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国人最会用刀?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之前读金庸,对胡一刀的胡家刀法印象颇深。那属于武术中的刀法,顶级侠客才能用得炉火纯青,一般人学不会,也用不上。还有一种刀法,是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学会了之后,生活幸福指数可以直线提升。

那就是以前的“勤行”刀法。要求严的师父,给你1两瘦肉,要求切成56根肉丝,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要求更严的,给你一块肉,肉下垫抹布,菜刀过处,抹布丝毫无损,而切过的肉又不连刀、不走形。练到这般程度,才算过关。

韩晓民 | 文

一、

旧时,干厨师行业必须勤快,他们自称“勤行”。想在勤行里干出名堂,自学很难成才,不投师不行。

找 准师傅,行了拜师礼,便开始了学徒生涯。常言道:“徒弟徒弟,三年奴隶。”进了师傅门,看你勤不勤,如果不勤快,别想在师傅那里得到真传。“教会徒弟,饿 死师傅”,同行是冤家,师傅每调教出一个高徒,就意为着给自己增加一个竞争对手,做徒弟的不好好表现,怎么讨得师傅欢心、获取真经?

打杂是 入门必修课,抹桌子扫地、刷碗洗碟子、择菜收摊子等杂活,别等师傅吩咐,要“眼里有活儿”,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平日里得看师傅的眼色行事,要经常巴结师 傅,泡茶递烟、捶背捏肩、铺床叠被,甚至师傅的夜壶也得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师傅见徒弟的性子磨下去了、越来越懂事了,这才放心地传授技艺。

什么样的中国人最会用刀?

二、

上案是初级课程。案上分红案和白案,红案切肉切菜,又称“菜案”,白案制作面点,又称“面案”。

一 般先学红案,修习刀功。初学者要在木墩子上练刀,俗称“墩子活儿”。 切、片、剁、劈 、拍、剞,一样一样慢慢地学。北方的厨师用刀不如南方讲究,南方的厨师面前摆好几把刀,切的、剁的、砍的、片的一应俱全,而中原地区的厨师只有一把刀, “前切、后砍、中间片,刀背砸泥、把儿捣蒜”,也就是说,刀尖部分切片、切丝、切块、切丁,刀刃的中间部分片肉,刀刃的后部剁肉,刀背砸肉泥儿,刀把儿还 可以捣蒜。仅凭手中一把又厚又重的菜刀,变幻出如此众多的刀法,实属不易。

刀法和刀功是两码事,基本手法掌握了,没有功夫也是白搭。起刀轻 快,落刀有力,还得要求速度,切出来的块片丁丝,大小一致、厚薄均匀,练到一定程度,眼不看刀,神定气闲,“嘚嘚嘚嘚”,瞬间即成。切住手指怎么办?只能 怪学艺不精,师傅是不会可怜的。要求严的师父,给你1两瘦肉,要求切成56根肉丝,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这也往往是师傅考试徒弟的考题。要求更严的,给你 一块肉,肉下垫抹布,菜刀过处,抹布丝毫无损,而切过的肉又不连刀、不走形。练到这般程度,才算过关。

刀功有了,还得练眼力。什么样的食材适合切出什么样的形状,是块儿、是片儿、是丝儿、是泥儿?食材的哪一部分可用、哪一部分不可用,下刀之前须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眼力可不行。

什么样的中国人最会用刀?

红 案学完学白案。豫菜的面食比较简单,包子、馒头、饺子、馄饨、面饼、面条而已,俗称“面饭”。面饭也是寻常百姓饭桌上的家常便饭,很多人都会做,可学厨师 不是为了在自己家里做饭吃,做出来的饭菜是要卖给顾客挣钱的,如果做成了家常便饭,谁还愿意花钱下馆子?比如做包子,面怎样和、皮怎样擀、馅怎样包、褶怎 样捏,都有讲究,大馅包子怎样做、小笼包子怎样做、灌汤包子怎样做,都得学。另外,面案还有一分支称“小案”,主要是制作宴席点心,里面的学问更大。

三、

上灶是徒弟梦寐以求的事,灶上功夫是勤行的精髓,但是,师傅是不会让徒弟轻易上手的,还得从打杂做起,称“帮灶”。

所谓帮灶,说白了就是给师傅打下手。和煤、起火、封火、清灶台、倒炉渣、刷灶具之类的杂活,又得干上一段时间。除此之外,帮师傅化盐水、发干货、吊高汤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

过 去没有精盐,所用食盐都是比玉米籽还大的盐疙瘩。徒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化盐水。把盐疙瘩放进锅里,添适量清水,加入鸡蛋壳,熬制。水开了,盐疙瘩慢慢溶 化,盐里的杂质渐渐析出,鸡蛋壳内残留的蛋清受热凝固,漂浮在水面,刚好把杂质裹了进去,捞出蛋壳和凝固后的蛋清,剩下的便是“纯盐水”,以备师傅做菜 用。

鲜活的鸡鸭鱼和蔬菜都好处理,如果客人想吃海货、山货,那得费大劲。过去没有空运,没有冰箱,海货、山货都是“干货”,燕窝、鱼翅、海参、鱿鱼、竹笋、蘑菇等食材,加工之前都得涨发、回软,俗称“发干货”。

如 何涨发、回软?可不是简单地用水泡一泡。发干货大致可分为水发、油发和盐发三种,还可以往下细分,比如水发又可分为冷水发、热水发和碱水发等。究竟用哪种 涨发方法,要根据所用食材而定,比如海参、鱼翅,先用冷水发,发软后再用热水或碱水发,发透后再用冷水漂洗浸发,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道道儿 不是三天两晌午能学会的。

以前没有味精、鸡精之类的调味品,菜品的鲜香全凭“一勺汤”。这里的“汤”指“高汤”,熬制高汤称“吊汤”。吊汤 所用的食材和手法虽各有千秋,但大致路数相似。一般选取大骨、鸡鸭、猪皮、精肉、火腿等原料,冲洗、浸泡、焯水,冲去杂物、泡出血水、滤去浮沫,称“三 清”。加调料小火熬制,所成高汤清澈见底,称“清汤”或“精汤”;大火猛攻,所成高汤浓如奶汁,称“奶汤”。

吊汤的本事是衡量厨艺的重要标准。有了高汤,无论荤素菜品,均见奇效。徒弟一旦掌握了吊汤技艺,那可就终身受益,但是,“三清”之类的粗活徒弟可以做,至于如何配料、下料,师傅是不会传的,徒弟只好偷偷观察、暗记于心。

什么样的中国人最会用刀?

徒 弟迟早是要上灶的。刚开始,学徒用沙子练习翻炒,前翻、后翻、左翻、右翻,练熟之后,师傅会把一两个次要的菜品让徒弟掌勺,并在一旁指点。然而,灶上要学 的东西实在太多,烹炒煎炸,爆熘烧贴,焖炖蒸煮,汆烩炝拌,虽不要求样样精通,但至少要掌握一些,最好能掌握几样绝活儿,将来方能在厨师行里站得住脚。

另外对火候的掌握也要求很高,什么是“火候”?“火”指火力的大小,“候”指用火的时间,大火爆炒、中火煎炸、文火炖煮,紧用上火、慢用上茏,“火候功夫”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甚至是只可体会不可言传,全凭徒弟领悟。

四、

对菜品的要求,说起来的“色香味俱全”,但绝大部分食客首先要求味道好,厨师调味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厨艺。

豫 菜相对而言比较中庸,酸、甜、苦、辣、咸、香、麻、鲜钧不十分突出,“求其中、求其和、求其淡”似乎成了豫菜的特点,然而,豫菜也绝非平淡无奇,它以咸香 味为基础,巧妙吸收酱、醋、葱、姜、蒜、糖、辣椒、花椒、胡椒、大茴、小茴、八角等调料及食材自身的香味,形成各种复合香,而且要求把各种香味调和在一 起,相互辅佐,百味包容,幻化出更为奇特的香味。

比如豫菜经典“糖醋熘里脊”,把切好的里脊肉挂糊油炸,然后“烘汁儿”, 炒锅放油烧热,下入葱花、姜末、蒜瓣爆锅,加入清汤、白糖、醋烧沸,淀粉勾芡,炸好的里脊肉入锅煸炒,旺火收汁,观之殷红夺目,尝之外焦里嫩,品之酸甜咸香及葱姜蒜香相得益彰。

为 什么能出如此奇味?这就好比演奏交响乐,弦乐、管乐、打击乐、色彩乐浑然一体,才觉得好听,如果演奏起来,琴是琴、号是号、鼓是鼓,各种音色互不搭调,还 有什么艺术魅力?豫菜的调味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调和诸味是学徒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果能调出与众不同的别致味道,将来会成了他的看家本领。

什么样的中国人最会用刀?

什么样的食材用什么样的调料、用量多少,勺子往调料碗里一点,绝不能回勺,便能拿捏得恰到分寸。如果徒弟在烹调过程中,不停地用勺子取菜,以尝甜咸,师傅看见,绝对不给好脸。

另 外,很多细节都要讲究。比如调料的摆放,烹调时,灶台旁边摆放有各种调料,这个地方俗称“调味台”。调味台上各种调料不是随意摆放的,讲究“三近三远”: 常用的近、不常用的远;有色的近、无色的远;湿的近、干的远。有经验的大厨,一看厨师调味台的摆放情况,就能大致判断出厨艺的高低。

又如菜 品做成后装盘时,必须有型,过去,豫菜主要有“馒头盘”、“过桥馒头盘”和“马鞍桥盘”三种盘型,而且要把菜装在盘沿儿的金线之内,金线以外不能漏滴汁 水,盘装好后看上去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现在有些厨师不讲究,菜出锅后往盘子里一翻就上菜,结果让服务员端菜时指甲都插进了菜里。

五、

勤学苦练几年之后,用心的徒弟便可修成正果出师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学成厨艺,则希望被饭馆、尤其是大馆子聘为厨师,若能混当“大厨”或“灶头”,那便出人头地了,在厨师行里很值得炫耀。

大 一些的馆子,要聘多位厨师,案上、灶上各司其职,但案上和灶上须密切配合。有一笑话,案上和灶上厨师闹矛盾,做连汤肉片时,案上切肉时故意“连刀”,灶上 挂糊油炸时,用勺子一划拉,发现肉片都没断刀,一提一串,便发了火:“开鞭炮厂啊,成挂成串儿的。”勺子一扬,肉串飞到了案板上,热油溅了案上厨师一身, 两人便扔了刀勺,打成一团。

什么样的中国人最会用刀?

一 个饭馆生意的好坏,与叫堂有很大关系。叫堂和跑堂是两码事,跑堂的俗称“店小二”,主要负责端茶递水、传菜送酒等粗活儿,而叫堂的俗称“响堂”,站在门口 招揽生意,客人进馆子后,他便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推介菜品。旧时认字人有限,所以大部分饭馆都没设菜单,顾客点什么菜,全靠响堂推荐。顾客点完菜,响堂便嘹 亮地叫出菜名,让后厨听得一清二楚,后厨马上选材、配料、过刀、烹调。

后厨进了什么原料,哪种多哪种少,老板交待一遍,响堂就得记熟,方能 做到推荐菜品时心中有数。如果响堂的嘴皮子耍得好,很容易就能留住顾客,给饭馆带来好生意,所以响堂拿的工钱比大厨和灶头都高,厨师们再不乐意也不行,否 则得罪了响堂,响堂专拣刀功缠手、难炒难炸的菜品推荐,让后厨忙得不亦乐乎,干出力、不出活儿。

代代厨师代代勤,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厨艺,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华美食,也让我们有了口福。

崇敬老厨艺,怀念老味道,思念老厨子。【国公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