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再议一国两区”一文曾引用胡吴会谈时他们讲的话,胡锦涛提出要“深入思考和认真规划两岸关系发展”,吴伯雄则说“期待开拓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后来会见贾庆林时又表示“应当巩固成果,稳步向前推进”。我不知道胡锦涛准备让谁来“思考”谁来“规划”,吴伯雄又期待谁来“开拓”,成果如何“巩固”,推进又如何“稳步”?你们老是喊“存异”“化异”的口号,可就不见你们双方哪一位站出来说“异”是些什么?如何存(存这个字太消极了)?又如何“化”?你们的建议中常用修饰词,如“思考”要“深入”,“规划”要“认真”,“成果”要“巩固”,“推进”要“稳步”。我担心“深入”之后没有下文,“认真”之后没有结果,“巩固”成了“难固”,“稳步”成了“止步”。你们都有从政坛上退出的一天,实在不希望你们赋闲时回望这一段再“空悲切”。 老百姓对未来的美景也存一份憧憬,也寄托一份希望,但他们更重视的是现在,是眼下。即使是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这么重大的问题确实需积以时日才能逐步有所进展,他们也已无奈地表现过无数次的耐心,可花拳绣腿、光说不练,却不能获得他们由衷的赞赏。 历数两岸领导人,从台湾的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到现在的马英九,大陆的毛泽东、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到现在的胡锦涛,都有过各自对两岸关系前景的表述,但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提出如何“化异”,更没有人提出具体方案,他们好像向遗体告别那样,向“异”默哀,然后绕着走半圈看半圈,最后走开,你们说悲哀不悲哀?一个甲子已经过去,一个方子却仍未开出。 江泽民的“江八条”,台湾领导人几乎是“不屑搭理”,原因是什么?没有抓住要害,没有放下身段,没有了解台湾的实情,没有了解台湾的民意。 本人不揣冒昧、不惧“位卑”,妄议国是、指点江山,大胆提出“司马六条”(很对不起诸公,情急之下,以一个多小时写下的博文,肯定不能字斟句酌,既无法保证条条都对都好,也无法保证作为一种政策建议的严谨。)——草率、粗糙,是它可能获得的评价。各位一定要鼓励鼓励,至少放在会议桌上的不是一张白纸,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今天天气——哈哈哈”。“司马六条”提了6条,你们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全部还是不同意哪一条,只要有一条是大家同意或半同意的,就先把它肯定下来,我们还可以征集“王三条”“李四条”“赵五条”“张七条”或者“孙九条”,从这些“条”中再找出无争议或争议小的,如此继续下去,还拍搞不出个“陆、台多少条”?我们这个社会是个生产“批评家”的社会,批评别人,一套又一套,叫他拿个建议,他就是拿不出来,呜呼哀哉! 我想给胡温领导提点建议,你们如何践行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谋划,只是你们在位时间已不是以年计,而是以月计、以日计,当下,如何“只争朝夕”,是你们应该首先考虑的。邓小平前期后期都有污点,这里暂不多议,但“小平同志 你好”毕竟是游行队伍中自发打出的横幅,人民对他在中国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引出来后边的中国经济奇迹——不是亚洲四小龙,而是东方的巨龙,印象极深,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他的至理名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虽也曾被理论家们“诟病”,但人民的反问却马上让“理论家”们闭嘴——抓不到老鼠总不能叫好猫吧?!)在港澳问题上的“一国两制”也是我们这位邓大人对历史的贡献。当然邓小平的权威地位可以让他以“不争论”堵住“说三道四”者的嘴,你们即使下令不争论,也不见得有人听,可我倒觉得,这些大事让各族、各界争论争论却不是什么坏事,报纸、杂志可以开专栏,电台、电视可以安排档期,让大家畅所欲言。 一个好领导往往是在别人抓耳挠腮苦思不出什么办法时,拿出办法,解决难题,并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时也拿不出高招,能从善如流而非嫉贤妒能甚或闭塞言路,也是值得称赞的。你们如果对“司马六条”的作者的勇气(仅仅是勇气)表示嘉许,把他吸收进“协商委员会”,他绝对从命,并宣布不要任何报酬(差旅费恐怕还是要报的吧)。 我还想给马英九、吴伯雄提点建议。“司马六条”的提议人如此为台湾人民呐喊(保不住已有人在查我的家底,看我是不是收过台湾当局什么好处,为什么那么卖力地要为台湾政府扩大国际空间呐喊、献策)你们是否也给我一个什么衔(诸如一国两区筹委会之类的)为堵别人的嘴,本人在此也声明:台湾、大陆,一视同仁,既然未向胡温开价要报酬,给你们咨询当然也应该是免费的(还得附注:差旅费也得让报销)。 我真诚地希望,两岸领导人都能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在统一大业中立大功。 只要你们真的这样做了,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必将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