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重庆磁器口游记
这些年回家乡重庆数十次,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作为重庆人,准确地说是重庆“乡下人”,对重庆的了解,除了吃和方言,其它方面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知之甚少。重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也算是耳闻目睹,感同身受。重庆和中国绝大多数一线二线城市一样,迈向了现代化的建设,如今拔地而起的高楼,其密度据说名列中国前茅;山城和长江嘉陵江两江的交汇,使得重庆人修桥打洞都很在行。一座座长江大桥,山沟里的高架桥,和穿山隧道连接着重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和隧道在数目上和里程上,没有其它的城市可以望其项背。这也让有山有水的重庆有别于国际国内许许多多的现代化大都市,山城的高楼错落有致,山水相连,别有一番山城独有的韵味。这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庆,但文化的重庆,历史的重庆,只有到了重庆的千年古镇磁器口,才能领略其历史的和文化的风貌。磁器口是重庆千年的一个缩影. 是巴蜀文化的代表和一颗明珠。
6月初因公去上海办事,然后回重庆看望父母,探亲访友,特地游览了重庆著名古镇磁器口。6月中旬的重庆,气温不算太高,但湿度大,感觉比较闷热。这天上午,先去了重庆第三军医大拜访两位学者朋友,与他们的团队进行了学术交流,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实验室印象深刻。个人认为三军医大的工作环境,规模和检测设备达到了国际水准。交流结束后,主人特地派人派车陪伴我们去游览磁器口古镇,主人盛情的款待和无微不至的关照,令人感动。
千年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高等院校集中的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它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避难并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磁器口。1998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传统文化历史街区,2001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磁器口的街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牌坊,牌坊两侧刻着严嵩题写的对联"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这幅对联是对昔日古镇繁盛一时景象的生动写照,美誉为"小重庆"。漫步在由一块块石板铺成的狭窄的街道上,闷热的下午,仍然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游人大多是年轻人,尤其年轻女生的各式服装争奇斗艳,为千年古镇增添活力。街道两旁的店面一个接一个,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用的,装饰的,五花八门,可说是应有尽有。古镇有山有水,绿树成荫。建筑至今保有原始特色,古韵犹存。临街铺面依山就势,有曲有折。一串串醒目的红色灯笼, 点缀着古镇,为古镇带来无限生机;结构紧凑的山崖吊脚楼,布局有致,虚虚实实,呈现自然的原生态景观。
古镇的小吃毛血旺、千张皮、糯米糍粑,陈麻花和椒盐花生等美味也是享誉四方。在著名的陈麻花店前,人们有序地排着长龙,购买小麻花。我也品赏了一下,这陈氏冰糖糯米小麻花是又酥又脆,回味甜美,且没有天津大麻花的油腻。“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只有身临其景,在尽显巴渝民风的乡音乡情中,才能够真正领会古镇鲜明的巴渝地方文化特色,享受听觉的清纯雅致和视觉的赏心悦目。宛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听觉视觉味觉盛餐,大快朵颐,刻骨铭心。
沿街的每一家店铺,大门上方都有各式各样的牌匾,牌匾多以红色或黑色为背景,书法则用金色,或红色,或白色。各式各样的名字和题字,极具地方民俗色彩,象“望江楼“,“牛浪汉”,“川妹子”,“张飞牛肉”,“木子李茶楼”,“西街往事“等等,形成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临江的石阶上,有骨瘦如柴似外星人的老者和盲人乞讨者;有狗横卧于街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旁若无人;更有一老鼠穿梭与街道,窜来窜去,一位大妈在后追赶的场景,令人想起迪斯尼的动画片《Ratatouille料理鼠王》中的老鼠们。最后老鼠停留在街沿边,没有出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情景。这一幕幕情景呈现了各自的相安无事,和谐相处,感受到古镇与时俱进的纯朴民风。
短短的两小时,走马观花,根本不足以全面体验磁器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磁器口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之丰厚,不但包含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更包含了红岩革命文化和有历史传承的江湖码头文化。这一切展示了磁器口古镇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多元文化的交融也给古镇带来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勃勃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