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思考死亡,就只能猥琐地活着

2018年12月,苏小和的微信号被封了,网上也找不到新的文章,这个人就算在网上消失了,希望一些思想不会随之而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不思考死亡,就只能猥琐地活着

2017-09-04 08:57:16|  分类: 默认分类

 

人不思考死亡,就只能猥琐地活着 - 苏小和 - 风随着意思吹

 

 

人类对上帝之名的传扬,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以赞美的方式,一种是以反对的方式。上帝在《出埃及记》对反对者说,“我用一种完全意志托起你,是为了让你看见我的能力,在大地上传讲我的名”。这说明,上帝的名义下,大地上的秩序,是多样性整全秩序,赞美与反对,欢乐与苦难,共同构成世界的张力。

 

时间的起点就是我们的起点,她的终点也是我们的终点。如果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整全的,则我们的生命也是整全的。作为一个会思想的人,我们与时间同在,我们不再只是一个碎片。我们同时拥有现在,过去和未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人就是所有人,是信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长度,而不是肉体。

 

前段时间看史料,发现徐光启的后人中,有个女性的名字很熟悉:倪桂珍。她嫁给了宋耀如,生下三女三男。小女儿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信仰基督的总统。从徐光启到蒋介石,这个家谱让我想起了路得记、以斯帖记,想起了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上升。台湾到底有多宝贵,只有上帝知道。但愿我能在这样的神迹面前,保持一种永恒的惊讶。

 

关于李约瑟难题,现在我认为答案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轴心时代开始就错了。在人和人的方法层面,中国人没有建立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经史子集的方法论让中国人瞎子摸象,不可能发现科学规律。这四个要素条件,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的知识兴起条件,极为重要。每个人在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围绕这四个要素条件展开自我追问。回头再就这四个要素条件写一篇文章详细讨论。

 

每个人都想装圣洁,基督徒也不例外。事实上,圣经里记录的人,个个都不干净,没有一个好人。上帝把圣经摆在这里,是要告诉人类:你们不过是人,别装,最好自己管住自己。所谓自己管住自己,在个人道德层面,叫自律;在公共秩序层面,叫民主宪政。做不到这两点,你们此时此刻就已经在地狱里了。无论是自律,还是民主宪政,不可或缺的要素条件,是个体的人对上帝绝对话语的绝对敬畏。

 

"我们的神,是活人的神"。所有的哀歌、安魂曲、挽歌、素歌,都是对活人的怜悯,而不是对死人的哀伤。这一点很重要,决定了艺术与想象力的高度,甚至直接决定了,我所写出来的艺术,是不是真正的艺术。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从来没有听见上帝说话,因此他的敬畏精神大打折扣。一个真正敬畏天道的人,一点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道是上帝的明确的话语的存在,天道不是一个人对崇高秩序的虚无的想象。上帝的话语在圣经里,人不能添加,也不能减损。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的敬畏想象,看上去什么都敬畏,其实就是什么都不敬畏。这里涉及到另一个简单的常识,当我们讨论敬畏,我们一定是在讨论明确的、终极的、绝对的上帝,任何中间存在和平行存在,都不是我们敬畏的对象。这种关于明确的、终极的、绝对的上帝存在,因为高过我们的心智和我们的道路,因此必须由上帝启示给我们人类。不理解这一点,人们所描述的敬畏,就是对秩序的破坏。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由于对终极的敬畏对象缺乏明确界定,对人类的死亡问题缺乏终极追问,导致他在生活中变得八面玲珑、明哲保身。他琢磨春秋笔法,不直接说出真相,而是选择与皇权合作,曲意逢迎。这构成了儒家猥琐的传统。

 

讨厌两种生活方式:不认识上帝所产生的狂傲、无知和缺德;以为认识上帝所产生的伪善、懒惰和封闭。不认识上帝,人类将失去理性的大前提。所有的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都是理性大前提缺失的结果。认识上帝,人类退回到理性场域工作。如果一个人认识上帝却没有意识到理性的边界,则这个人就会理所当然陷入理性的自负与僭越之中。康德的伟大就在这里,他是上帝喜悦的好仆人,既意识到了上帝必须参与到人类的伦理秩序之中,又意识到理性范围之内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而有些在教会里高喊主啊主啊的人,很可能只是一些混饭吃的、思想浅薄的懒汉。

 

思想多元是常识,但任何多样性的秩序,都是理性范围之内的秩序,是人和人的关系合约。如果我们讨论真理信仰,则必须学会坚持价值一元原则。为什么美国人要推广他们的人权理念,因为人的价值属于每个人;为什么个体的人是独立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惟一。忽略超验的一元价值观,人类会变成动物庄园,世界会变成流氓的天堂。忽略思想的多样性秩序,人类会在理性范围之内形成独裁。

 

中国书生向来读不懂欧美文献,比如顾准把希腊哲学解释为经验主义,却放弃了希腊人的终极追问习惯。这缘于顾准既不了解希腊人的形而上追问,也不了解希伯来福音和希腊哲学传统的合流。顾准是在用希腊的经验主义批评共产主义,是老套的中西体用之争,是学以致用,他是一个三流的中国思想家。过去我曾经系统阅读顾准的著作,并为他写下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但随着我的想象力的拓展,随着我的视野的扩展,我意识到了顾准的思想漏洞和知识短板。为此我很高兴,因为我看见了自己正处在开放式纠错的生命过程之中。

 

基督信仰是形而上思维方式,并对形而下构成启示。梦想照进现实,一些形而下的成果摆在这里。欧美经过基督信仰洗礼,发展出了科学、艺术和民主制度,这正是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儒家和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几近于无。思想层面可以交流,但价值层面,没有就是没有,不谦虚、不学习,就是停滞和死亡。

 

独立知识人的兴起,事实上取决于市场的分工和社会的分散秩序,而不是知识人本身的道德坚守和知识兴趣。知识人远利禄而重学术,一定是市场的分工秩序足以支撑知识人的生存,而社会分散的秩序提供给知识人思想自由的空间。否则,权力阶层一定以利禄之名遮蔽知识阶层的兴起,乌合之众一定会把所有独立思考的知识人视为叛逆。

 

圣经是人的心灵的秩序原则。不了解圣经,必然导致人的意义的失衡。圣经起源于以色列,然后以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如今正在亚洲传播。圣经致力于人的普遍的自由,而自由则是基于圣经十戒的个体的自律。苏格兰启蒙主义哲学和古典自由主义,包括古典经济学都在这样的思想史流变之中。

 

读书思考写作,如果越读越觉得自己正确,自己的文化正确,自己的传统正确,什么都别解释,这种读书人肯定脑子进水了,心眼坏了。为毛这么说,因为任何人任何文化都是有限的,幽暗的,无知的,无力的。没有例外。所以读书的好境界是,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无力,越读越觉得自己需要开放,需要拓宽自己。

 

政教分开是普遍性的宪政资源,但前提必须同时拥有政府资源和宗教资源。洛克《政府论》、《论宗教宽容》靠着这样的范式激活了欧美宪政秩序。中国思想家早就放弃宗教资源建设,儒家传统更是忽略终极关怀,选择与政府合作,完全放弃了政教分立意义上的宪政建设。

 

自由选择是理性范围之内的事情,理性范围之外的事情,打算怎么办?人死后怎么选择方向?一个人是否有权在几个不同女人中选择一个女人做母亲?艺术家都是靠想象力生存,理性范围之内的想象力,叫科学探索。理性范围之外的想象力,才是艺术的想象力。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

 

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开放和比较的方法读书思考,迟早要怀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日常道德用语。因为那些话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卡在生命的中途;因为那些话没有回到人性的深处,对自己过于宽慰,对他人过于刻薄;因为那些话把言语的主体抬到高空,而把听众扫到了尘埃里。

 

上帝之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不是这样,一方面,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是行神迹的耶稣,是满有大能的耶稣,是完全超过了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耶稣,但另一方面,圣经却又告诉我们,耶稣出生在马槽里,这是人类出生史意义上最卑微、最贫穷、最低的地方。按照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既然耶稣是上帝之子,既然他满有大能,他应该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显赫、最有权威的皇宫里。耶稣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我们至今并不能真正理解。

 

封闭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深度思考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却又设计出一套道德规范,拼命地抬高自己,压制别人。这么做导致了三个效果,第一,人和人之间充满了战争,第二,有时候把人看成了天使,第三,有时候把人看成了畜生。总之,从来没有把人看成人,因为不懂什么是人。

 

儒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回答人是什么的命题。而在传统中国文化的语境下,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基本的问题基准和思维方式。这意味着儒家永远找不到答案。所以儒家思想史放弃这样的追问,用短视,功利和巴结皇权的方法,来为自己寻找合理性,殊不知,这进一步放大了儒家作为人性的恶。

 

屈原当不上官,就自杀;李白当不上官,就发酒疯。中国最好的诗人,也就这个境界。事实上,诗歌最初的意义,是摆在祭坛上的句子。也就是说,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一种形而上的歌唱。这就是我的诗歌观,别人怎么写我不关心,我就打算这么写诗,一直写到呼吸停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