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不如“存肌肉”(4:心理学篇)

有兴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接《“存钱”不如“存肌肉”(3:哲学篇) 》

罗素在他的著作《西方哲学史》前言提到:“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是信仰,是一种更广义的心理学。一个行动或计划只要成为信仰,变成潜意识心理,成为习惯,才能重复和循序渐进。

在减肥和“存肌肉”方面:有些人知道很多“物理”概念并可能成为生理学家,也早会了算法并成了简单的“数学”家,也早懂得一分为二、辨证地对待问题并成了朴素的“哲学”家(参见前文《“存钱”不如“存肌肉”(3:哲学篇) 》)。但如果我们还是不能坚持减肥和“存肌肉”,那就不是知识和方法问题了,而是信仰或心理学问题了,归根到底是修行的问题才使得我们不能知行合一。所以我们要最终成为“心理学”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即自律能力,才能持之以恒,自动地、持续走在减肥和“存肌肉”的健康道路上。

一、相貌取决于修行

相貌是指一个人的容貌,长相,身材,衣着,以及言谈和举止等等人的外在展现。

美国总统林肯曾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幕僚觉得那人不错,但林肯没录用他。幕僚问林肯:“您觉得他能力不行吗?”没想到林肯直接回答:“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不解:“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过错吗?”林肯回答:“一个人40岁以前的长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相貌却是自己决定的”。

暂且不谈人脸的相由心生,单就身材来说,能够常年保持身材匀称的人,十有八九相当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对于自我管理不强的人,40岁时,如果不常锻炼,就没有了爹妈给的细腰,把自己变成“车轴汉子”,从上到下一样粗。40岁以后,能保持“车轴汉子”已经很好了,只要没有泳圈就行。再往后,只要不控制吃喝、不多“存肌肉”,那就不是一个泳圈的现象了,而是2个甚至3个泳圈的问题了。尤其是身材与“存肌肉”密切相关,所以40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修行得来的。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年轻时风华绝代,老了依然绝代风华。她至今仍然能成为女神中的女神的秘诀就在她的遗言里:“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有你”。

人的相貌取决于各自的修行,取决于各自对自己身心的付出。人的身材和容貌,正是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样子,每个人得到的正是每个人自己行为选择的结果。有些人抱怨在年轻时有机会选择对象时不知如何选择,而在年长的时候,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相貌时又不想去正确地选择。

二、如何修行?

在《大珠慧海禅师语录》里,记录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一位学人问:“禅师你还修行吗?”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还修行”。又问:“怎么修啊?”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觉得很奇怪,说道:“人都这样,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为什么别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 大珠慧海禅师说:“这是因为他们吃饭时百般计较,睡觉时万般思索,所以他们吃饭的时候没吃饭,睡觉的时候没睡觉”。

禅师吃饭只是为了维持生命,饥来吃饭,用饭来充饥而已。我们跟禅师不一样主要是我们舌贪嗜味,讲究色、香、味俱全。吃的时候,贪吃味道好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百般计较:不好看不行,不香不行,咸了不行,淡了不行。山珍海味,嘴巴越来越刁,花了很多时间做饭。不但如此,还喜欢上高级餐厅,一顿饭吃上几个小时。高级餐厅里的许多食物,还用人工调料喷上花里胡哨、不同的颜色和花样,看着赏心悦目,但这些人工制作的调料,并不健康。按大珠慧海禅师说的,吃饭就是吃饭,不要百般计较。其实食物过了喉咙之后,没什么味道好坏,过了喉咙之后身体就都不知道了,记忆也会模糊。之所以百般计较,一方面是错误的追求(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另一方面是体质差的人,人体很多地方微循环不通畅,会使人感觉不舒服,食物的色、香、味可以转移注意力,还使得大脑产生愉悦的激素。体质好的人对色、香、味没有那么嗜爱。

如果不从更高一个层次提高自己的修行和觉悟,很多人无法真正战胜食欲本身,依靠毅力和控制去自我限制,去管住嘴,食欲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最终盖过毅力和控制,过度限制最终导致失控。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食欲,逐步从“特馋吃这个”,到“味道也就那样”,从“吃饱了可以再吃两口”到“8分饱后绝不再多吃一口”,从“一定要吃完,不能浪费”到“吃不下就剩着,别把自己当垃圾桶”?这就要从提高自律能力的方面,即通过增肌减肥理论知识学习,从提高潜意识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而不是从提高意识控制方面去考虑。

有些人体型很瘦,身材很好,他们能做到吃8分饱就停从而保持身材苗条,其中的秘诀并不是脑子里整天计算着卡路里,他们吃8分饱就停是无意识的行为,他们这种控制能力是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潜意识的行为模式,是长期根据身体真正的客观需求行事,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需求。年轻时经常被一些老者奉劝:“君子吃东西,点尝之味,绝不吃饱了撑着”。带我们练内家功的老中医,武功很高,身体很好,吃东西越来越不讲究口味,对身体有利的,什么都可以吃,所以常常是按季节、按时辰进补食物,按照鸟的习惯:少吃多餐,晚餐吃得很少,身材至今仍然保持得很好。

少量的酒能“活血”,是因为血液中的酒精使得糖元含量越来越低,身体为了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加速血液循环。酒喝多了,会影响肝脏的工作,人也觉得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喝酒呢?这是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有些中年人觉得喝酒是一种享受,喝酒可以让人轻度镇静,可以帮助睡眠的过渡。但其实酒精只会使人被麻醉,不能提供真正的睡眠(那只是一个生物模仿性的睡眠)。酒精会危害神经活动过程,这包含记忆的强化和回忆。如果不常锻炼身体和练功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很多地方微循环不通畅,这些微循环不通畅的地方会使人感觉不舒服,严重时有疼痛的感觉。但人的忍耐力很强,大部分人整天不舒服因为没有比较还不自知。在有意识的时候,潜意识时时刻刻将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提醒着意识。但在喝酒微醺时,人的意识减弱,脑电波显示的波形和麻醉时一样状态,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人会感觉非常愉悦。但喝酒对身体没有好处,酒精对身体很多部位有伤害,酒中的糖份就和碳酸饮料一样让人发胖。

“困来眠”不是说等到困了才来睡觉,而是要按时睡觉。睡觉前要放下一切,不要算计着一天的是非得失,造成不容易入睡或睡得不安稳。和禅师相比是我们的心控制不住,睡眠质量不高。在睡眠的时候我们身体分泌各种生理激素来修复身体白天受损的细胞和组织,错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再分泌。如果不能按时睡觉,身体就得不到修复,久而久之,身体还会引发疾病。天黑之后身体的各种机能自动转入休息状态,身体造血是在天黑之后熟睡的情况下进行的。晚上11点一定进到熟睡状态才能保证肝脏功能强壮,而且还能提早起床,很多人早晨起不来锻炼身体,就是因为睡得太晚,成了手机的“屏奴”。

能做好“饥来吃饭困来眠”是需要一定智慧的,需要较高的情商和灵商以及自律能力,自古以来很多人做不到,尽管很多人看起来知识渊博、精通医学,但未必就能掌握这个养生修行的简单道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提到: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这首诗是说:“修行应当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平常事开始,世人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或秘方,终属徒劳”。

三、自律是修行的目标

人生有两种力量最具有魅力:“思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体育运动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从心理学角度,自律是一种心理完美,心理完美就是将“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自律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情商和灵商都高的人。自律也是潜意识心理领域中,人的品质或者精神气质。提高自律,要从正确的做人开始,和提高情商和灵商是一致的:

1)明白自己真正的客观需求。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哪些想法是在务虚、面子工程或自欺欺人,不是客观需求。不仅在物质上要学会“断舍离”,在社交和精神方面也要学会“断舍离”。要清楚什么是自身的客观需求。比如身体不好,需要锻炼,但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像吃盐一样,根据身体的需求,量要适中,循序渐进。知道客观需求,就不会被大脑的欺骗形成错误的享受,也不会活着别人的看法中,就会真心实意地增肌“存肌肉”。

2)不占任何小便宜。爱占便宜的人,会觉得很多行动是被动的,是要付出的,有点苦行僧的味道,就很难自律。很多人的失败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舍得和放下,不占任何小便宜,能够控制情绪和欲望。很多人去吃自助餐没有按着身体的需求,而是吃得沟满壕平,就是不想亏本,但却忘了食物多过身体的需求就是毒药。有些人为了不浪费粮食,就“一定要吃完”,结果把自己当成了垃圾桶,这种“不舍得”的心理是不想吃亏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3)有兴趣地工作、学习和锻炼少而精才能提高工作、学习和锻炼兴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学习、工作和健身锻炼中找到乐趣,将学习、工作和健身锻炼与愉悦感链接起来,而不是靠意志力去驱动。我们很难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例如有人讨厌化学课,那他在化学课上会昏昏欲睡,如果喜欢物理课,那他上物理课时自然生龙活虎,如果喜欢跑步,那他会自动坚持跑步,每次都能意犹未尽。兴趣才能产生喜乐。

4)重复才能持之以恒

重复是可持续自律的重要条件。很多情况下,潜意识是要靠我们不断地认真“重复”才能形成的。重复才容易形成习惯,进而形成很强的定力。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对夫妇常常吵架,最后都大打出手,而且都是健壮的妻子打败了文弱的丈夫。有一天照样丈夫输与妻子,丈夫气不过,决定离家出走拜师练功,出门时丢下一句:“咱们一年后再见分晓!”妻子鼻子哼了一下,到集市上去买了一只小猪,每天抱着它上山去干活。 小猪渐渐长大,妻子依旧抱着它上山下山。一年后,小猪长成了大猪,丈夫从外面学艺回来,老远看到妻子抱着一头大肥猪从山上下来,健步如飞,顿时不敢进家门,又离家拜师去了。这个故事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我们很多人都会从这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滴水穿石、铁杵成针。不用说别的,如果从小养成习惯一直把广播体操一直坚持到现在,那身体的柔韧性一定很好。即使人到中年,锻炼肌肉从少量的、最简单的俯卧撑和卷腹做起,逐步增加数量和其它动作,每天坚持,一年后无论是体能、健身知识、面貌、身材和精神气质会大不一样。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关爱众生。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期望成为他那样有智慧的人。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老师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300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90%的学生自豪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一个人能把一个动作每天都做,坚持一年就不是意识去控制了,而是变成自动的习惯和潜意识了。健身打卡,一个月比较容易,3个月就需要坚持,半年就需要一定的毅力,一年才能走向重复的正轨,10年就一定会变成潜意识和自律了。

四、“存肌肉”是一种责任

人们往往重视自己的身外羽毛,而不重视身体内的器官。由于医疗技术的发达,有些器官移植已经非常成熟,当然价格和身体所有可移植零件一样非常昂贵。但肌肉这个相当于身体最大的器官目前却无法移植,因而肌肉也是非常非常昂贵的,对每个人来说可以说是千金难买,贵过一切身外之物。而要拥有强健的肌肉,只有自己“七分吃”加“三分练”。

如果说生命的火车每5年停靠一站,每一站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自己见面,仔细的端详和审视。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5年后我们自己的相貌,希望在下一站遇见更好的自己,无论在相貌和精神上。所以“存肌肉”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让自己的灵魂始终能安放在一个健康的身躯上。

很多人对自己很不舍得投资,而对自己的孩子,无论在金钱还是时间上,都非常舍得。但是如果认识到对自己适当的投资,有一个好身体将来不但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顾负担和医疗花费,不给亲人和下一代添太多麻烦,甚至还可以为下一代分担一些压力,之后,就会有不同的策略。如果说我们不够爱自己,那就在更深的层次上,找一个更大的来提高自律能力和支撑自己的增肌目标: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存肌肉”这是一种社会和家庭责任,不是我们个人的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