个时候,曹操墓里的碑文就应该是魏武王呀!

但是,破绽就是“魏武王”三字。为什么呢?因为对曹操的官称来说, 魏王就是魏王,武王就是武王,而武王的地位,要比魏王高。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术语解释当时的情况,就是老曹开始是山西的劳动模范(魏王),后来在国家军事领域有特殊贡献,又在军队里长期任职,于是死后被追认为国家战斗英雄(武王)。这个军队里的战斗英雄是国家一级的,而劳动模范是省级的。所以老曹同志死后,若家人在骨灰盒上只能贴一称谓,肯定是后来评上的国家战斗英雄,而不会是山西劳模。

所以,从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的十个月间,世人对曹操严格的称呼是“武王”。任何史书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

那么,曹操墓里的碑文应怎样称呼老曹同志呢?

其时曹操生前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老曹同志在铜雀台上对各级领导干部发表的那篇重要讲话。

曹操说:“想当初,我刚举孝廉,年纪很轻,又非知名人士,恐怕被世人看作平庸无能,故决心办好地方政教来树立名誉,不想没多久,便招来祸端,只得称病回乡,春夏读书,秋冬狩猎,只想等到太平之日,再干一番事业

“不想朝廷任命我为典军校尉。当时我只想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能在墓碑上写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

好了。答案出来了。抛开魏和武是否在一起称王不说,河南安阳的这座魏武王墓,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汉”字。虽然曹操死时地位远高于“征西将军曹侯”,而是“丞相武王”,但“汉”字是不可少的。

你可能要问:曹丕马上要篡汉了,谁还拿“汉”这个字当回事?

曹丕虽然没把“汉”字当回事,曹操可是把“汉”当回事。再者,在小曹篡汉之前,他还真得把“汉”当回事。因为无论魏王还是武王,都是经过汉献帝授权有效的,都是汉政府的爵位。

让我们继续体会曹操同志的那篇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吧。曹操说:“我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取袁绍、击刘表,直至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如国家没有我这个人,真正不知会有多少人要称王称帝呢!

“总有人说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推测,使我常常感到不安。我常读史书,见齐桓、晋文、乐毅、蒙恬等人,虽然都兵势强大,可都坚持君臣大义,我总被感动得流泪。我所以说出这些肺腑之言,是恐怕别人不相信我啊。

“想让我放弃所统领的军队,回到武平侯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确实怕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又要替子孙打算,也要考虑固定安危。天下还不太平,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我愿退让。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的封地交还国家,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租税,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诽谤,同时也稍稍减轻我的责任。”

老曹话都说到这地步了,为了表面上保全自己汉朝臣子的身份,我退房子退地也干。这要是现在你让那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们让出三分之二的圈地,比杀了他们都难。可见曹操同志表面上永不叛汉是动真格了。

话说到此,小曹为了让老曹同志入土为安,能不尊重老曹同志的意见吗?

所以曹操墓里的碑文一定是:“汉故丞相武王曹侯之墓”。

这也是历史惯例。



前后左右版权所有。

夹心 发表评论于
小曹哭着对老曹说:老爹啊,偶知道你一生忠于汉王室,比司马懿还司马,所以偶孝顺于你,特意安排老妈正牌皇后陪您.只是老妈去世时年已70岁.不过无妨,偶已经写了一篇记叙文加以说明,昭告天下了.不知是哪个天杀的,居心险恶,竟然用两个替身,一个40岁,一个20岁,污蔑您包二奶,其实用得着吗?大乔小乔您都看不上的.现在也不知老妈踪影,真真地让小曹偶对不起老爹!可恨当年偶在世时怎没想到去炸花园口,淹死那玷污你名节的河南考古大队和盗墓老贼他祖宗,叫他们乱点鸳鸯谱,使偶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般地百口莫辩.更可恨的是,如今的中国,全国上下,竟然无一个专家跳出来,帮偶找寻老妈的下落.偶的记叙文白底黑字地假装看不见.可能都被社科院的院士帽子吓死了.

如今他们都在称谓魏武王上下功夫,争相发表见解和秀古文根底,让小曹偶十分气闷.老爹英雄儿好汉,小曹怎敢称呼老爹魏武王,献帝小儿都不敢称呼的,小儿打心眼里是孝顺,老妈去世时陪葬都是魏武帝什么说法的,可是河南人就敢睁眼说瞎话,连带北京人戴个国家级高帽评奖获奖,行动支持之,实在是气煞偶也.老妈啊,你白当皇后啦,是谁把你盗走啦,演绎千年秦俑情呢?骨哇哇哇,老爹阴间睡觉都不安稳,小曹偶不孝啊,罪该万死!
前后左右 发表评论于
“魏武王”的称谓绝对有问题。国内学者也发现这点。

建议曹操墓考古学家学点社会语言学
丁启阵


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东汉大墓考古队队长潘伟斌的博客《关于曹操墓相关问题的九点回应》,第二点回应是“关于魏武王谥号的问题”。拜读之后,我觉得,潘先生(当然不只是潘先生)忽略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语言使用的社会性问题。
具体地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其一是,语言表意的准确性问题。曹操生前先后受封“魏公”、“魏王”,死谥“武王”,这是陈寿《三国志》曹操传中明确记载着的,尽人皆知。但是,能否因此就称其为“魏武王”呢?封建时代,重要人物的社会标记(身份、地位、爵号、谥号等)都是依据礼制、经过仔细推敲决定的,丝毫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随意加以改动、增减或组合。曹操所得谥号是“武王”,不是“武”。这是汉献帝在明确表态:曹操地位等同于帝王。这一点,跟《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的传主生前即已多次被汉献帝下诏特许享受天子待遇,是一致的。因此,如果在“武王”前边加封国“魏”,以低一级封号修饰高一级的谥号,不伦不类。潘伟斌引“齐桓公”为例,称“齐桓公”不能叫“周桓公”,有无视曹操特殊身份和地位之嫌。
其二是,语言使用的时间性问题,或者说使用者角度、立场、情感的问题。除了“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刀)”等石牌之外,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魏武王”字样的文献似乎是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距离曹操去世大约有100年以上的时间。其他如南朝人沈约编撰的《宋书》,唐房玄龄主持修撰的《晋书》、杜佑《通典》、宋司马光主持修撰的《资治通鉴》、宋元间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有可能是常璩或别的前人著作的因袭。这些“魏武王”称谓的书证,能否证明曹操死后、曹丕即帝位之间这一段时间,曹操也可以被称为“魏武王”呢?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词语单位的运用有时间性,还有有使用者角度、立场、情感、风格等区别的。例如“父亲”这个词,一般口语是“爹”、“爸爸”、“老爷子”等,书面语是“父亲”等;儿子面称可以是“爸”、“爸爸”、“老爸”、“爹”、“爹爹”等,背称可以是“我父亲”、“我爸”、“我爸爸”等;文雅一点,儿子背称是“家父”、“家严”等,他人称呼是“令尊”“令严”等;死后,儿子称呼可以是“亡父”等。作为曹操的儿子,朝廷军政大权在握的曹丕,在安葬其父亲的时候,他有什么必要在“武王”的谥号前加一个限定词呢?难道他会认为,不加这个“魏”字,后人就不知道这是自己能横槊赋诗的父亲的坟墓?须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明白说过,文章(包括诗歌)不必借助权势,便可以使人流芳后世乃至千古不朽。尽管后世文献中曹操也有“魏武王”的称谓,但是,众所周知,更多的史书使用的是“魏武帝”的称谓,遵循的是封建时代称谓从高不从低的惯例。“魏武王”的称谓,有可能是史家对曹氏“篡汉”不满的春秋笔法。
其三是,语言使用者的避忌需要问题。从曹丕《终制》看,他对出现人死之后尸骸受到侵扰、不得安宁的情况,是非常厌恶的。因此,他强调一定要严加防范,不能随便让人盗掘、发现。作为丧葬总负责人的曹丕,理应是不愿意用几块石牌标明乃其尸骸所在的。一男二女三副遗骸中的男性尸骨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刀)”等石牌同在一个墓穴的安阳东汉大墓被认考古学者认定是曹操墓,男性尸骸就是曹操,跟曹丕《终制》所表现出的思想有明显冲突。


最后附带说一下学识和文风问题。
潘伟斌先生在此点回应的最后,用了“无知”、“浮躁”之类词语斥责不同意见持有者。敲锣听声,潘先生本人应该是一位淹博、严谨的学者了。但是,看他的博客文章,再粗心的人也可以看到下边三点:
一、“秃鹙鸟”的“鹙”字和“常璩”的“璩”字,他竟然都用“■”代替了事;
二、他所说的“早在曹操去世不久的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上即有记载……”,说明他认为:沈约等编撰的《宋书》是最早出现“魏武王”这一称谓的文献。可是,下边列举的几种文献中,竟然又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显然,潘伟斌先生有三个足以令人咋舌的知识:一是他认为沈约编书跟曹操去世时间相去不远——丁按:沈约编撰《宋书》距离曹操死亡,大约有250多年的时间;二是沈约及其所处的南朝是早于常璩所处的东晋的;三是东晋是排在宋朝之后的朝代。
三、“……宋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称曹操墓为魏武王的记载”是潘先生文中的原句(截止2010年9月3日21时止,是这样的),称“曹操墓”而不是曹操为“魏武王”,我是第一次听说。
不用再举例了吧,短短700余字里,就有这么多的问题。潘先生学识的淹博和治学的严谨,可想而知。以他这样的“淹博”和“严谨”,其考古的结论究竟是否可信,我相信,任何人都不难做出自己的判断!
2010-9-3



附录:潘伟斌博客原文(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f41270100l4ss.html?tj=1)
二、关于魏武王谥号的问题
关于封号和谥号的问题,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古代人通常是封号和谥号一起用的,如只有谥号而没有封号,就不知道其归属了,因此必须连起来用才是完整的。
曹操是在其死后,东汉皇室才给他谥号为武王的,他的封国为魏,为什么就不能称魏武王呢?如果像那些因此而否定曹操墓的说法,那么齐桓公的国号是周王室给他的封号,桓公小白就是周王朝的臣民,齐桓公就应该叫周桓公了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郑桓公”、“鲁桓公”、“秦桓公”、“宋桓公”、“卫桓公”等这么多桓公了呢?总是要有个区别的。
称曹操为“魏武王”这个词不是我们今人的首创,早在曹操去世不久的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上即有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因此,为什么曹操墓中就不能出有魏武王石牌呢?这个称谓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曹操墓葬的真实性。因为曹操死于建安二十年正月,然后东汉政权赠他谥号为武王,二月就入葬了。八个月后,曹丕称帝追尊其父亲为武皇帝,此后就称其为武皇帝了。也只有这个短暂时期才能称魏武王。
曹丕追尊他为武皇帝后,后人就称其为魏武帝了。那么,为什么后世人可以称他为魏武帝,而在魏武帝之前就不能称他为魏武王了呢?
关于有的学者称文献中从来没有称他为魏武王的,这只能说明他无知,掌握资料不全,或根本就不愿深入研究。其实在唐初宰相房玄龄所著的《晋书》、唐杜佑《通典》、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东晋常■的《华阳国志》、宋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称曹操墓为魏武王的记载,凡此种种,不下数十篇。如此浮躁,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从此也看出这些人的水平了,对其他问题的质疑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弓尒 发表评论于
知识贫乏的可怜 评论魏武之墓~!
无忌哥哥 发表评论于
那个节目我看了。“魏武王”一说来源于一件残留的戟,并非完整的碑文,戟上发现的铭文好像是什么“魏武王常用之格虎大戟”,实际到现在也不敢肯定说这是曹操墓。
bunytu 发表评论于
武是谥号。活的时候是魏王,死后谥号武,称魏武王。
前后左右 发表评论于
回复meibanfaaya的评论:
你说的对。但“候”是不是也有尊称之意?
meibanfaaya 发表评论于
“汉故丞相武王曹侯之墓”
王,公,侯,伯,子,男都是爵位。为啥是“武王”外加“曹侯”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