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了不少名著,长大后觉得很牛X,跟人家说要读名著,那里面都是人生的哲理,不读就没有智慧,没有对社会的判断力。现在快老了,突然又觉得名著很毁童年,小小的人就读《德伯家的苔丝》,看一个女孩被人欺负一直到上绞架,人生观不冷僻才怪呢。再说《红与黑》,《复活》之类的,叫人情何以堪。
再看那些不读名著的人,生活的热情沸沸扬扬,把此生过好足以。所以王朔教女儿煲汤比写诗重要,他是过来人,知道跟虚无纠缠没有意思。我妈当年就叫我读书,做饭、做衣服都不足挂齿,现在我偏偏就不读书,没意思了。种菜,看着生命长大或者不长大、死去,然后收割回来长大了的,一炒或一煮,想着怎么才更好吃,然后吃下去,才知道自己正活着。如果从来没见过食物怎么长大,怎么也同样经历生老病死,从来不用做饭,只去楼下买外卖,怎么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活生生的呢?
其实写名著的人往往不快乐,也许很聪明,但是被聪明害得忧郁就划不来了。最重要的是热爱生活,此生短促,都花了时间去冥思苦想,寻找那本不存在的意义,得不偿失。群众的眼睛雪亮,都明白读《哈利波特》比《尤利西斯》高明,让那些生下来就得了抑郁症的人去推崇名著,大众文化只对此生负责,讲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