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身后的印度,已经不可阻挡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在追求自由平等,实现社会公正,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官员腐败,贫富差别扩大等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这些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期进行了一项有关“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的调查,十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第二的是印度德里:2010年人口2220万,仅次于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
问当地人德里人口有多少,回答总是不一样,有说1200万的,有说1500万的。一般人对德里到底有多少人看来并不关心。其实,对于一个没有户籍管制的大城市来说,准确统计人口确实很难做到。
无论如何,德里人多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德里的树也多,郁郁葱葱,见不到什么高楼大厦,倒像一座巨大的园林。交通状况比北京要好,上下班高峰时也有堵车现象,但平时城市的交通较为通畅。我们在德里乘车转了不少地方,一路上基本没遇到堵车现象。
德里大街上的三轮摩托据说有十几万辆。我们的司机英文不是很灵光,管这种autorickshaw叫作autotutu,挺形象的。这种穷人的出租车不仅方便群众出行,而且给开车的人提供了养家糊口的饭碗。为了以新的面貌迎接英联邦运动会,德里政府今年春天宣布逐步取消这种出租车,却遭到反对,于是,取消成命,在政府的脸面和穷人的饭碗之间,选择了后者。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比卡内尔寻找一座耆那教寺庙的时候,坐过这种车,钻小胡同尤其方便,其他类型的出租车绝对无法承担这种任务。
德里普通的商业区显得比较拥挤,街上小店鳞次栉比,招牌五颜六色,但很少有霓虹灯招牌。听说德里人对霓虹灯比较反感,光怪陆离,夜里晃得人睡不着觉。另外,不少人习惯在街上小便,城市太亮会使方便变成不方便。因此,在美化市容和生活随意之间,德里人还是选择了后者。
月光广场(Chandni Chowk)是德里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商业街,相当于北京的前门大街。所不同的是,前门步行街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新时代的仿古街,像潘家园卖的古董,透着假。而月光广场呢,驴车,马车,骆驼车,三轮车,铃木丰田,在老旧的街巷中穿行,全都原汁原味。我们在红堡对面的月光广场把角的一座印度教寺庙门口登上三轮车,走街串巷,有种触摸历史的感觉。
德里的警察有拿冲锋枪的,有带警棍的。站在英联邦运动会招贴画前的两个警察正在站岗。奥运会期间,北京街头奥运招贴画到处都是,英联邦运动会期间的德里,即使这种招贴画也很难见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个新闻,从街面很难看出此时这个国际大赛正在德里举行。
类似北京大栅栏的窄巷里,店铺林立,丝绸店,首饰店,水果店,小吃店,什么店都有,既有现代人逛街消遣的风情,也有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还有些小贩随地摆摊,按我们对标准,严重影响市容。然而,德里好像没有城管,小贩不必东躲西藏。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新德里政府准备在英联邦运动会开幕前驱逐街头小贩,而“代表印度全国500多个小贩组织”的联合会则指责新德里当局这样做并没为街头小贩寻找替代生计,这不是砸穷人饭碗吗?因此,将政府告上法庭。印度最高法院近日做出裁决,禁止政府“剥夺街头小贩诚实经营的权利”。
判决书说,不能因为路边摊贩贫穷、无组织,就让他们应享有的这些基本权利处于混乱状态,也不能用不断变化的行政规划来决定他们的基本权利。“街头摊贩的谋生权利需要保障,小贩们城市经营的自由和尊严也不可剥夺。”如此看来,印度的小贩还是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