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再给一次机会吗?道歉都可以接受吗?

枫泽润目绘春秋, 林韵拂耳诉欢愁。 舒眉展颜瞻星月, 语尽回眸返部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他/她道歉了呀?”,“为什么就不能再给人家一个机会?”。虐待关系中的受害者被困扰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下,似乎不接受这一次的道歉,不乖乖回到虐待关系中再给一次又一次机会,就是受虐者的万般不是。迫使受害者和其自有的家人、朋友和各种社会关系剥离,是施虐者常用的手段,目的是为了完全掌控受害者的霸主地位。受害者可以信赖的社交圈子和舆论氛围被破坏,孤立无援的受害者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刀俎宰割。要提醒受害者的是: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要和那些不明真相,缺乏常识的人纠缠。要提醒周围众群的是:受害者脱离虐待关系,本身是一个及其艰苦的过程。如果你不了解事情原委,切不可被施虐者的巧舌如簧所蒙蔽(施虐者对有虐待关系的受害者和对其他没有虐待关系的人往往是两副面孔)。其实省省唾沫星子少跟着瞎搀和,并且不要出于种种无知或故意的目的向施虐者通风报信就算是给予帮助了。  

在虐待关系中有个周而复始的怪圈,看看下面这个来自网络的 例子:袁女士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袁女士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语相向,后来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袁女士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找到她以后,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足顿胸、作揖下跪,向袁女士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宣传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袁女士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可是过不多久,丈夫又故态复萌……于是,袁女士这十几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 

分析:

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游戏”的理论可以对此进行解释(卡普曼三角戏剧,会单独开文介绍)。心理游戏是指人们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样一些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玩“心理游戏”的人,不管他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都至少要拉一个人,来给他当“配角”。 

袁女士和丈夫之间多年以来就是在玩一场如火如荼的“心理游戏”,当袁女士丈夫扮演“迫害者”对她辱骂和殴打时,她乖乖地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而当袁女士离家出走时,她丈夫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表示如果袁女士离开他,他就活不了,袁女士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为丈夫的“救世主”…… 

再回头看看施虐者为什么会道歉。虐待关系往往是利用肢体、感情(包括语言)、性虐待和经济控制来造成受害者的恐惧和无助来迫使受害者屈服施虐者的控制。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呈周期性模式。模式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暴力周期。每个周期通常包括关系紧张的积聚期(口角、轻微推搡等)、暴力爆发期(暴力发生、受害人受伤)、平静期(亦称蜜月期,加害人通过口头或行为表示道歉求饶获得原谅,双方和好直到下个暴力周期的到来)。加害人往往屡悔屡犯、始终不改。道歉、忏悔只是当家庭暴力暂时失效时,加害人借以达到继续控制受害人的手段而已。暴力周期的不断重复,使受害人感到无助和无望,因而受制于加害人。这个规律不仅仅存在于亲密关系的虐待,也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在江湖,误会和伤害时有发生,道歉和接受道歉往往是化解阴霭的方式。然而重要在于:这种误会和伤害是否在反复发生,是否呈升级态势。社会生活中的肢体暴力很少见,但是当虐待方发现语言暴力、经济控制甚至性骚扰难以奏效时,其控制手段就转变为真诚道歉,以图修好来进一步控制。评估一个施虐者不是要看其如何道歉悔过。而是要看在以往因拥有掌控权力而反复虐待的程度和过程。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真地轻易能放弃深置内心的控制欲么?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真地能轻易能放下手中的掌控权力(power)么?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真地能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价值观么?一个反复受害的受虐者又不是什么专业人员,为什么被要求来充当“拯救者”呢? 

人们往往以为摆脱虐待关系后暴力自然就停止了,但是,引发虐待的内在动机是加害人内心深处控制受害人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这种欲望不仅不会因为虐待关系的接触而消失,反而会因为受害人提出的正当请求受到刺激而增强。因此,一旦受害人提出分手,加害人往往先是采取哀求原谅、保证下不为例以及利用子女等手段来挽留受害人。然而,如果哀求不奏效, 加害人往往就会转而借助暴力或实施更严重的暴力手段来达到控制目的,因而出现“分手暴力”。(既“我得不到你,就毁灭你。”)这种现象在解除虐待关系过程中相当普遍:包括骚扰受害者及其家人朋友、进行恐吓和诽谤,或/和直接进行人身报复。

 有的实施分手暴力的施虐者声称:“我这么做是因为太爱你“?爱和控制是两回事,无论是否高举爱的旗帜,这种爱只是控制欲和其他私欲的表象而已。我的博客中已经介绍过关于分手暴力的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如果受害者认为分手暴力是因为“很在乎自己”,那就大错特错。如果受害者为了减少 “麻烦”而决定不分手(心理学上称认知失调)势必造成更残酷的长期虐待。避免分手暴力,在远离施虐者的同时,要消除与施虐者的接触。因为每一次接触,都要承担分手暴力的风险。同时要有一个比较周全的计划来自保。 

以下是来自中国台湾教育部的影像资料。我想这会触及很多受害者的心灵的痛处。有苦痛,要知道为何而痛,更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消除痛楚。



/>/>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花甲老翁的评论:
施虐者通常对外界能够正常交流,因为没有虐待关系存在;但是对于施虐对象却每句话都能挑出刺,然后借此施暴,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沉默:受虐者不敢说,施虐者懒得说。。。

很高兴又见花甲老翁~~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沉默也会是一种冷待,嫌弃,一座坟墓,
广东人有句话"老婆是用来 的"
即妻子是要被宠爱的
支持楼主.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tern2的评论:
这段视频太有代表性~~中国台湾在反家暴的普及教育已经走得很远~~
tern2 发表评论于
no, no next time! it would be 恶性循环.
thanks for the clips.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从容天晴的评论:
我家里一片平静景象,先生几年没有工作。我们不争执,也不说话,没有夫妻生活。他说要好好过,其实生活就如古井,我觉得快要憋死了,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他却是大家眼中毫无恶习的好好先生。我真想大吵一场。所以,我变得特别易怒,跟陌生人为了小事吵架。我会成为施暴者吗?
==================================
欢迎从容天晴的光临~~我个人感觉你家里好像在冷战,而且你的心理压力很大。至于你的婚姻何去何从,还要你自己拿主意。我觉得:日子属于你自己(和孩子),和家庭以外的人们没有任何关系。除了真正了解情况的可靠朋友,周围的人们更多的是七嘴八舌不明就里地看热闹,你对他/她们没有义务。更何况婚姻的变动,本身也是朋友的变动,不要指望天下人都会支持自己,这倒象是个朋友的试金石~~

(1)无论你对婚姻做何决定,当务之急要尽量调节心理。多做户外活动、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甚至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骂骂街。也可以找专业人员求助。(2)施虐者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异常,但其本质是他/她们自己不愿意改变自己,因为他/她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如此的心理状态下施展的暴力有利于其控制和霸主地位。

分享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从容天晴,保重~~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丽雅的评论:
大鼎这句活:“爱和控制是两回事,无论是否高举爱的旗帜,这种爱只是控制欲和其他私欲的表象而已。”,可惜常常是当局者迷。sigh...

谢谢林枫mm介绍分享。~~
=========================================
更可惜的是很多旁观者也没有丽雅姐姐这样清~~对于家庭暴力的劝和,其危害不亚于家庭暴力本身。对于施暴者,只有触及其自身利益的法律制裁和威慑才奏效。我这里再废口舌也是治标不治本,重要的是旁观者要具备基本知识。不要出于好心或一己私利而做坏事。。。。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京燕花园的评论:
自己设定一个承受界限,看清本质,更不能让自己无谓受到心灵和肉体折磨。记得英文表达有enabling和empowering的不同,中文大概是纵容和鼓舞的区别。

问好林枫妹妹和娃儿们夏安(^O^☆♪
======================================
受害者“自己无谓受到心灵和肉体折磨”被很多人误解成自我牺牲。殊不知这真是无谓的牺牲,换来的是更残酷的虐待,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候燕子姐姐~~
从容天晴 发表评论于
我家里一片平静景象,先生几年没有工作。我们不争执,也不说话,没有夫妻生活。他说要好好过,其实生活就如古井,我觉得快要憋死了,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他却是大家眼中毫无恶习的好好先生。我真想大吵一场。所以,我变得特别易怒,跟陌生人为了小事吵架。我会成为施暴者吗?
丽雅 发表评论于
大鼎这句活:“爱和控制是两回事,无论是否高举爱的旗帜,这种爱只是控制欲和其他私欲的表象而已。”,可惜常常是当局者迷。sigh...

谢谢林枫mm介绍分享。~~
京燕花园 发表评论于
自己设定一个承受界限,看清本质,更不能让自己无谓受到心灵和肉体折磨。记得英文表达有enabling和empowering的不同,中文大概是纵容和鼓舞的区别。

问好林枫妹妹和娃儿们夏安(^O^☆♪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zqy68的评论:
一般施虐者在道歉后会在行为上有暂时改变,但随后是更残酷的虐待~`如同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越来越小,棒子越来越大~~要改变的是人生观和心理状态,但有句老话:要让猴子不上树,难。。。。
zqy68 发表评论于
真心悔改的道歉应该是行为上的改变,口头上道歉,行为上一如既往,这样的道歉有没有都没什么分别。 事不过三,原谅一两次后,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不要再给任何的机会了。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饶恕的评论:
不可以给机会。请受虐待的人记住:“给一次机会”就是给一次机会再虐待你!一定要走得远远的!
==========================================
很高兴又见到饶恕~~精辟~~虐待者只要有虐待的机会是一定不会浪费的,所以不想被虐待的最终解决就是不给机会~~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花儿朵朵的评论: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谢。
=======================
尤其是受害者和那些劝和的人要看到~~
饶恕 发表评论于
不可以给机会。请受虐待的人记住:“给一次机会”就是给一次机会再虐待你!一定要走得远远的!
花儿朵朵 发表评论于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谢。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花自飘飘零的评论:
枫枫,我回来了~~~终于修好了~~~抱抱!:))
-------------
周而复始是一个永远的恶性循环。
=====================================
抱抱飘飘~~所以奉劝受害者无底线地原谅施虐者不是积德~~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tenyu的评论:
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是多么痛苦的过程啊?

只要有暴力倾向就要坚决彻底的离开他(她)!
==================================
视频中的内容非常有代表性~~也是存在于受害者和公众间的普遍误区~~
花自飘飘零 发表评论于
枫枫,我回来了~~~终于修好了~~~抱抱!:))

-------------
周而复始是一个永远的恶性循环。
tenyu 发表评论于
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是多么痛苦的过程啊?

只要有暴力倾向就要坚决彻底的离开他(她)!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南山松的评论:
看来对施虐者真是不能太心慈,免得受害者不断地受伤害。
==============================
所以旁观者对受害者说“可以再给一次机会吗?”可以算是伤害~~
南山松 发表评论于
看来对施虐者真是不能太心慈,免得受害者不断地受伤害。

谢谢林枫分享,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