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三部《东风破:春秋篇》001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章 往事不如烟

 

公元前720年二月的某一天,年迈的周平王姬宜臼卧在软塌之上,从虚掩着的窗户缝里朝外看。窗边的桃树花还没开,但已经打着苞了。周平王叹息了一声,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看见桃花盛开的美景。他觉得有点冷,把披在身上的被子裹得紧了些。

转眼在位都五十一年了,周平王没想到自己这个从少年时就如丧家之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的周天子居然如此长寿,在位时间都快赶上先王周穆王了。太子洩父早已过世多年,都怪自己太能活了,生生熬死太子。当年白发人送黑发人,周平王心里一片凄风苦雨。

祖宗的基业看上去是守住了,可周平王明白,周朝只剩下名分了,派头早在迁都洛邑时就丢了。那时的周平王光顾着逃命,当他无性命之忧有闲暇打点江山时,他突然发现江山变色了。晋文侯和郑武公不知什么时候都戴上了墨镜,酷得让周平王想把自己毙了。

回想五十多年来的从政生涯,每次都化险为夷,可周平王再也没有了当初的侥幸感,剩下的只是疑问:老天给他的一切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

周平王冥想之际,突然发现窗外暗了下来,白天突然成了黑夜。周平王还以为自己突然失明了,不过他也不是太在意。失明了也好,眼不见为净,生活上也没什么不便,妃子、宫女和寺人(即阉人)就是他的眼睛,可以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后来他听到宫中的锣鼓响了起来,寺人和宫女扯着嗓子喊:天狗吞日了,天狗吞日了。宫人们以为锣鼓和他们的嘶喊可以吓走天狗,周平王在黑暗里笑了起来。

他并不惧怕日食,日食在周朝已经发生很多次了。最悲摧的一次是,周昭王率领大周的精锐六师伐楚,大军在汉江边突遇日食,全慌了,慌得全跳了江。那是周朝讳莫如深的历史,周平王自然心知肚明,眼下他只有躺在床上的力气,没有率兵在外,否则类似“丧六师于汉”的悲剧或会重演。

周平王庆幸自己呆在宫里。既然日食对周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太阳偶尔蒙面也没啥大不了。周平王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既然来日无多,何愁来日方长?未来的事是未来天子的事。什么天狗,见鬼去吧。

日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并不比周平王通常撒完一泡尿的时间长。太阳露脸之后,一个满头大汗的寺人跑进寝宫,喜滋滋地报告天狗被赶走了。太阳露脸了,他也觉得露脸了,刚才他领衔的一通锣鼓不是白敲的。

周平王没有搭茬,让寺人把姬林叫来。姬林是故太子姬洩父的儿子,姬宜臼的孙子,周平王未来的继承人。周平王觉得有必要在神智尚清醒时,跟孙子好好谈一谈,他希望自己的孙子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周天子,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周天子。姬林只能是他姬宜臼的孙子,不是其他Anybody的孙子。

《竹书纪年》载:“(平王)五十一年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春秋•隐公三年》有同样的记载:“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对那次日食的解释非常好玩:“《春秋》不提吃掉日头的是什么东东?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知道是什么吃掉日头,这就涨智慧的姿势了”,翻译成文言文是这样的:“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孔子说过类似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过我觉得谷梁先生想多了,《春秋》记载日食的意义在于那是一个悲剧的隐喻,而不在乎是什么吃掉了太阳。

周平王看到孙子姬林进来,非常高兴,吩咐寺人呈上羊腿和酒。寺人很久没看到周平王的精气神如此充沛,高兴地下去准备酒肉去了。

周平王亲切问孙子有多少位妃子,当姬林伸出十指并且抬起脚趾,姬宜臼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说姬家人在这方面继承了先祖周文王的基因,非常好。

酒肉上来后,周平王不再谈八卦了,孙子有多少妃子和孩子,他转眼就忘了,只依稀记得数目不少。人老了,记不住眼前的事,五十多年前的事倒是历历在目,宛若昨日。可是线索太多了,从何说起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