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留学狂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在文学城的相逢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几天在两岸交流论坛,看到一篇提到台湾留学生在美国的文章。我自己亲临其境,就想谈谈我们当初奋斗的心境旅程。如今我们这一批大部分都退休了,也都过了古稀之年。刚到台湾的时候,我们住在高雄,一呆就是五年。那是1950年中期,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台湾慢慢掀起出国的热潮。老娘也因此举家搬到台北,为的就是让我们从小能上好的学校。到了我出国的1970年初,出国热流可以说是达到最高潮。到了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留学潮才慢慢的冷却下来。过去从台湾出国的人,大部分都是外省人,也就是大陆来台的第二代。我们统称为内地人。出国的原因,觉得台湾地方狭小,发展空间不大。再说,那时候一美元兑换四十元新台币,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就千把块新台币的工资。在美国工资虽然每小时不也就一块多美元,但是一折算台币后,就够大家向往的了。我认为出国最大的因素就是对于共产党恐惧的心里。尤其那时候,一天到晚什么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反攻大陆的口号,好像就真的要登陆了。再说,所有超过十八岁的男生,必须服役。老一辈人刚刚历经战乱,好不容易有个安生的栖居之地,自然竭尽逼迫孩子使劲的读书上大学,打开出国留学的大道。

当年台湾升学竞争激烈。从小学升初中,升高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经过各地举行的联考。所有的公立学校招生都在同一天举行。公立学校是当时最好的学校。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进入最好的初中,高中。要想出国留学,自然要考上好的大学。尤其难的是,大家都拼命往理工学学科硬挤。从高中开始,比较优秀的学生都以选择理工为首要志愿。考大学自然是一道门坎。上不了大学,只有当大头兵,三年服役下来,要想再重考,相当不易。不能留学,为了出国,最快的捷径就是上船做船员。这些年青的小伙子,有的是力气,上了船到了纽约,就放弃护照,进入餐馆打工。管吃管住,起薪每月净入四百美元,相当于当时台湾大学教授的收入。不管留学,打工,到美国就是当年大家最向往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最捷径的方式留学,就是通过教育部的留学考试。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申请护照。因为是动员戡乱时期,一般百姓要取得任何护照,几乎是不可能。申请护照的时候,有一项可以拒发,就是思想问题。任何过去有不良倾共言论或行为,就算通过留学考试,也一样出不了国。留学考试一年举办一次。全台湾在同一天举行。笔试一共四科。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加三民主义算为一科,外加专门科目。其中英文及专门科目及四科总分必须超过预设的标准。如果我没有记错,录取比率绝对不超过百分之十。就算通过考试,拿到护照,到美国大使馆也不一定可以拿到签证。能够申请到美国奖学金的,可以直接申请护照,这类同学都是佼佼者。没有奖学金,必须凭借研究所录取证明申请护照。台湾的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可以接受的美国院校。在签证的时候,就必须出示生活保证费用证明。总之,经过这些繁杂的过程,就算一切就绪,也有可能在登机的时候被拦下。可以想象飞机起飞那一霎那的兴奋。到了我出国的时候,留学政策开始慢慢的放松,一旦真正放松了,出国的人反而没有以前那么热络。

到了美国的准留学生,有全额奖学金的就不必打工了。就是打工也是在学校实验室,做一些助教的工作,譬如带学生做实验室,监考,改考卷等等。苦的是没有奖学金的同学。以我个人而言,我的学杂费全免,因此只需要生活费。那个年头,能够从家里得到支援的不多。大部分同学都是打工。尤其到了寒暑假,纽约就变成了留学生的打工的聚集地点。一个暑假最基本的洗盘碗厨房工,都可以拿到一千多美元。足够好几个月的生活费。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留学生都有过中国餐馆打工的经验。有的书念不下来,或很多学文法的同学,后来都把开餐馆变成了自己未来的事业。学位没有拿到,但是银子挣得不少,而且从纽约出发,打偏全美各地。

我们从台湾出来的留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都能够吃苦。绝大部分也都完成了博士学位。大家在台湾多年的磨练,都有一股相当的毅力。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番值得大书特书个人的辉煌的历史。我们当年在台湾,所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竖立了个人的价值观。大家十分脚踏实地的读书,工作,成家立业。退休后也都能够享受到不虞匮乏的安乐生活。不声张,不显摆,不患人之不己知,安安静静享受我们的余年。我们的下一代在美国的成就,也都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了解美国的文化,所以更能够发挥他们的所长。我们也都有了第二代,看看我们的孙儿辈,更令我们骄傲。他们秉承了好学的传统,更能在父母的呵护下,从小就能够享受自己选择的多元化教育。我们变成了一棵老树,树干枯萎了,但是不断有新枝替代。我们过去虽然遭受到国破家亡的浩劫,但是我们没有倒下,我们的奋斗让我们能够在异地生根。一代接一代的薪火相传。

 

乡关何处 发表评论于
大陆的留学生,基本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界,之前过来的基本是那几个头牌10来个学校理工科学生,但后来旅游签证对大陆开放,学生签证也放开了,就啥水平的人都有了。
yijib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let' 的评论 : 我是71年出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二十几年的台湾留学生,大概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几乎全部靠奖学金出国。要不就是借路费,到美国后先打工一年,再自费念书。通常念了一学期或一年,因为成绩优异,就可以有奖学金。这一批留学生,大部分都是外省人,因为我们的父母大部分都是逃共产党的清算斗争而到台湾。大部分都是两手空空,重新开始。所以,我们从小就是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读书是我们大家惟一的选择。当时升学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大学比例不到 百分之二十。进入大学就开始打算留学之路。到美国来大部分学理工的同学,至少都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多如过江之鲫。到了80年代,很多拿到博士后,就回台湾。那时台湾经济正在起飞。那二十几年的留学潮,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到了九零年代以后,很多早期的留学生退休后,回到大陆任教。我想对中国后来的科学发展,有了极大的帮助。台湾也是一样,譬如台积电,还有很多如宏基,联电等高科技。无可否认,两岸的留学生,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Chalet 发表评论于
大陆九十年代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也和台湾当年的情况相似,那时出来的都是国内大学的比较顶尖的学生,而且大陆当时还比较穷,留学美国只能靠美国大学提供的助教助研职位来支持留学花销,国内叫“奖学金”。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碰到过一些台湾学生,后来在中西部工作后,也得到一些台湾朋友的援手和帮助,他们的确都是,你文中所说的“外省人”。我那时对他们印象非常好。会把他们写进我的小说。现在在加州的台湾人太多了,鱼目混杂。不过总体感觉台湾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比大陆要地道一些,因为我们经历了两次惨痛的革命,49年的共产革命和66-76的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被革得一塌糊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