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空,活着就好 ——《同情者》读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越南战争结束后,以越战为题材的各类书籍、电影不知凡几,有点滥了。没想到2016年的普利策小说获奖作品《同情者》又是关于这一话题的。不过,以前无论书籍影视,大多以西方世界、美国人的身份、站在他们的立场来书写来反思,是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是由失败者书写历史的战争。而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以越南难民后裔身份写下的《同情者》,以独特视角思考越南战争以及战后越南移民的生活。该书2015年一出版, 即受到多方关注,并一举拿下2016年普利策小说奖。


这是一个双面人的故事。
故事开篇第一句话便说:“我是一名特工、是潜伏者、是间谍,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也许我有两套思维也不足为奇。”
主人公没有名字,他是私生子,是混血儿。父亲是法国传教士,母亲是这位传教士的越南女仆。虽然他自认为是越南人,可悲的是他并未得到越南人的真正认同,比如他的亲戚们、比如他为之效力的将军,在他们眼里,他永远是“杂种”。 
他在美国受过教育,熟知西方文化价值观,却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然而他又是个并不那么虔诚的共产党。他偏好美国生活方式,却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矛盾与不足。在美国时,他还多了一层身份认同问题,无论多么熟知西方文化,他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难以融合进去。
他有两个歃血为盟的结拜兄弟MAN与BON。一个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个对共产党深恶痛绝。这两位朋友对各自信仰的忠诚专一都反衬着主人公撕裂的人格。
他似乎非常了解两种主义、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但他的心却不属于任何一方,他的心无处安放。爱、忠诚、背叛,充斥着主人公纠结的人生。他对信仰保持忠诚的同时就意味着对将军的背叛,而他执行将军的暗杀命令却又是对信仰的背叛。这些忠诚之间彼此冲突,他永远处于被撕裂被拉扯的状态。如何能同时对国家、对信仰、对朋友保持忠诚,实在难以回答。
他以为自己有两套面孔,然而取下假面后,他发现假面之下也非真实的他。其实他不是双面人,他是无面之人。

这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
如何给这部书定位?说它是战争小说、是历史小说、是间谍小说、是悬疑惊悚小说都不为过,但它同时还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小说中间部分,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是对移民、难民、少数民族在美国立足生活、困难前行的反映。这个部分充满了作者幽默睿智的描述,读来真是笑中带泪。
比如,他借用他的情人日裔美国人Ms. Mori之口,来表达移民的感触:
“……日裔美国人,她纠正我。不是日本人。而你是越裔美国人,不是越南人。你必须宣称自己是美国人,她说。美国不会主动承认你。如果你不宣称自己是美国人,如果你的心里没有美国,美国会把你扔到集中营、保护区或殖民地去。”
比如主人公作为顾问参与一部好莱坞电影拍摄。一部以越南战争为主题的电影,越南人在电影里居然没有一句台词,仅有痛苦的呼号。其实这段实是暗讽著名导演科波拉的著名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好莱坞是美国的宣传喉舌,一直进行着白人文化宣传活动。在好莱坞越战电影里你能看到美国英雄或被扭曲的美国英雄,但你看不到有血有肉的越南人。
比如右翼国会议员邀请将军和主人公赴宴,作陪的都是白人精英,大家的谈话风趣机智。这儿有很长一段主人公的自白,可以视作移民们夹在两种文化间的痛苦写照:
“同为有色人种,将军跟我都清楚:与白人相处时必须十分耐心。他们很容易被有色人种吓到。哪怕是与白人学者相处,你也要很有分寸,如果是普通白人的话,你简直什么也不要做……我们吃他们的食物;我们看他们的电影;我们通过电视和日常接触观察他们的生活揣摩他们的心理;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我们领略那语言中的微妙含义;我们因他们的笑话而笑,甚至付出代价,卑微地接受他们的屈尊俯就;我们在超市在牙医诊所偷听他们的谈话;为了牵就他们,为了不让他们不安,他们在场时我们不说自己的语言……我们比白人更了解白人。有时候这令我们怀疑自己,让我们长期处于自我揣测状态,对镜自揽审视自己的形象,疑惑这是不是真正的我们,疑惑白人是不是这样看待我们的……”

这是一部政治恐怖小说。
小说的最后几章非常残酷。主人公重返越南,被捕后受到刑讯逼供,最后几近疯掉。小说的这部分令我联想到卡夫卡联想到奥威尔。
指挥官和委员长 (即Man)一直要求主人公坦白交待。他写了一年的坦白书,既是坦白也是反思。他自问:那些为权力奋斗的人得到权力后做了什么?当革命成功后革命是什么?为什么那些呼吁独立呼吁自由的人要夺走他人的独立与自由?像我们周遭大多数人一样相信一切无意义到底是理智还是疯狂?他觉得自己把一切的一切全交待了,然而审讯者仍然不满意,认为他还有隐瞒,而且隐瞒的正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所以他必须挖掘自己的灵魂深处继续交待,这就是所谓的再教育。他被脱光、捆绑、电击、强光照射、不许睡觉,勒令交待他自己也不知道该交待的东西。恰在他几欲崩溃迷离之际,他的内心似乎突然澄明起来。他意识到不是他背叛了革命,反而是他及无数人为之牺牲的革命背叛了他们。他一直被问及: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最后他悟到:Nothing。一切都没有意义。他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一切毫无意义。独立、自由,并不比其他东西更有意义。”既然一切无意义,生与死便无所谓。就在主人公无畏死亡之时,他获得了重生。指挥官和委员长认为他再教育成功,他获得释放,得以逃往美国。最后,主人公认为活着便是对死亡的惩罚。不要谈什么主义,活着就好。

这是一部语言风格独特的小说。 
这本书还有一个耀眼之处,即作者的行文风格。用英语写作的亚裔作家很多,成名的也不少,但是阮清越的行文别具一格。书中几乎没有对白,因为作者将对白全部转成没有引号的叙述,并且连篇累牍全是长句,加上作者思绪奔放,穿插跳跃,从一件事突然转到其他事情上,往往读着读着,还得翻回去看看刚才作者讲到了哪儿,不专心读的话还真跟不上作者的思绪。
笔者个人偏好干净简单的文字,觉得这样的文字直指人心,最有力量。显然,作者不是这一路的。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真不习惯作者这种风格,只觉得行文拖塌冗长,描述一样东西时,无数的排比句读得头晕。甚至觉得作者有故意显摆卖弄英文之嫌,用了太多生僻字,比如喝醉酒,不说drunk 不说intoxicated而偏要说inebriated。反而英文母语作家谴词用句会平和很多,也许因为他们不须证明自己英文很好?然而,不容否认,这部小说文风独特。喜不喜欢,则见仁见智。
若一定要说说本书的不足,个人觉得情节设计略有牵强不够流畅。作为一本小说,故事性可读性很重要,编故事首先得自圆其说。主人公小时候为何能去美国读书,是什么让他接受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中间美国生活部分似乎与整个故事有点脱节,最后回越南的借口也很牵强:为了保护BON?……读完掩上书,这些问题盘旋在脑海里没有得到解答,姑且用留白天地宽来解释吧。此外,因作者繁复的写作风格,行文叙述沉重缓慢略嫌拖沓,存在主义的哲学反思似乎太多了点。其实整部小说压缩一半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及其意义。

龙湾故事会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觉得会是一本儿好书。可能比哈金的那篇写抗美援朝战俘的更能引起1代,1.5代,.25代移民的共鸣。
美珠 发表评论于
读过,喜欢
为写而写 发表评论于
这本书买了,还没来得及看。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