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摇晃 五

 

 

  Bella走的时候是八七年。伊是一月份走的。伊走的前一天夜里,我去向伊告别。我记得是骑车子去的。脚踏车经新华路左转入番禺路,踏到延安路右拐就直趋静安寺,然后入威海路。Bella家的老房子就在成都路和威海路、江阴路交叉的地方,伊个辰光,成都路高架还呒没造起来。我跟伊是在伊拉楼下碰头的,这次我唔没上楼到伊拉屋里去,俩个宁就在楼下走走。阿拉是朝东走的,走不远就到了黄陂南路路口,马路对面就是人民广场,夜里厢的人民广场看过去暗促促呒啥灯光,有点象我开心不起来的心情。“飞机明早啥辰光飞?”“上半天十一点钟。”噢,飞机也许会飞过阿拉屋顶。”“会伐?”“一路顺风!““好咯,到了我会写信给侬。”“再会。”“再会。”我俯在车把上跟伊告别,互相对望的辰光比平常日脚长了一点......

“阿莹,好转来了。”伊拉阿嬢巳经在三楼阳台上叫了。

Bella八七年走的时候还不叫Bella,Bella的原名叫柳莹。柳莹启程去堪萨斯音乐学院深造的前一夜,我在西北风里与她告别。柳莹不是我的女朋友,当然我也不是她的男朋友。柳莹是我交往了一年多的女性朋友。

柳莹走的时候二十五岁,小我两岁。

柳莹的眼睛很好看,含着喜气、藏着诱惑……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八十年代后期的上海,沪上人家最热衷、最时髦的事就是子女出国,就象上海三伏天的热浪, 一浪热过一浪。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持续至今的百姓大迁徙,演绎出万万千千的悲欢离合故事。如果说当年的上山下乡是因为领袖的意志,领袖一挥手,知识青年就到农村去了、到边疆去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那么源于八十年代的一波又一波的出国热,却纯粹出于老百姓的自由意志,走,走得决绝,走,走得义无反顾。到美国去、到日本去、到澳大利亚去,到欧州去、到非洲去,到一切国门外的地方去。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一分子,抚今追昔,百感交集,而史学家又该如何来叙述这一共和国的大事记……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Bella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已是一年之前的事了。记得是一个秋日的午后,学生子多在上课,校医院也不忙。和科室同事乔医生聊天巳聊无可聊,一张报纸也翻了好几遍。人生乏味,就象杯里泡了好多次的茶水。门外有脚步声,一会有人推门而入,是个女学生,手里拿着病历卡:“请问哪里一位是倪医生,我寻伊看毛病。”声音不难听,讲咸话亦蛮有教养的。我暗忖。乔医生用眼睛向她示意坐在里侧椅子上的我,伊随即在我办公室侧面的椅子上坐下来。“倪医生,侬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