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2011年5月国会议员选举到刚结束的总统大选,坡人显然已经分化了。PAP的精英人才统治政策,某少数人(例如老李,老吴,包括现在积极辅助小李建立绝对声望的意图)的权威影响力,在务实的选民的面前,似乎形成不了多大的作用了,PAP不管在幕前还是幕后(比如在总统选举中的位置)都面临着策略的调整。
2. 唯一有洋名的Tony以35.19%(领先微弱的0.34%)险胜,应该说是中上阶层把他送进了总统府,这主要出于新加坡国家利益和PAP的支持(但多个工会和宗亲和社会福利团体的支持,并没有达到催票的作用)。从选战的角度而言,他只是在谨慎地背书,在展现自己独特魅力方面还有发挥的空间。
3. 陈清木是唯一一位在2次总统选举演说不装腔作势强迫自己操华语演说的人,比起陈庆炎蹩脚的华语,莫名其妙的断句,我更钦佩陈清木这种不哗众取宠的人。对于向选民传达自己的理念,当然要以自己最拿手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面对一位有强硬后盾的对手,也没有获得多少重量级的个人或机构的公开支持,他勇敢地把焦点放在了获得广大新加坡人支持的基础上,34.85%的票选率,陈医生没输。如果只是2个候选对决的话,获选的可能不是Tony而是陈清木,因为在反对党色彩浓厚的陈如斯和陈钦亮的选民,不投给陈庆炎的可能性会很大。
4. 陈如斯竞选定位鲜明,25.04%的票选率说明他牢牢的守住了基本反对党的票仓,高出80:20理论范围5%,没输。
5. 陈钦亮输在竞选定位模糊和态度上,在回应某网上民意调查和选后记者采访时,一而再而三地把矛头指向各方,票选率4.91%,跟之前某民调的5%相差不远。
我预测中选的得票率不会高得离谱,但35%这样的结果还是出乎意料的。我的预测着重于在目前严峻的经济环境,脆弱的新加坡如何在区域吸引到人才和外资这样的国际观,我没有想到草根阶层对国内民生议题的关注程度足以形成他们希望总统能少些PAP色彩,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团结国人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