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杏花楼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位于四马路343号的杏花楼酒家,以广东菜肴为特色,它创立于1851年,一开始只是一家以广东茶点、小吃为特色的,以广东杏华商行老板为主董的规模不大的“杏华楼粤菜馆”,仅一开间的门面。一次,墨海书馆的秉华笔士王韬应邀来此喝茶。在座的商文两界朋友提请王韬另起一个叫得响的店名。王韬略加思考,便随口吟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游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吟毕说,我看不如以杏花楼替代杏华楼,当即举座叫绝。这一改,不但与原名谐音,而且其中蕴涵的诗意切合了四马路报馆、书社云集之地的雅趣。从此,一开间的门面被辟成了两开间。民国初年来沪经商的广东人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兴隆。

    1928年,杏花楼搬迁到四马路山东路口,并拆除民房建起一幢4层楼面,7开间门面的酒楼,并从广州请来了粤菜名师李景海来当经理,挂牌经营。除扩大品种外,李景海还擅长烹制蛇筵,很快名震上海滩直至海内外,其最为兴盛时,曾以同时开席百桌而名传沪上。为适应国内外食客的不同需要,杏花楼三楼又辟设了西餐厅。那时,一班政府要员、各国驻沪领事、社会名流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1928年中秋节,杏花楼首次推出自产的杏花楼月饼,免费赠送给一些老客户、老食客以听取意见。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便正式订制批量生产计划。1929年中秋节,杏花楼酒家首次向社会推出精心选料制作的杏花楼月饼,当即一炮打响。从此,每年中秋,就致力于月饼的生产。至上世纪30年代起,杏花楼月饼不论是质量还是销售额,都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成为上海滩月饼业的龙头老大。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每逢中秋佳节,品尝杏花楼的月饼成为上海的一种时尚,延绵至今犹长盛不衰。每年中秋前后杏花楼前长长的购买月饼队伍已成为福州路上的特殊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杏花楼在原有基础上,翻建成7层楼,设施现代化,装潢依然保持着粤菜馆的特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