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人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一生,就是以有涯之生,与无涯之世界的比赛。有的人心无芥蒂,随遇而安;也有的人励精图强,心无止境。

人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并非如飞禽在天,游鱼在渊那么随心所欲。自认为成功的人往往主张主观努力是人生的最大限制因素,而自认为失败的人则往往觉得客观境遇是成败关键。这正应了西方人常说的归因原理:事情办好了是我的本事,事情办坏了是别人的过错。努力和境遇,固然都发挥重要影响,但人生的最大限制,其实是先天的智能。智能未必代表成就,但智能限制成就。

西方心理测验用智商将人的学习能力数量化,以90-110为正常即人群平均,高于110为高智常人,高于140为天才,低于90为临界智能,低于70为弱智。弱智者应受保护,不宜进入社会竞争圈。临界智能也应受某种保护,但因各国制度不一,这些人往往在社会竞争中最受伤害。智商测验设计始于对学业潜力的评估,并非整体智能的测量。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对整体智能测量的理想工具。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实际上指的是学习态度,进入了主观努力的范畴。但是先天智能实际上对后天努力有很大的主导作用,两者不易完全分开。老师和家长们都倾向于鼓励学生在相对弱的学科上多努力,可是学生却喜欢在自己强的学科上下功夫,这正是因为先天智能的主导作用。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又是说的学习态度。为什么先圣们都爱以学习态度来取定人生价值呢?这就是归因原理在起作用,因为先圣们都是自认为成功的人。

以下我参合东西方观点,提出人才的八级分类,供同好参考评议。

一级:生而知之。智商高不可测。盖神力所为,人所不可及。孔子所说的“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就是指这等境界。孔子以此赞美老子,可能是过誉了。但老子此人我们知道得实在太少,是个智者无疑,但天智究竟多高,却无法猜测。此等人才为凤毛麟角,世所难遇。

二级:学而知之中的上等。智商在150以上。此等人才占人口不到万分之四。敏捷善学,能过目成诵,一点而臻化境,凡人界内可谓天纵之才。此等人才长于速学快通,却失于刻苦恒心。因才具过人,鹤立鸡群,易因才招妒,为才所累,杜甫所谓“古来才大难为用”,就是指这等境界。这些人中多数可以造就一些传奇佳话,但入世成就有限,易流于通晓百事而一无建树。但也有一些人以大才下就,经世致用,取得类似三极人才的成就。

三级:学而知之中的中等。智商140-150左右。占人口约千分之三。好学亦善学,但需循序渐进,往复推敲,方能融会贯通。西方心理学界认为智商140以上者为天才,故此等人才居天才之末。既能才思泉涌,又不会因才思泛滥而失去耐心。治学可以为成名学者,经商可以成大贾巨富,从政可成帝王之师,但逢刚愎狭隘的君主也可成帝王之囚。此等人才能洞察世事,往往重声名,轻得失,不愿为功利而不择手段。孔子本人也属此等,所以自认“学而时习之”,而并不以天纵之才自许。孔子的大多数哲言也是对此等人讲的,所以常人要学圣贤行止,并不容易。史上名相大儒,多出于此类。

四级:学而知之中的末等。智商在130-140之间。占人口约百分之二。好学而不善学,治学只能及中游。若力学不缀,往往成皓首穷经的腐儒。可以有些好文章,却不太会有传世之作。此等人中有自知之明者,往往转而求入世功业。时运相济者,能引二级三级人才为其辅弼,成就帝王之业。此等人天智略逊,一生成就高下,端看后天努力,故最崇尚奋发图强。但努力之外,尚需胆大心狠,方有大成。此等人才入世功业最高,超过才智在其上者。历代成大气候的君王霸主,大企业创始人,多出此类。

五级:困而学之中的上等。智商在120-130之间。占人口约百分之七。无事不好学,但能急需先学,学而能用,却缺乏创新能力。能保身守成,但不能开拓。此等人才的最大长处,在于自知之明。他们自知学力不属超强,拼才智,拼努力,都无法胜出,故往往多用机巧,甚至误入谋诈之道。此等人才工作努力,却多不善言辞,若发言则易陷于肤浅花哨。所幸他们自知其弱,往往推崇多干少说。不喜欢公开竞争,特别不喜欢本级以上的人才自由发挥。其中善者可以平庸守成,恶者或可挟权谋私,引发祸乱。

六级:困而学之中的中等。智商在110-120之间,刚刚高过人群平均,为末等人才。占人口约百分之十五。读书并非易事,但努力之下,可以过考试关。学无兴趣,只为求职。逢事尚能临渴掘井,见识止于亡羊补牢。能得个稳定饭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等人才生活最安全,盖自知争则易败,故多避免争斗,知足而可以长乐。这正合了老子的“夫惟不争”,不求胜而求不败的理论。此等人才天智虽不足进取,却还是高于人群平均,故自保能力不弱,受欺负排挤却也不易。史上长命者多,成名者少。

七级:困而学之中的末等。智商在100-110之间。占人口约百分之二十五。能逢危难而开卷,但学其十而只能得其三四,每每力不从心。在芸芸大众中还算明智,但缺乏竞争优势。学业,事业均以保底为念,无争胜之心,若受排挤则反抗不易。此等人多珍视友善环境,感恩重义,人情悠长。其良者勤勉而有善终,莠者或有鸡鸣狗盗之瑕。

八级:困而不学。智商在90-100之间。占人口约百分之二十五。此等人并非全不愿学,实乃学亦无所得,徒费精力,久困成习,遂不以学习进取为念。多能怡然自得,处变不惊。惟此等人需自知其短,不宜轻起争胜之心,免生无谓烦恼。易轻信人言,需防受人蛊惑,染上恶习。但此等人往往广受眷顾,有冲突时对方也不太会过分较真,所以功业不长而福泽不短。

如上以天智为主导,结合努力成分,将人生潜力分为八级。人人都希望有较高的天智,但从历史上看,天智其实并非越高越好。比如三级或以上的智能虽然适宜于取得大的学问成就,但可能受制甚或受害于四级人才;四级智能虽适宜于开拓建树,但非学得胆大心狠不能成事;五六级智能同侪众多,竞争激烈,但绝对得失小,风险远比智能在其上者低;七八级智能虽争强不易,却少怨望,多同情,人生依然可以丰富温暖。

人生之境界,原无高下之分,但就那些对学业成就看重的人而言,先将自己的条件和资源作一个估量,对人生目标和策略的设定,绝对是有益的。天智估量不确,滥用或浪费智能,无端模仿其他智能级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个人人生,家庭,甚至国家的巨大损失。严复与伊藤博文同样留学于英国而仕途截然不同,对中日两国的国运产生深远影响,史家多认为这是境遇使然。但是我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严复的天智比伊藤博文高,对世事更能洞彻,而在坚忍刻求上不如伊藤博文。也许伊藤被刺杀的结局,严复早已料到。也许严复并非无力推动改良,只是知其白,守其黑,不愿意拿自己的命运换国家的命运。也许伊藤博文也没真想以血酬国,只是他有限的天智没有让他预见到国家和他自己的命运不可能兼得。也许,由于某一个中国人过高的天智,竟让中国多受了半个世纪的苦难。

天智不可求,但是可用。不同天智的人,应当有不同的人生取向。中国的先圣们都强调学习态度,其中原因之一是主观努力虽受天智主导,还是可以改变,可以有所为的。孔子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程颐认为是“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后人简约为“因材施教”,也就是按天智制定培养计划,只是孔子没有把天智是一种限制这一层意思明说。因此天智与后天的培养教化是不可分割的。这里面有可为处,也有不可为处,再加上无法逆料的境遇,就组成了让我们既心驰神往,又无可奈何的人生。

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53864

多维博客:  http://blog.dwnews.com/shangqiu 

博讯博客:  http://www.boxun.com/hero/shangqiu/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shangqiu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