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智库怎么看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智库怎么看

2016年12月28日 16:3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分享到:

  中国应加大力度引导沿线国家全面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复合型人才库,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等。

  “一带一路”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安排。近日,我们对美国50多家智库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认知及背后的逻辑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启示,希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并及时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

 

美国智库如何看“一带一路”倡议

1。美国智库的基本认知

  我们发现,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认知多于正面评价,建设性意见较少。

  一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扩张性。美国有智库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拥有天然“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特征,会推动其向外不断扩张,寻求新的市场。

  二是认为,中国会在亚投行占主导地位。美国有智库认为,“按照中国的说法,中国将贡献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带动成员国发展。然而,事实上,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只是将在国内无法消化,民众严重抗争的项目往外输出。”他们认为,亚投行的运行应更多考虑利益分配,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环境和结构等问题,否则中国会陷入不断的政治纠纷和危机中。

  三是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威胁和风险并存。美国智库认为,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必将更成规模地走出国门,随之会给沿线国家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经济上的扩张,以及生态上的破坏等问题。

  此外,“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可能面临大量投入资金无法收回的困境。

2。原因分析

  一是对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还在心理层面上无法完全适应。美国作为世界领袖对于中国正在崛起的现实还无法完全适应,有一种排他性的心理,是暂时没有办法医治的“心病”。

  二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马歇尔计划”的不同版本,意在施加全球政治影响。二战后,美国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自身战略的综合考虑,开展了总规模达130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贷款援助欧洲经济复兴,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对西欧国家的绝对影响力。21世纪,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被美国认为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尝试施加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战略。

  三是我们的舆论造势和政策解释工作还存在差距。在对外宣介中,我们有时使用“战略”和“地缘政治”等这样的硬性词汇,使相关国家自然地产生防御性反应。我们也没有学会给沿线周边国家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传播内容略显空泛,国外对此已有些“审美疲劳”。此外,在政策解读上,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一带一路”基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四是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缺少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同时熟悉法律、金融和传播技巧等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据北京律师协会反映,全国能够真正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不足3000名,能够办理“双反双保”业务的律师不足50名,能够在WTO上诉机构独立办理业务的律师更是屈指可数,这是我们的人才“痛点”。

  五是沿线地区的国别研究还很不深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涉及到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情况极为复杂的小国家。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关注大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对于这些小国家没有丰厚的积累,有一些研究也多是看着“二手材料”翻译而来,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六是缺乏“企业走出去”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导致个别企业在海外存在各自为战,目光短视,缺乏大局观、风险意识、正确的国际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在海外进行掠夺式经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尊重当地宗教文化信仰以及盲目介入当地政治。这样既损害国家形象,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更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实施。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对策建议

1。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故事

  要加大力度引导沿线国家全面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一是紧紧围绕“共”字做文章。将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讲清讲透。在政策传播中,应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深入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力促“合作共赢”的本质特征。主动确立宣传中的话语主导权,突出“一带一路”的和平性质及其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致性和继承性,淡化零和博弈和对抗色彩,避免部分舆论将我国经济外交倡议政治化、军事化和战略化。二是厘清“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政策传播的准确、权威信息,避免对外传播的混杂和不一致。三是注重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差异性与融通性。“讲好中国故事”不等于只讲中国的“好故事”,也要善于讲清楚中国的“难事”和“烦心事”,以获得沿线国家的情感共鸣。四是“一带一路”的政策传播必须做到“重心下移”。要促进“拨动心弦”的民心相通,千方百计地带动社会力量、民间力量。“言为心声”,不要“以己度人”和“自我中心”。

2。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复合型人才库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智库“四位一体”模式,用好“小旋转门”,使各种人才拥有值得全心投入的职业发展前景。要善于为各类技术、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搭建沟通平台,并帮助他们了解“一带一路”的政策大图景,使政策实施更加实实在在、精细精准。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作用,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库,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传播和公共外交工作提供助力。

3。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

  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体制内外智库及驻外工作人员,探索分工有序、信息互通、研究共享的工作格局,形成针对各个沿线国家可供参考的、可操作化的行为指导手册。

4。做好“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第三方评估

  一是各层级政府可以因地制宜,针对所在地区涉及到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评估的指标设定。比如,是否有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演练准备,是否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是否树立了公共外交的理念,有本地化战略,能够融入当地社会等。二是将这些评估指标由政府部门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直接向社会发布。由企业实行自评,测试企业是否满足条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克服风险的应对措施。三是各层级政府还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向企业免费提供评估信息,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以减少走出去的风险。

5。持续推动国内改革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降低企业成本,助力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三是改进出国人员证照管理,建议对国有企业因公出国审批与党政机关区别对待,放宽民营企业人员申办因公护照的限制等。

  (宋雄伟,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樊继达,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DF120)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