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 扛活的短工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到那位说起扛包一事,想起好像是<金光大道>里那段拔麦子的故事, 又联想到前几年一次正赶麦收时节回国所看到的一点事, 再联系到前些日子所写的地主盘剥农民与否的博文, 像抓螃蟹一串儿出来了.
金光大道说是地主利用拔麦能手做标杆, 欺骗外来麦客, 不加评论, 只是这种北方的农民在自家麦子快熟时, 到南面去打短工收麦, 因为那儿比自家南, 麦子熟得早些, 收完一处, 往家走一些, 正赶这儿的麦子熟, 再打一阵短工挣钱点钱, 继续北上做同样的事, 等挣到家, 正好自家的麦子也该熟了, 就开始干自家的活, 这么在等待麦子成熟的期间, 因为活不多也不用浪费自己的劳动力, 也能在经济上不无小补, 问题是第一得是把好手,或者准备可能赚不什么钱, 但作为初次出门行走江湖, 趟一趟水的深浅; 第二时间得算准, 当然好手自然能掐到点; 第三或熟门熟路或有人带路, 否则可能白跑一趟不但赚不到钱自己还搭上盘缠.
现在当然没有这种拔麦子的麦客了, 先进起来啦, 那年回到漯河, 正赶麦收前后, 头几天, 就见一辆一辆的联合收割机往南开, 再过一小阵, 好些收割机从南面的大概是驻马店之类的地方开过来, 好像都是相互联系好了很多年似的, 一到就开进漯河周边的如西华郾城等麦地里, 紧赶慢赶地连轴转, 干完立马走人, 听本地人说, 这些是河南的黄河北岸新乡安阳甚至河北的邯郸等地的农民, 其功能有如当年的麦客, 事前都联系好了的, 这么从南到北忙人收麦赚钱, 等收到自己家的时候, 正好赶上自家的收麦, 真是赚钱收麦两不误, 而现在的对外联系又太方便了, 只见那新时代的麦客舱个个揣着新款手机呢.
突然一想, 这只是收麦, 如今的打麦场情况如何呢? 没去看.
收麦打麦肩麻袋上垛, 不由得回忆起当年在黄泛区农场三分场的两次麦收, 以及听老职工说的一些事.
农场是现代化的, 收割机割麦解放牌汽车运来麦场, 连扬场都是靠鼓风机, 肯定比农村的乡亲们要轻松得多,吹出去后, 还是得主要靠女同胞扫鱼子, 然后男女一起不累地把麦子铲上皮带输送机, 那头一群人等候着, 我也不知为什么有些需要称有些不称, 要称的一般就有几个老娘们(对不起了女同胞, 以前就是这么说话的)用特别的”针”撩麻包, 不称的则用根小绳把麻袋口一扎, 一个壮汉一声号子吼”这个包子猛打起呀”,  众人喝声”上来了啊”, 某男一拱一挺腰, 麻袋略斜架其肩上, 一溜小跑, 但上垛好像再壮的也是一步一步慢慢上的, 到地儿就位放好, 下来了.
剩下来还有一样技术活, 踩车, 哥儿们多少记得这词儿? 装麦秸. 一个人站马车上, 几个人用桑叉把捆好的麦秸递给车上的人, 一点一点地堆高了, 底下的就得高举起, 上面的接过来, 按照规矩摆放, 本事大小差别非常大, 有的人装不多高, 有的人即装得高还装得很宽, 关键是不垮不掉, 自称中农的大川兄, 你能做到哪一步? 我大学一个女同学, 跟父母从北京到河南的某干校, 据说踩车技术一流.
麦收的规矩, 我想整个北方都一样, 一天五顿饭, 比如我们是去分场帮忙, 早晚饭自己用饭菜票到食堂吃, 加班饭, 只要是在麦场上吃的, 就一定是主人单位负责, 而且绝对随便吃, 我们中午若不回来, 分场得送午饭, 晚饭后往往还得加班, 那顿加班饭也得白吃, 菜虽不好, 但一定给吃细粮, 一哥儿们一顿吃了十二个二两的肉包子, 不过肉少菜多.
老职工说, 解放前地主家在麦收是很多是要雇短工的, 甚至富农中农也得雇, 道理很简单, 别省这两钱, 节气可不等人啊. 雇短工也有规矩, 短工在工作期间除非下雨, 否则是不能离开麦场的, 困了猫哪儿打个盹, 每天五顿细粮大白馒头管够, 东家再傻叉也不会省这点钱, 一般尽量估熟悉的人, 谁敢保证生人有这能耐呀? 临时抓瞎上哪儿再去找短工啊? 有口碑的人早早就已经被人定下来了. 麦收结束那顿饭, 东家借钱, 也得给长短工一起,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回, 否则, 明年你鲭等着你家的麦子烂地里.
我们的老职工里, 有一位老张, 身强力壮, 其他人说”那大老张年轻是就专打短工, 家里虽无地一垄, 但他还真有房三间, 小日子过得挺带劲, 也能娶上媳妇生几个孩, 靠的就是一副强壮的身体和全套农活的熟练, 以及农村的那些赶车盖房什么都上得了手, 方圆一带谁家都爱雇他干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