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笔墨: 一看钩线,二看色彩的搭配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工笔画笔墨: 一看钩线,二看色彩的搭配

uestc2014xiaoyu 3 天前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唐)司空图
uestc2014xiaoyu 2016-9-10 15:39
一个人,
要有多大的勇气,
才敢对爱,念念不忘?
一个人,
要有多大的决心,
才能和爱,分开旅行?
——王臣《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
uestc2014xiaoyu 2016-9-9 20:54
我们生命中的每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记,也会带走我们的部分气息。我需要你,我生命之树的叶子,就像需要和平、爱与健康一样,无论现在还是永远。有人会带走很多,也有人什么也不留下。这恰好证明,两个灵魂不会偶然相遇。
—— 博尔赫斯

[转载]如何识别国画的雅俗——从痛批峰会背景画中反思

已有 285 次阅读 2016-9-18 18:19 |个人分类:一只木鱼|系统分类:图片百科|关键词:张东华,美院,杭州,牡丹,国画,中国画雅俗|文章来源:转载    推荐到群组

经过东华兄的授权,我把他最近的几篇特别有意义的艺术普及小文章转载过来,让大家欣赏。

首先,还是给东华兄打个小广告。

学中国画来中国美术学院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DUzMTQ1NQ==&mid=2247483798&idx=1&sn=57db56876ec4618923b016dae452dfef&scene=1&srcid=0906fPE6e5n0FnApeYhOjxVH#rd

如何识别国画的雅俗——从痛批峰会背景画中反思

2016-09-06 张东华 花鸟研修

昨天整天的微信所见都是痛批峰会背景画的作者,网络上说“这是极其低俗恶俗不入流的作品,浙江也算文化大省,这种作品批发不到一百一张,相信报价不会少于十几万。竟然用这种画出镜,一巴掌把浙江的文化形象打出原型。”从网络上的言论看,都是口诛笔伐,非把峰会背景画作者批得死去活来而后快。但是,在痛批之后,有没有人想过如何来鉴别中国画的雅俗问题,杜绝低俗之画流入大众视野。

齐白石  牵牛花

有关中国画的雅俗问题,前段时间好友、数学家沈宏梁先生趁暑假携女儿自美国回来,请我指导其女儿画画时谈起中国画的雅俗问题。我说:中国画家是雅是俗只要看看他画的牡丹就便知。他问我为什么?我说:牡丹花是大雅大俗之花,雅者自雅,俗者自俗。还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有关,也与色彩的搭配有关。昨天他又问我“中国画雅俗”的问题。我想趁此机会说说中国画雅俗的区分。

 

齐白石 富贵坚固

对于这样的问题,不但从事软件开发的数学家难辨,而且大部分非专业人士也不知,否则不会在如此高格场所闹出这样的事。因为当下虽然在普及高雅艺术,但是不少江湖画家游走江湖,大红大绿低俗的作品包围着整个中国画市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大红大绿的优秀农民画不俗),普遍能见的是地摊上的这些几十至百元的书画。所以趁此机会普及一下传统书画知识。
  对于中国画雅俗的判断最重要的是笔墨问题。最简单的评判方式是看是否见笔。以画牡丹为例,就写意画而言,每一片花瓣或叶是否能看到运笔方式,因为中国画中的宣纸有保留每一笔的功能。另一方面,毛笔可以把书画过程保留在笔迹中,同样画或临摹一幅画,从人如何用笔到意念如何通过笔画构成一个笔画,到如何根据笔墨的连贯性而成一幅画都一清二楚地呈现在画面中。

如果是初学者,运笔不流畅,还有因造型不准而修改的问题,因此,看上去较少给人愉悦的感觉,或画面脏。其次,看其钩叶筋,一方面可以从钩叶筋中看出画家对植物的理解力,如果能很好地理解植物的叶脉,那么他的叶筋钩起来也是很流畅的。另一方面可以从钩的叶盘中看出笔力或者说书法方面的功夫(必须说明的是书法功夫指在墨线中的如书法中的力度,否则演变为只有先做书法家才能做画家的谬论)。如网传的背景画借用红花墨叶之法,此法为齐白石所创,以为用经典之法就能高雅,这里涉及用笔问题,如果,无笔墨表现,也就是无法体现作笔,则无法实现情感的传达,即使有,如果为人猥琐,画面也是低俗。而齐白石的画则不一样,首先,白石老人是有思想之人,独创就是一种积极思想的体现。又深入民间,是有机的融合。如齐白石的《牵牛花》红墨搭配,华贵沉着。笔笔见笔,宣纸的特效把先画后画的运笔次序保留在画面中。看了白石老人的这幅作品使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又如白石的《富贵坚固》也是笔笔见笔,红色素雅。

齐白石  牡丹图

峰会背景画

就工笔画而言,也是从笔墨来判断。一看其钩线,二看其色彩的搭配。优秀的作品其色彩符合传统的色彩系统,也就是说,优秀画家的用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能暗合某幅或某类古画的色彩搭配,因为那是沉积在中国人基因中的色彩感。

元代 王渊 牡丹图

 

(传)徐熙 牡丹图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是程式化很强的一个画种。如果只用明暗的方式、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虽然表面看,也在画中国画,但画出的作品肯定不是地道有中国画,看上去或不像中国画,或像装饰画,或低俗。这里涉及到传统中国画的二方面审美:知识性审美和道德性审美。知识性审美,东西方文明一样,是观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包括构图、色彩、造型、画面气势等和通过画面对自然的想象,以及和此相关的价值行为的体验等。

另一种是感性的道德体验,“道德是向善的意志指向规范。对规范的了解必须靠认知,但纯化向善意志却和认知无关,其感性形态主要不是由图象想象构成的感受和愉悦,而是道德活动记忆的复活。”(金观涛)也就是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的欣赏能提高人的道德素养,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也是东西方不能沟通的部分。相关问题论述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是从中国画一直强调的“画品高于人品”就可以体味一二(这也是现代理论家争论的问题,原因也是不理解道德性审美引起的)。它的实现方式是刚才所说的“笔墨”。我们认为“笔墨”是中西方不能沟通的因素,它是观画时所激起的道德体验,金观涛先生称之为“书法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

从词义学看,书法一词最早见于孔子的“书法不隐”,原初意义是书写必须具有“正人伦”、“树立不朽道德规范”的方法和原则,是治史方法。到东汉末年就转变为表达个人情性的“草书(书法)”,从赵壹的《非草书》可以看出这种转变。在王微的《叙画》中明确地把书法纳入到绘画中。而随着程朱理学的形成,书法笔法与山水、花鸟画融合,从此以后,笔墨成为传统中国画重要的品评标准之一。由于笔法的“正人伦”、“树立不朽道德规范”的内涵存在,所以,人品观念自然融入到传统中国画的品评中,“人品高于画品”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根据上列原则,我们再看看那幅背景画,自然给人以龌蹉猥琐和不堪入目的感觉。难怪有网友转发了后,不忘说一句“看后洗眼”,不要弄脏了自己的眼睛。

(由于篇幅问题,很多细节问题没有涉及,我们会在以后谈到)

齐白石作品

徐渭 牡丹

宋人 画牡丹

元代 钱选 牡丹画

张东华 牡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81219-1003698.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