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2年4月。)
周末继续我的“休假式治疗”,在网上闲逛,看到当年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伤痕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伤痕》。附近的连接又让我看到了小说《墓场与鲜花》。《伤痕》虽是开一代风气,可惜谋篇造句,都略现清涩。倒是最初发表在“上海文艺”上的《墓场与鲜花》,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都显出“专业性”来。这些发表在1978年中后期的带有现实主义批判倾向和多少有点励志的作品,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讲,一定是out 的了。可是对我来说,当初读到这些小说时,这些小说的表达方式是让我有绝对的新鲜感的。尤其是《鲜花与墓场》,多年之后,对其中的不少字句,我还会下意识地“灵活应用”,可见当初对我的影响。
这类总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带动了别的文学形式的创作。比较受到广泛关注的还有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话剧《于无声处》。回头去看,这种文学现象,是当时的一种反思,也带着历史的转折意义,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