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克和他的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里特·馮·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德國作曲家。在布拉格學習音樂,後去義大利學習歌劇創作,畢業後去英國旅行。結婚後定居維也納,四年後任宮廷歌劇院的樂隊指揮,並創作了大量的義大利田園劇和法國喜歌劇,一七六二年,老格在《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嘗試改革,創立了一種新的義大利歌劇風格。其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但當中很多已經遺失。老格在巴黎寫的最後一部法語歌劇首演失敗後回到維也納,並在那裡逝世。
老格在融合了抒情悲劇因素的《奧菲歐與優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他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正歌劇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張音樂應該克盡其以表情服務詩歌之職,也就是音樂為戲劇服務,簡化音樂及情節,摒棄傳統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純樸的表現。他強調歌劇要有深刻的內容,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並把原由古鋼琴伴奏的宣敘調改為用管弦樂伴奏,以此縮短了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的差距。
可老格的這些改革並沒有被人們所認可,歌劇上演後,人們較多關注的卻是腳本作家Calzabigi,人們拿他和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國人莎士比亞比較。但無庸置疑的是,正是老格的改革奠基了現代歌劇的基礎。他的這種風格並沒有直接被後來的作曲家沿用,但影響了無數人,伯遼茲曾寫文章論述他的 "改革" 歌劇,華格納則上演過他的《伊菲姬尼在奧里德》的修訂本。由於不被接受,所以老格創作了三部 "改革 " 歌劇後又回到了傳統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兩部是《阿爾切斯特》(Alceste)和《帕里德與艾萊娜》(Paride ed Elena)。
《奧菲歐與優麗狄茜》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歌唱家奧菲歐的愛妻優麗狄茜不幸死了,他用動情的歌聲向愛神祈禱,希望愛妻起死回生。愛神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允其到地獄憑借動人的歌聲將優麗狄茜救出,但告誡他在回來的路上渡過冥界陰河之前,絕對不要回頭看優麗狄茜,否則她又會死去。奧菲歐來到陰間,善良的幽靈為其歌聲所吸引,同意將優麗狄茜還給他。返向人間時,他牢記愛神的忠告,一眼也不看優麗狄茜,這使他的愛妻十分不解。她苦苦哀求他回過頭來,奧菲歐忘記了愛神的忠告,剛回過頭優麗狄茜又倒地而死。奧菲歐痛悔莫及,以充滿真情的歌聲再次感動愛神,趕來救活了他的妻子。兩人緊緊擁抱,一起到愛神廟感謝諸神的幫助。 劇中第二幕被稱之為“旋律”的芭蕾音樂和第三幕奧菲歐所唱的詠嘆調《我失去了優麗狄茜》最為著名。
東樂子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里特·馮·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
瑪麗亞 卡拉斯演唱的《我失去了優麗狄茜》J'ai perdu mon Eury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EUdGZutGw
老帕版的 "Che Farò Senza Euri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Islun-xhU
尼古拉 蓋達演唱的"Laissez-vouz touch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nkIviAR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